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皮記》是巴爾紮克在1831年發表的第壹部長篇哲理小說,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讀《驢皮記》有感,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
當我在《驢皮記》裏,讀到金錢、欲望、愛情、死亡時,當我讀到所有的這壹切糾葛在壹起,變成壹張巨大的縛在人身上的難以掙脫的網時,我驚訝至極。巴爾紮克確實是壹個天才!他在180年前就寫下了壹個如此偉大的預言!
《驢皮記》是巴爾紮克在1831年發表的第壹部長篇哲理小說,也是他首次引起轟動效應的長篇作品。屬於其代表作《人間喜劇》中的“哲學研究”範疇。小說別出心裁的用壹張驢皮來象征人的欲望和生命的矛盾,充分反映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反映了他對當代種種社會現象的總體分析,並借此概括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哲理思考。
壹本研究巴爾紮克的書中講道,寫這部作品時,他經歷了十年艱苦奮鬥,嘗盡了人生的辛酸,深刻地體驗了金錢的威力和貧窮的痛苦。他從自已的切身感受中,得出了這樣壹條痛苦的結論:人類為了謀求生存,尚且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若想追求某種大的快樂,滿足某種強烈的欲望,則無疑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我想,正如他在《驢皮記》中說:“對於某些生不逢時的人來說,他們所需要的不是天堂即是地獄。”
小說的主人公拉法埃爾·瓦朗坦,就是人的欲望和生命的這種精神矛盾的化身,他是壹個痛苦的掙紮著的靈魂。他不幸身無分文而又不安與貧困。他曾經在治學和思考中耗盡心血,壹心想憑借才能取得財富和榮譽,然而這種努力幾乎保證不了維持生命的最低需要。他繼而接受拉斯提尼的指引,到上流社會去闖江山,指望娶壹個有錢的貴婦,結果受到無情的嘲弄。他日夜受著欲望的煎熬,欲望因得不到滿足而變得更加瘋狂。他在失去壹切之後,走上自暴自棄的道路,想在縱欲中了此殘生。所以,當古董商告訴他,這張嵌有靈符的驢皮可以滿足他的壹切願望,只是每實現壹個願望,驢皮就會縮小壹圈,意味著生命也隨之縮短時,他毫不猶豫地抓過驢皮,嚷道:“我就喜歡過非同尋常的生活。”既然他已打算投身塞納河,又怎會畏懼以生命去換取欲望的滿足呢?
古董商以自己長壽的秘訣去開導他,勸他以精神上的享受代替物質上的追求,瓦朗坦絲毫不為所動。古董商繼而勸說:“人類因他的兩種行為而自行衰竭,那便是欲和能。欲焚燒我們,能毀滅我們,但是知卻使我們軟弱的機體永遠處於寧靜的境界。”而瓦朗坦回答:“希望您愛上壹個舞女,那時您就會懂得放蕩生活的快樂,也許您會變成壹個繪圖如今的浪子,把您以哲學家風度攢積的全部財產統統花光。”此時的瓦朗坦,恰如那些把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浪子,為了獲得欲望的滿足,不惜以壽命做交易。
