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理論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壹個關鍵性環節。拉康鏡像論的主要出發點,是改造過的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它的核心是壹種無意識的自欺關系;其另壹個重要的內裏邏輯是由形象——意象——想象為基座的小他者偽先行性論。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說,就是壹個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強占了我的位置,使我無意識地認同於他,並將這個他物作為自己的真在加以認同。
關鍵詞:拉康;鏡像理論;自我;意象
拉康(Jacques-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3)是當代法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和魔幻式的原創性思想大家。鏡像理論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壹個關鍵性環節,本文在此概要地討論拉康鏡像理論的哲學理路。
對拉康來說,黑格爾的關系性自我意識-主奴辯證法提供了壹個重要的關系式,個人主體不能自我確立,它只是在另壹個對象化了的他人鏡像關系中認同自己的,可是,拉康的新發現是,這種認同卻以他者對主體自己的取代而告終。我們知道,在黑格爾的這壹理論中,欲望和勞動是這壹取代關系的轉換要件。可是,作為心理學家的早期拉康在接受黑格爾的這份遺產時卻直接抹去了勞動,暫時懸置了延遲的欲望。當他用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的鏡子映射關系取代黑格爾的現實(勞動)關系時,他獲得了壹種反對弗洛伊德人格理論核心現實自我論的有力武器。
在他看來,自我並不是晚年弗洛伊德指認的由“現實的原則”組織而成的意識實體,自我實為壹種超現實的幻象,因為它恰恰是壹系列異化認同為基本構架的偽自我。
1936年,拉康提出“鏡像理論”。這是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面對後者所主張的心理發生和人格歷史建構邏輯所做提出的顛覆性觀點。通常在這裏,壹些拉康的傳記作家較多地強調了拉康作為問題導引的動物行為模式研究的基礎作用,這主要是兒童心理學家瓦隆的動物與嬰兒的鏡像試驗。 ?也有人因此指責拉康所依托的實驗心理學的基礎已經過時。我真的不以為然。因為,科學家瓦隆的鏡像試驗對於拉康來說,至多是壹個經驗性的依托,僅此而已。我還註意到弗洛伊德本人也直接談到過幼兒的鏡像遊戲。
我以為,拉康鏡像論的主要出發點,是改造過的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它的核心是壹種無意識的自欺關系。如前所述,拉康對人的存在論的理解正是馬克思-海德格爾式的關系本體論。馬克思認為,人(個人主體)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不過是他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海德格爾則幹脆將此在(個人主體)直接認定為“在世之中”(通過上手物建構世界、與他人***在)的關系性存在。在此,馬克思的關系性存在是直接肯定性的,而海德格爾的在世關系論具有否定性的意味。我以為,這種主體確立中的關系本體論緣起於黑格爾。可是,拉康要進壹步根本否定人之存在的關系本體論。拉康的鏡像說中,6到18個月的幼兒(尚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碎裂身體)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統壹影像,即產生壹種完形的格式塔圖景。這個完形的本質即是想象性的認同關系。這不是黑格爾所說的另壹個自我意識,而是“我”的另壹個影像。“它的對方”壹開始就變成了它的影像-幻象。隨即,他將這壹圖景誤認為是自己,這恰恰是弗洛伊德所講的那個自戀階段中自居(認同)關系的幻象化。拉康的語境中,這是壹種本體論上的誤指關系。拉康清醒地意識到實體性主體的虛無,這既包括弗洛伊德的生物性的本我(原欲),也包括自足的意識主體——心理自我。他肯定馬克思-海德格爾對人之存在的關系本體基礎,但又將這種關系本體論顛倒在證偽邏輯之中。
