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不是拔苗助長出來的,我只是比別人節省了壹些時間。”坐在上海莘莊田徑場邊的木質長板凳上,孫海平說著劉翔,說著這個世界上飛得最快的跨欄選手,緣何擁有如今的成就。這條長板凳已陪伴了他近二十年,二十年的教練生涯裏,孫海平遍嘗了失敗與成功的滋味,收集了無數教訓,把它們提煉成經驗,運用到劉翔身上,直至他跑出奧運會金牌,跑到12秒88。
孫海平記得,2005年春,全中國還在回味劉翔奧運奪冠的喜悅,某大學的教授給他寫了壹封信,信中有這樣壹句話:
孫海平指導,您好!……按照壹般的規律,壹個運動員成才需要6—8年的時間,而劉翔僅用了5年多壹點的時間,就達到世界頂尖水平,是不是拔苗助長?
只有真正的熱愛與珍惜,才會生出擔憂。孫海平感懷於這壹紙慮言與關愛,將自己在劉翔身上獲得成功的奧秘幾乎傾囊相授。
速度,不是在跑道上跑出來的
“我們練的就是跨欄,所有的訓練都要按照跨欄的特性來展開。而這個項目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孫海平娓娓道來,“在我看來,跨欄,實際上就是帶障礙的短跑。只有認識、理解了這個特性,才能選擇對練習這個項目的人來說最好的訓練方式。”孫海平對劉翔的訓練就是以“過障礙短跑”為中心展開的。
跨欄類似短跑,是田徑直道項目的壹種,所以追求速度是首要的。“但是速度不是在跑道上跑出來。”孫海平肯定地說。多少年來,多少運動員在跑道上壹遍壹遍地刻苦沖刺,與煤渣和塑膠顆粒較勁,可實際上中國人的短跑並沒有太明顯的進步。“我本人就是壹個很明顯的例子。”孫海平苦惱地笑了笑,“那時候壹天要練四堂課,教練讓我跑10次100米我能完成,讓我跑100次甚至200次也能跑下來,但是這種訓練已經完全是機械和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能夠發揮和調動自己最大能力的訓練了。就像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裏演的流水線作業工人壹樣,永遠是機械和麻木地重復完成同樣的動作,毫無質量可言。”
“有的時候,壹些運動員因為傷病不能進行跑的練習,教練員很著急,我就對他們說:‘沒關系,只要妳把其它那些東西練好了,等傷壹好,穿上釘鞋照樣能跑得很快。’”孫海平所指的“其他那些東西”其實就是專項能力,通俗地說也就是身體素質。“速度快只是壹個結果,很大的因素是取決於妳是如何進行訓練的那個過程,看妳專門速度和專門力量是怎麽訓練的。”
在劉翔進行訓練時,孫海平並不只是壹個旁觀者或發號施令者,人們時常會看到,孫海平或推或舉或拉或摁著劉翔的身體,幾個動作下來師徒倆人都累得氣喘籲籲。“往往壹個動作,妳給它施加壹定壓力,並要求它能夠快速反彈,這對我們跑的項目在提高步頻和動作幅度方面有極大的幫助。我在劉翔模擬過欄動作的最後瞬間,手上加壹點適當的阻力,劉翔在肌肉收縮過程中的被動肌肉會轉化入主動用力,去抵抗我的阻力,這樣壹來肌肉就得到了彈性訓練。劉翔的動作幅度很大,而且還能快速地收回,這就提高了步頻,速度就這樣被提煉出來了。”所以,孫海平身邊就需要幫手,盛越銘和新上任的曹靖都是上海田徑隊跨欄組裏的助理教練。隨著劉翔的日漸成熟,力量也隨之見長,對抗阻力的能力和剛進隊時已不可同日而語,老孫壹個人的力量只夠扳壹個劉翔的身體了,至於其他小隊員的日常訓練,還要靠助手們的輔助。