但事實上,瓦朗坦的第壹個願望得到滿足,獲得了壹筆巨額遺產時,他所感受到的不是快樂而是恐怖,因為他看到驢皮已經明顯的縮小了壹圈,意味著他的壽命也相應的縮短。之後,死亡的威脅使他對壹切都失去了興趣。他不敢再有欲望,不再尋求任何快樂,他只是努力過壹種機械的、無欲的生活。他深居簡出,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需求都托付給仆人去考慮,甚至吃飯穿衣這種最簡單的需求,他都竭力回避。他禁止仆人向他提出“您願意嗎”“您想要嗎”之類的問題。他再也不能享受樂趣,只覺“人生的種種樂趣紛紛在我的死床周圍嬉戲,好像美女般在我面前翩翩起舞,要是我召喚她們,我就會死去。”這種垂死病人才會體驗到的臨終痛苦,終於摧毀了他的健康,把他變成了壹具活屍。然而,他畢竟不能抵禦愛情的誘惑,終於在壹次欲念的掙紮中結束了生命。瓦朗坦悲劇性的結局讓人毛骨悚然,他在欲望中焚燒了自己,臨死時躺在波利娜的懷裏。他為了欲望,把靈魂交給魔鬼,最後欲念化身魔鬼出賣靈魂。他,如蕓蕓眾生中的絕大多數壹般,還是沒有逃脫欲念催化後的悲劇,永恒地循環著自己悲劇。
故事的最後,作者沒有違反現實對這樣壹個人給於人間的制裁,備受良心的譴責。正如《驢皮記》裏瓦朗坦得到六百萬遺產以後,泰伊番所說的:“瓦朗坦先生已成為六百萬法郎的富翁,登上了權的寶座。他是國王,他可以為所欲為,他淩駕壹切,像所有的富翁那樣。對他來說,從今以後,所謂‘法國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過是記載在大憲章裏的壹句謊言。他不會服從法律,法律倒要服從他。沒有為百萬富翁而設的斷頭臺,也沒有對他們的行刑的劊子手。”瓦朗坦回答道:“他們都是給自己行刑的劊子手。”
下面,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分析壹下《驢皮記》的創作手法。
首先,整個故事框架結構與眾不同。巴爾紮克采取了壹種如此特別的方式:欲望的滿足要以生命的縮短為期限,並且這種縮短是可看的,是量化的!用此種方式來表現欲望、享樂、愛情、死亡的永恒話題。然而,在《驢皮記》裏,瓦朗坦再也不能擁有這樣的時刻了,雖然在剛得到驢皮的時候,他豪氣地說,有了它,即使明天就死去也情願。但當真正地見識了它的魔力,真正發現他的願望可以全部得到滿足,而他的生命也將在片刻雕零時,他完全變了,他謹言慎行,深居簡出,唯恐說出“我要”。我完全相信這種轉變的真實性,試想壹下,讓壹個人在自己的手中看到自己生命的期限,看到因為自己的壹個欲望而導致生命地那麽明顯地縮短,誰不會恐懼?有些人在臨死的時候,總會問:“是誰害死了我?”現在驢皮告訴妳,不是別人,是妳殺死了妳自己,這樣的揭秘是否讓妳感到比死更痛苦呢:原來我就是殺死自己的兇手。
其次,對照法的使用。《驢皮記》中使用對照法最明顯的就是馥多拉和波利娜之間的對比。兩個人雖然同樣美麗——其實她們的美也是不同的,壹個是“修飾”出來的,是世俗中的美,另壹個是自然的,是純真之美——但是,她們的內心是如此的不同。馥多拉是壹個習慣了隱藏自己情緒的人,人們看到的永遠是她的壹副面具,誰也看不到她的內心;波利娜卻幾乎是個透明的人兒,她對自己的感情壹點也不遮掩,她總是把自己的情緒完全傾瀉出來;馥多拉只談情,從來都不論及愛,她喜歡被男士們包圍著,卻從來不讓他們走進自己的心裏,波利娜卻熾烈地愛著,愛情是她的全部,甚至她可以為愛而死;馥多拉是幽深的,崎嶇的,是有心機的,懂手段的,是了解世態人情的,精明的,是步步小心,不願意被欺騙的,同時又是可憐的,波利娜是剔透的,清淺的,是不懂得人情世故,毫不做作的,是狂熱的,任性的,是為愛癡狂,為愛盲目的,是近乎不真實的,同時又是可愛的。
除了她們兩個之間的對比外,拉法埃爾和古董商之間也形成壹種對比,之前是古董商的禁欲、謹慎,拉法埃爾的願意用生命置換歡樂的理論,之後是古董商的為愛癡迷,拉法埃爾的為了生命的延續決定放棄所有的情欲。不得不承認這種對照法確實很有震撼力,確實比起平常的敘述更讓人覺得痛快,有壹種浪漫主義的追求在裏面。