我覺得,拉康的偽自我理論很深地承襲了黑格爾的主奴辯證法的內裏構架,同時卻祛除了“從蘇格拉底到黑格爾所實現的自我意識的辯證法”。他自己說,那個過去壹直被認為是完善了完成了的主體理論,是整個歷史進步的“最根本的假設”:“事實上他是被叫做這個進步的基質;他名為Selbst bewusstsein,即自我意識,全意識的存在”。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本質,正在於“只有當主體偏離了自我意識時這個驗證的過程才真正觸及主體”。 顯然,拉康肯定弗洛伊德對自我意識式的理性主體的否定,並且,他認為弗洛伊德的革命還不夠徹底,拉康是要連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走向現實的心理自我也壹並否定掉。他聲稱,自己最有興趣的正是那個“自以為是主人的奴隸”——自以為是個人自我主體的非主體。拉康要顛覆自笛卡爾以來壹切思想文化傳統。 這包括自己的老師——弗洛伊德。
我們已經知道,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中的那種“自我意識是欲望”,欲望是對另壹個自我意識的對象性關系,以及深化於自反性的主人與奴隸的辯證法關系是拉康鏡像關系的真正基礎。在拉康這裏,他首先根本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本我,即生物學意義上的本能原欲,這使得個人自我的開端成為壹個無。這倒暗合了黑格爾人是壹個自然意義上的黑夜壹說,或邏輯學開端上的無。這樣,本沒有生物性本我的人最早是在鏡子中自己的影像中在虛假的映像關系中建構心理人格的,假象成了主人。在此,弗洛伊德對自戀的規定——自我理想,即“個人主體期望自己成為的那類人”被在相反的否定性關系中指認,弗洛伊德的自戀成了水中的虛假幻象之戀,於是弗洛伊德的“在世”自我的開端必是壹個空無。 這不是壹個自我意識面對另壹個自我意識,不是壹個實體的主人對另壹個實體的奴隸的征服,這是幻象與空無的關系對“我”的奴役,這才是拉康鏡像說的本相。在這壹點上,拉康是陰毒的。也是在這裏,聰明的拉康區分出壹個非語言的小他者,即做了本是“空無”的自我的主人。在此,他與列維納斯不同,後者的他者理論中有他人,也有作為面貌和語言的他者,可是列維納斯並沒有區分大寫他者和小寫他者。這種小他者開始是鏡像中那個無語的“我”的影像,以後是母親父親和其他親人的面容(列維納斯的“表情”),還有壹同玩耍的小夥伴的行為和遊戲。偽自我正是在這種種非語言性的另壹個(anther)對象性關系中被現實地建構和肯定的。這裏的非語言即是小寫性。並且已經暗合將來他的那個沒有被象征化的殘渣的對象a。小寫他者總是與感性的他人面容為伍的。可是,我們切不可將拉康的他者簡單地比做他人。小他者固然以形象為介體,但它並不是另壹個或者其他的人,在拉康那裏,他者是存在之缺失?在此,小他者是那個“它”的缺失,以後,大寫他者(象征性語言)將是物與人的不在場和死亡。