離開跑道也能創造驚世的速度,原本是孫海平腦海中的理論,而現實卻給了他證明的機會。劉翔今年初因腳踝受傷停跑七十天,這七十天裏孫海平不慌不忙,靜靜地調整計劃,乘機將專項素質訓練全面鋪開,不斷加強。壹直練到劉翔的身體結結實實壯了壹圈,力量大得憋不住想沖出去與人比賽。不上跑道七十天,產生的結果竟然還可以是新世界紀錄的降臨,如此也不得不回味老孫的那句話:速度,的確不是在跑道上跑出來那麽簡單。
力量訓練帶動技術的革命
體育運動訓練素來講求刻苦拼搏,越苦越是運動精神高尚的表現,但在今天的孫海平看來,這種追求不但盲目,而且有時甚至達不到提高的預期效果。
“我當年還是運動員的時候,訓練起來吃苦耐勞的精神在隊裏可是出了名的。”說起自己當運動員的日子,老孫有些靦腆地笑了,“壹般壹天練三四堂課,壹個星期要練二十多堂。自己有時候還覺得不夠,周日別人休息的時候我再加練。練得最不要命的時候,右邊大腿肌肉拉傷連骨膜都拉下來了,左腳踝還有疲勞性骨折。可是即使這麽刻苦,成績還是上不去,而且不升反降,越練越差。”
因為自己親自走了這壹段彎路,當上教練後的孫海平也認識到了盲目苦練的反作用。劉翔成功後,很多教練都慕名而來向孫海平求教,不同項目甚至非田徑項目的運動隊都紛至沓來討教經驗。在太多人的要求下,孫海平也願意總結、與人分享。他說,道理很簡單,所有的訓練手段都離不開兩個字:專項。
“我們練的是短跨,不是中長跑,整天在跑道上跑圈根本與短距離項目的要求背道而馳了。”孫海平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人體的肌肉在不同強度的訓練狀態下會走向兩種不同的類型。壹般來說,人體的肌肉分為快肌和慢肌這兩種類型,也就是醫學上講的白肌和紅肌。但除此之外,還有壹種亞型肌,就是處於兩者之間的壹種肌肉。這部分肌肉具有壹定的可塑性,就在於如何去訓練它。如果對它加以快速力量的訓練,它就會向快肌方面轉化;反之,如果進行壹些低負荷或耐力訓練,它會慢慢向慢肌方面靠。“像我以前這樣整天疲勞訓練,不僅練不出我們短跨項目需要的快肌,而且還會給訓練造成很大的負效應,因為妳不光要把原有的快肌練上去,還要花很大的力量把已經轉向慢肌的那部分肌肉再練回來,否則這部分肌肉就變成了阻力。”緣於這壹層認識,在對劉翔的訓練安排上,孫海平更追求質量和強度,也因此,劉翔的訓練才會像我們如今所見的,比壹般運動員都要精簡些,訓練時間也相對較短很多。
可以說,劉翔現在身上的每壹塊肌肉都是在為110米欄服務,但是在孫海平發現神經系統與肌肉的微妙關系前,劉翔的身體還沒有達到如今的這種協調程度。“以前我們看國外運動員覺得他們壹個個都牛壯牛壯的,就感覺我們自己的運動員力量水平太差,所以拼命加強力量訓練。但是以前只知道練下肢,以為跑步就是要練腿,結果我們的短跑運動員都只會‘坐著跑’,用力都在下半身。後來才慢慢發現處於人體二分之壹截點的腰髖部位才是跑動中帶動人體最主要的力量源。”
然而,運動訓練並不如人們想象中就只有跑跑跳跳那樣簡單,雖然發現了以髖部作為發動機對短跑最佳,但光練身體壹處的結果卻更為怪異。“有壹段時間,劉翔因為腰胯力量太強,其他部位就顯得較弱,結果過欄的時候還要靠手臂的大幅擺動來協調身體的平衡。那種動作不但難看,而且浪費了很多力氣,對速度影響很大。”為了糾正劉翔的姿勢,孫海平在調整力量訓練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並且以此為契機,發現了運動訓練中的壹個全新的概念:多因素訓練法。“前些年對陳雁浩的訓練,雖然也註重髖部力量,但各塊肌肉都是分開練,各練各的,等到全身肌肉都練結實了,還得花時間把它們再協調起來用力,這又得花很多時間。