漢語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
漢語釋義(百姓的)糧倉充足才能知道禮儀,豐衣足食才會知曉榮譽和恥辱
註釋倉:谷倉。 廩:米倉。 另壹種解釋是:方的叫倉,圓的叫廩。實:充實;禮節:人和人交往的禮儀規矩;衣食足:豐衣足食;知榮辱:知曉榮譽和恥辱。
出處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壹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裏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 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壹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壹般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釋義為: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壹定制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背景
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描述春秋時期,管仲擔任齊相主持政務後,與百姓同好惡,流通貨物,積累資財,使得齊國很快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管仲所說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也成為齊國自強求富的指導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庫財富充盈,禮儀就能得到發揚,政令才能暢通無阻。管仲抓住了治國的根本,經過多年的治理,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春秋第壹霸,歷史上也有了齊桓公“九合諸侯,壹匡天下”的記載。由於管仲指導思想的正確及齊桓公的成功,“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歷來為後世傳頌,用現代眼光看這句話完全符合唯物主義有關“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等相關觀點,在當時那個王室式微、諸侯欲動的年代,國家統治者能有這種意識是很難能可貴的。
後世孔子感嘆說:“微管仲,吾披發左衽已!”,孟子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這樣說:“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從正反兩方面向君王充分論證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
詳解
或許是太史公司馬遷敏銳洞察到了“倉廩實、衣食足”與“知禮節、知榮辱”之間的聯系並不是必然的,才把管仲的微妙、審慎的“則”改為了“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倉廩實、衣食足”只是前提和基礎;或許管子當時也沒有把這句話說得那麽絕對,只是後人壹葉障目、斷章取義、妄自揣度,未能準確理解先人微言大義罷了,而且在那個諸侯蠢蠢欲動的年代,適用、管用的就是最好的,抑或註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的管仲先生就是這樣精準地抓住了關鍵。總的來說,從人類曲折的文明發展歷程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的發展衍生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依仗經濟的發展,是大趨勢、大規律、大方向,從宏觀上講二者水漲船高、相生相隨的關系無可爭議,從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上講先賢的至理名言依然對現實有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指導作用,永遠會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今所用,適可而止,乃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