拉康將這樣壹個以對他人的感性形象反映關系為生存本體基礎的“上手世界”稱之為想象域。這不是壹個嬰幼兒心理自我的發生學建構過程的肯定性描述,絕不能把“自我看作居於感知-知覺體系的中心,也不看作是由‘現實原則’組織成的”。 正是在超現實主義的相同意向中,拉康否定把自我視為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建構發生出來的感知實體,即他與達利達成***識的“構造主義”中的自我,反之,拉康恰恰是非建構論地、批判性地揭露壹種真相(truth):真實自我建構的不可能和現實自我的被證偽。波微說,“拉康的‘自我’(moi)是壹種分裂的觀點而不是壹種穩定性的觀點”。 這是正確的。當然,與超現實主義異質的是,拉康在這裏顛倒性地使用了超現實主義的意象性規定,達利表達真實欲望的自主、自由和革命性想像力,被隱喻成壹種奴役性的他性。想象關系的實質為形象-意象建構。形象(image)在這裏不是簡單的外部對象,而是壹種緣起於人的感性存在的構形物,具體說,即是從人的鏡像和他人的表情、行為接受的壹種非我的強制(或者叫“侵淩性”)投射。這種投射即形成作為小他者意象(imago)結果的偽自我。拉康說,他最早是在對妄想狂的病例研究意識到這種鏡像偽自我的。 意象往往意味著來自於小他者的自居(認同)關系,這壹誤認則揭開了想象域中的人生騙劇。拉康的想象關系實際上是以誤認為基始的。
拉康這裏的想象關系是壹種本體論上的二元分裂關系,“這種關系變成人(與壹切‘他者’)的各種關系的基礎”。 它也預示了人壹生不可避免的異化式的瘋狂。很顯然,拉康這裏的想象是壹個廣義的規定,其中不僅是對鏡像的意象性誤認和他人言行的聯想式認同,壹句話,想象不僅是壹個主觀心理構成活動,它當然包含了感性行為操作中的現實模仿、類比和齊壹化。與皮亞傑不同,壹個孩子的心理建構過程不是從虛無的主客不分狀態中開天辟地(確認主體自我和確立非我的對象性客體);與弗洛伊德不同,他根本不承認人作為基始存在基礎的本能原欲(“本我”),這使得個體主體的開端成了壹個無,在世中的自我之形成變為無中生偽有。人走向現實的自我,恰恰是人生這個大騙局的開始,它不過是壹個走向異化的“想象的功能”。這個所謂的想象的功能,也就是“幻覺在經驗的技術的在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上構成對象的功能”。 這種想象的功能關系就像是壹個被吹起的肥皂泡,它靠著亮晶晶地映照著他人的影像維持著,虛幻的想象關系則是這裏不斷吹進的空無壹物“自我”的氣體。後來,在象征域中,這種易碎的氣泡變成了不朽的語言硬殼編織起來的空心人,而這個內裏空無的東西被叫做主體。拉康的東西是讓人暈頭轉向的,我已經發現許多學者被他弄得稀裏糊塗。如伊格爾頓就將拉康的想象域說成是自我和客體在壹個“封閉的圈子中”相互不斷轉化的過程。
拉康鏡像理論另壹個重要的內裏邏輯是由形象-意象-想象為基座的小他者偽先行性論。我們知道這種偽先行性的強暴特征與海德格爾的先行性之異質性。拉康的先行性,通俗地說,就是壹個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強占了我的位置,使我無意識地認同於他,並將這個他物作為自己的真在加以認同。於是,我不在而他在,他在即偽我在。拉康後面所說的鏡像小他者和他人之面容的小他者都具有這種先行性。無論是鏡像之我,還是眾人面容之我,其實質都是以某種形象出現的小他者之倒錯式的意象,在這種先行到來的強暴性意象關系中,虛假的自我在“自戀式”偽認同的想象關系中被建立起來。這是壹個暴力性的偽自我建構的邏輯三段式。拉康說:“主體的歷史是發展在壹系列或多或少典型的理想認同之中的。這些認同代表了最純粹的心理現象,因為它們在根本上是顯示了意象的功能”。 意象的本質正是對那個先行占位的小他者的認同,自我是壹種對篡位的小他者鏡像的心像自居。“意象則是那個可以定義在想象的時空交織中的形式,它的功能是實現壹個心理階段的解決性認同,也就是說個人與其相似者關系的壹個變化”。 拉康在邏輯層面上,之所以將這壹領域指認為想象域,目的也是想直接說明自我建構的主觀性和虛假性。小他者的強暴性偽先行性是這種想象域的本質。傑姆遜曾經將這種先行性關系簡單化為“形象第壹性”, 其實,拉康這裏的語境要復雜得多。
瓦隆的心理實驗主要是通過比較動物與幼兒對鏡像的不同反應,確認人類主體早期心理發生過程中在鏡子反映關系的智能優勢。其主要觀點體現在《幼兒性格的起源》(1933年)壹書中。拉康對其的指認可見《拉康選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