而且單因素的訓練,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最後造成的結果是大腦皮層的興奮點都是單壹和局部的,沒有聯系性。現在,我提出壹個概念叫‘高效率的全面訓練’,或者叫‘多因素訓練法’。就是說,壹個簡單的練習動作,既練力量又能練速度,訓練刺激也不是集中在單壹的點上,而是在大腦皮層中形成的壹群或者壹片興奮區域,這不但提高了訓練效率,而且可以避免疲勞過深。過去僅靠單因素比賽的運動員,壹旦狀態不佳,成績馬上壹落千丈。但‘多因素’就可以用其他方面的好狀態來彌補,讓運動員始終保持在較為興奮的狀態下比賽或者訓練。”現在,劉翔的過欄技術不僅是世界壹流,而且技術動作的協調性也在當今欄壇受眾人稱道。“過去,劉翔過壹個欄大概需要0.36秒左右,現在身體力量均衡,技術動作改進後,縮短到只需0.33秒,十個欄可就是0.3秒,這在短跨項目上簡直不得了啊!”而這正是神經系統與肌肉協調用力下的效果。
從運動生理學角度來概括這種訓練思想,孫教練認為這是壹種遵循人體規律,圍繞“神經系統”做文章的訓練法。“神經系統訓練法”不僅給國內短跨技術帶來了壹場革命,更縮短了運動員培養成材的周期。“以前壹直推崇的‘超量恢復’是壹種比較冒險的提高成績的訓練手段。”孫海平說到起勁處,伸出手指在木凳上用指甲劃曲線圖,“這種方法需要運動員經過大強度訓練進入嚴重的疲勞狀態,然後花大量時間進行調整,這樣當身體狀態重新走上高潮時,會比之前有所提高,就好比觸底反彈。”但是這種方法在過去采用過程中也遇到過運動員疲勞過度,調整不當,從此壹蹶不振的情況。並且要想重新走上壹個波峰,調整的時間往往比訓練還要長,“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孫海平說,“我現在就是要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所以我們對‘超量恢復’進行了改良,采用壹種叫‘特意刺激法’的訓練方法。”兩種訓練法,基本的道理是壹樣的,但是疲勞和調整都控制在壹個範圍內。如果起平線以10為基數,‘超量恢復’的最高潮是15,低潮是5的話,那麽‘特意刺激’可能高就是12、13,低也就7或者8,這樣在疲勞後的恢復調整就不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不用冒壹蹶不振的風險。
“我在給那位教授寫的回信中就講道,對劉翔的訓練講求的就是效率,時間雖短但強度很高,所以高績效的訓練正是他快速成材的關鍵。”
奧運會還剩最後加工
“現在劉翔身體這座‘大樓’的鋼結構已經搭好了,混凝土也澆好了,奧運會前我們只需要‘裝修’壹下就可以交付完工了。”孫海平輕松地開著玩笑,此刻的他和劉翔完全應該是輕松愜意的。還剩壹塊亞運會的金牌,今年的整個賽季就將圓滿落幕,年初受傷的種種擔憂現在都已被創造新世界紀錄的愉悅所代替,而最後壹場亞運會比賽在孫海平看來還不及國內比賽的強度大,金牌早已被劉翔預定掉了。
但是由於這壹年中的大起大落,劉翔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是否會有如此好的狀態成了人們討論最熱烈的話題。“要劉翔在奧運會上破世界紀錄確實有點要求過頭了,但別以為劉翔今年破掉世界紀錄就算走到頭了,他其實還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上升空間還很大。”