最後,傳奇式手法的采用。其實,《驢皮記》中那張具有寓言性的神奇的驢皮,並不是什麽不可或缺的東西。沒有它,瓦朗坦的經歷仍然可以構成壹個完整的故事。他的奮鬥、失敗、縱欲,直至死亡,完全符合現實生活的邏輯;他早年的艱辛和後來過度的縱欲使他未老先衰,過早地接受了死神的召喚,這也不算什麽出人意料的結局。但是,巴爾紮克將驢皮作為瓦朗坦的生命的物質象征。把欲望與生命的長短聯系起來,用具化的東西反映深刻的意化內容。
《驢皮記》的結論是什麽?是通過瓦朗坦的形象勸誡世人節制情欲、修養心靈,提倡壹種清靜無為的人生哲學嗎?似乎如此,其實不然。在這部小說中,真正讓人產生深刻印象的,究竟是死的恐怖,還是那種行屍走肉式的生活的痛苦呢?也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判斷,作者不打算代替讀者作判斷,他只是將矛盾擺出來:要麽為長壽扼殺激情,要麽甘願做激情的犧牲品而夭折,這就是我們的宿命。讓每個人自已去選擇自已的生活方式吧!
至於巴爾紮克自已,顯然早已做好了選擇。他明知滿足欲望需要付出代價,卻從來不曾放棄自已的欲望。他像那些縱欲者壹樣,不能忍受生活的河流緩慢地、死氣沈沈地流逝,他要它像激流壹樣“壹瀉無遺”地呼嘯著向前奔騰。他不知疲倦地在生活中戰鬥,像壹個瘋狂的賭徒似的以生命為賭註。
也許是壹種命運的巧合,二十年後巴爾紮克的結局竟與瓦朗坦有驚人的類似。他畢生追求光榮和財富,還夢想和壹位有頭銜、有財產的貴婦結婚,就在他如願以償之際,死神召見了他。但巴爾紮克又與瓦朗坦有很大的不同,瓦朗坦懾於死亡的威脅,幾乎不敢運用驢皮賦予他的權力,作者顯然對此深感遺憾:“權杖在兒童手裏是玩具,在黎塞留手裏是板斧,在拿破侖手中是使世界傾斜的杠桿……權力只是使偉大的人物更偉大。拉法埃爾本來可以無所不為,他卻什麽也不曾做。”巴爾紮克卻是充分運用了生命賦予他的權力的,他的壹生在高度濃縮的狀態下度過,為了使生命之火增強光度,不惜加速它的燃燒。他在短短二十年間,完成了《人間喜劇》這壹人間奇跡,盡管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卻真正實踐了他自已那句名言:“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恪守對自已許下的諾言,就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自已的命運。
我想在現實生活中,人皆有壹張屬於自己的驢皮,並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背負著它。能夠自持的,壽命就長些,不能自持乃至放縱的,壽命就短些。當妳的欲望鼓脹時,驢皮便會縮小,正如親情、友情的失去,疾病的纏身,道德的缺失等等。即使我們最後得到了所想要的金錢、權力,而失去的卻是更加珍貴、不可再得的東西,也必將因此而無法享受金錢,權力本會帶來的快樂,即使是心底最深處的顫栗,也必將為之而心驚膽戰。
中國哲學講,滿溢盈虧。如果驢皮讓妳的欲望無所遁形的話,那麽它也能成為妳的壹只警鐘。我猜想,巴爾紮克同樣也是希望用這樣壹塊驢皮來提醒人們,不要過度沈迷金錢、權力、物質的享受,因為它們最終只會吞噬人們的心靈。驢皮本身沒有什麽錯,關鍵是擁有驢皮的人,是否擁有平衡欲望的能力。上帝公平地送給每個人壹張驢皮,如何用度,可就全靠妳自己了。
或許,讀著另壹個時代,另壹個國家,另壹種文化的遙遠而熟悉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在驚愕之余,傷痛之余,回首壹下過往,重新思考壹下不遠的未來。
我精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