今年夏天,孫海平在劉翔打破世界紀錄後曾說過:“劉翔的平臺已經從雅典奧運會階段的13秒10上升到了13秒。”現在對老孫來說,維持13秒的水平並且在這個新平臺上尋求突破就是他當下的任務。“其實我還有很多訓練手段沒有完全用上。”孫海平的話語有所保留,“很多新的訓練手段都還沒在劉翔身上試驗過,效果是好是壞也還不知道。但是理論上應該是有幫助的,放到實際操作中就需要時間來尋找協調和平衡。”老孫打了個比方,劉翔在進行力量訓練做深蹲練習時,可以輕松舉起180斤的負重,以教練的眼光就可以判定,劉翔的能力絕不止這些,但孫海平明知道徒弟有完成負重190到200斤的能力,但是為了保護劉翔不受傷,老孫從來不讓他去沖擊身體的極限。“如果奧運會備戰的時候把力量訓練提壹提,讓他沖上190、200斤,那麽劉翔的極限力量還能往上再漲壹塊。這壹塊就是還沒挖掘出來的寶藏。”
而因為受傷停跑70天,劉翔將專項素質提高到了壹個空前的高度,相比之下,他在專項訓練上花的時間就要少很多。“專項訓練也是壹段有潛力的空間。”孫海平解釋道,“現在劉翔的訓練水平就好比有壹只手在上面提拉,光有專項素質的提拉畢竟有點費勁。這個時候,如果下面還有壹只手托他壹把,那兩只手都用力的情況下,提升速度可就大不壹樣了。”孫海平認為,專項訓練就是那只需要在下面托舉壹把的手。“明年開始,我就計劃加強他的專項訓練。現在壹周只有壹到兩次,明年我要適當增多,增加到兩堂課。如此壹來,把專項素質和專項訓練結合起來,使兩者保持同步前進。其實我們訓練的規律也是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來的,是壹個螺旋型上升的過程。同時,隨著劉翔日漸長大,到奧運會那壹年就是25、6歲了,身體力量的漸長和身體能力的逐步完善又將把他帶上壹個競技水平的高峰。”
“到時候,劉翔可就是壹座全新的高樓大廈了!”孫海平又笑了,這個和藹的中年男人雖然常有心事寫在臉上,但對自己從事的運動訓練事業,他總有足夠的信心讓自己舒展眉頭。
每壹雙鞋,都講述著壹段主人的故事。
在記者10月31日前往俄勒岡州比沃頓市耐克總部,直擊耐克為劉翔設計跑鞋的全過程前,今年第九期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恰好刊發了“為什麽每壹雙鞋都講述了壹個故事”的特寫文章。《國家地理》雜誌的主編克裏斯·約翰斯,在刊首語中深情地回憶了他目睹史蒂夫·普雷方丹,耐克的第壹位簽約運動員,比賽沖刺歷史性照片的感受,“我仿佛也聽見了全場觀眾都在喊,‘普雷,普雷!’”約翰斯對於普雷方丹感情如此深厚,壹方面是普雷方丹壹瞬間的沖刺,創造了美國三英裏跑的全國紀錄,壹方面因為他和普雷方丹的家鄉就相距160公裏,第三方面就是普雷方丹1975年辭世的時候,年僅24歲,原因是訓練的時候遭遇車禍……
《國家地理》特寫文章的開篇語是,“每壹雙鞋都講述了主人公的生存狀態、性別、民族、種族、宗教、職業和政治。”而耐克為中國田徑項目的旗手——劉翔,設計的跑鞋,則講述了屬於他的故事。
耐克就是以生產跑鞋起家的,創始人菲爾·奈特年輕時就是位不錯的中長跑選手,因此耐克對於田徑運動員有特殊的感情。早在2002年,耐克就看出了他的潛力並與之簽約。耐克和劉翔合作的第壹步,是為他提供耐克最新的跑鞋樣本,在劉翔使用過程中逐步改進,直到完成個性化設計。從2002年到現在,劉翔的跑鞋已經走過了6個版本,第六款就是劉翔即將在多哈亞運會上展示的全新跑鞋。
從樣式上看,所有的跑鞋都很相似,無非就是流線型設計,長得貌似跑車,但是真正內涵只有運動員自己最清楚。
耐克公司的第壹位運動鞋設計師,比爾·鮑爾曼,也是耐克公司的兩位創建人之壹。他的本行是俄勒岡大學的田徑教練,把自己的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幫助球員不斷超越上,其中壹項主要內容就是設計跑鞋。為了尋找跑鞋的粘膠和溶劑,鮑爾曼長時間泡在實驗室,學生也總能聞到鮑爾曼身上那股焦油的味道。
耐克現在的運動鞋設計過程,早已不是刀耕火種的階段。耐克服務簽約運動員的第壹步,是先把運動員請到耐克總部的實驗室。壹臺八個分鏡頭、十個動力感應器的相機,會把運動員的雙腳數據全部檢測出來,包括左右腳的長度、寬度、足根的寬度、足弓的高度、大腳趾和小腳趾的角度等等,至此實現量腳做鞋的準備工作。每年五月底,在俄勒岡都要舉行尤金田徑精英賽,這也正是耐克簽約運動員走進耐克實驗室的時候。今年尤金精英賽在5月28日舉行,劉翔以13秒21奪冠之後,5月29日就在耐克的實驗室呆了壹天,完成了最新款跑鞋的測試任務。
身為NIKE品牌創新部總監的邁克爾·唐仲 (Michael Donaghu)也是主要負責08年奧運會NIKE鞋類產品研發工作的總指揮。唐仲本身就是運動員出身,在達特茅斯學院上大學期間,1987年和1988年兩次入選NCAA常青藤聯盟中長跑最佳陣容,加盟耐克公司後,研發出多項美國專利技術。耐克公司還有許多比唐仲水平更高的運動員,比如美國八十年代的長跑巨星阿爾伯托·薩拉紮爾,他退役後就在耐克公司主管行銷。因此,在耐克公司內部的運動會上出現許多接近世界紀錄的成績,壹點也不奇怪。
在掌握了劉翔腳部基本數據之後,唐仲多納休所領導的科研小組還要仔細分析劉翔的比賽錄像,分析劉翔的每壹個技術特點,表現在劉翔跑鞋上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劉翔跑鞋鞋板比同類跑鞋更輕、更硬,同時鞋釘的位置也是根據劉翔跨欄的落地習慣和腳掌落地點而量身打造的。在最堅硬的鞋板下面,耐克為劉翔跑鞋僅僅安排了10顆鞋釘,有效地減少了阻力,而劉翔的競爭對手,阿蘭·約翰遜的跑鞋,鞋釘比劉翔多。在鞋面的選擇上,劉翔跑鞋壹直使用的是人造革,考慮到亞運會時多哈幹熱的天氣,耐克為劉翔跑鞋安排了纖維網面,加大了透氣性。完成了鞋底、鞋板、鞋面關鍵化的設計,余下的就是跑鞋個性化的處理。劉翔喜歡鞋面上安放有壹條粘貼帶,壹方面有助於腳面的固定,另壹方面是劉翔在賽前心理上做好準備的壹種標誌:“拉緊粘貼帶,我準備好了!” 在劉翔跑鞋設計過程中,粘貼帶的位置改動的次數最多,目的就是為了劉翔穿著舒適。另外,由於劉翔的跟腱受過傷,劉翔跑鞋的鞋根也進行了極富針對性的特殊處理。
出現在多哈亞運會上的劉翔跑鞋,將以紅色作為主色調,鞋前掌配以銀色,閃閃發光。在鞋幫上,劉翔跑鞋還將出現中國地圖、長城和劉翔專用徽記的圖案,從而講述完整的劉翔故事。
當然,劉翔跑鞋上的每壹個組成部分,都要得到劉翔自己的認可。耐克為了完成劉翔跑鞋的設計工作,專門在耐克中國公司的上海總部,指定了項目協調人,時刻躬聽劉翔的意見。耐克的哲學就是,“幫助劉翔用最好的裝備去贏。”
在劉翔跑鞋的研發費用問題上,多納休守口如瓶。但是在1994年美國著名記者唐納德·凱茨撰寫的披露耐克公司成長過程的《JUST DO IT》壹書中透露,耐克在產品研發和測試工作中,12周的總花費是2260萬美元,相當於耐克每周在研發費用是200萬美元。如今時光飛逝12年,市場競爭必將極大地提升了耐克的研發費用。
普雷方丹有壹句名言,“許多人跑步是在比試誰跑得最快,而我跑步是在比試誰具備萬丈雄心。別人問我為什麽選擇跑步,我通常都會這麽說。”這句名言用在劉翔身上,也非常貼切,因為劉翔下壹個展示他萬丈雄心的地點在多哈。這句名言用在耐克身上同樣貼切,至於什麽樣的雄心,大家都知道了。
回答者: limingzhou4 - 魔法學徒 壹級 10-18 17:58
如今,110米跨欄短跑的奧運冠軍劉翔早已名揚天下了。有人問,他的成功是因為他是這個項目的天才嗎?據有關專家的研究分析,這壹點是不能完全排除的。任何傑出的體育成績都與運動員身體的先天素質有關。沒有內オ好這個基本點,光憑後天刻苦訓練還是成不了才的。
劉翔的內在素質好,他自己是發現不了的,得有伯樂“ 壹見相中”。但在中國上海能有慧眼相中劉翔的高手也並不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壹位就是現在他的師父孫海平。
孫海平的業務之高是沒話說的,要不然為何有那麽多的尖子都希望求教於他的門下,拜他為師。但他並不是壹壹都收下成為自己的弟子。其原因不外乎是他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再能夠去精心培育壹個也很有天分的運動員苗子。壹旦承諾了,則應當要對他們的前途負責到底。
當前世界範圍內的體育競爭,其實不僅是運動員天分的競爭,更多的是高科技及掌握高科技的教練的高素質競爭。上海之所以能培養出像劉翔、姚明等世界級運動員,確實與上海這個文化環境密切有關。孫海平不僅對業務的鉆研是稱得上國際壹流的,更可貴的是他的人品也稱得上是壹流的。他對運動員的要求是從先做人開始教的。可以說,他相中劉翔的不光是他有天分,更相中這小青年的素質好,是壹塊值得培養的好料。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劉翔經他精雕細硺後,終於成了壹塊無瑕的“ 玉”。
劉翔稱孫海平為師父,他們之間的父子般的情深早已成為體育界的美談,這樣和諧的融洽的關系,我認為才是劉翔成功的主要“ 秘訣”。不信,請看另壹對運動員和教練的關系,那才真讓人寒心吶!
不久前,中國田徑女運動員孫英傑因她的教練王德顯的打罵體罰而向法院起訴。據說這種打罵現象在當前體育界還很普遍。有關專家指出,這與教練員中大多文化底子薄,缺乏法制觀念有關。他們奉行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拳打腳錫下出英才”的做法,與現代社會以人為本、人性化教育已格格不入,不要說出不了什麽好成績,不出人命案已萬幸了。當孫英傑的鎖骨都被打斷時,我們還對這樣毫無人性的教練能寄望什麽呢?我們不禁要問,有關方面的負責人該承擔什麽樣的責任?
正當我寫這篇稿件時,我又得到了壹個有關劉翔和他師父孫海平的壹件好讓人感動的故事。據說,劉翔曾有過幾次自己掏錢給師父解決住房的想法,但幾次都遭到了師父的婉拒。後來劉翔在雅典奧運奪冠後,上海普陀區奨給他壹套名苑的房子。有壹次在為他打破世界紀錄的慶功宴上,這家名苑的老總們又關心孫海平的住房,當得知房子不大時,主動提出要幫助解決。為此,劉翔表示願意自己可以給樓盤做無償代言人,以此來表示他對老總們的好意。於是,這樣兩全其美的機會才讓孫海平師父接受了弟子的壹種謝恩。他說,劉翔這麽做,我真的挺開心的,不是因為房子,而是覺得我帶出來的徒弟挺懂事,我自己也很自豪。而劉翔說,不談報恩吧,但至少要尊敬自己的師長。他還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向社會作了公開,認為自己是公眾人物。
這件事,據說都是按照有關程序向負責劉翔商業開發的田管中心報告後進行的。田管中心得知後非常大度,說這是好事,馬上同意了。
壹個世界冠軍的創造是需要方方面面關懷和支持,至今我們還未聽到有關劉翔的流言誹聞,人人關心他,愛護他,這也是他跨向成功的壹個不可多得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