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誰的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誰的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張載的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是北宋張載壹生為學的歸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馮友蘭先生稱其為“橫渠四句”。

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陜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人之壹,關學的創始人,世稱“橫渠先生”。

為天地立心

“天地之心”最早見於周易《復》卦彖辭,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此處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間萬事萬物陰陽消長的規律性。張載的思想深受易學的影響,曾在長安坐虎皮椅講《周易》,並且著有《橫渠易說》,因此他所謂的“天地之心”是與易學密切相關的。

張載用“太虛即氣”,解釋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體,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他同時提出了“壹物兩體”說,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對立統壹的兩面構成的。

張載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就是建立在易學哲學基礎上的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禮記》雲:“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天、地、人是壹個有機的整體,人在天地之間,是能知能覺者,所以被稱為“天地之心”。這是對人在宇宙之間地位的肯定,是對人的主體性的高度自覺。天地本無“心”,但人有“心”。因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體現了“天地之心”。

張載雲:“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人把自身的價值觀念投射到天地之間,與天地合而為壹。《西銘》雲:“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民胞物與”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儒家“仁民愛物”的觀念,將仁愛的對象推及萬物,提升了儒家“仁”價值觀念的內涵和境界。所謂的“為天地立心”,就是為人類社會建立“以仁為核心”的價值體系。

正如馬壹浮先生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我們得壹“仁”字。

為生民立命

“立命”源自於孟子的思想。《孟子·盡心上》有雲:“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壹個人不管壽命長短,都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盡心知性知天,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控自己的命運。

張載所謂“為生民立命”,就是要讓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處。“安身”,即生活有著落,“立命”,即靈魂有安頓,精神有依歸。張載特別強調對孤寡羸弱、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的關愛和照顧,要使他們生活得到應有的照顧。

《西銘》雲:“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精神有依歸”就是要設法提升老百姓的心靈層次,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有著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修道”不僅僅是自我的修煉,而是在修身的基礎上,修己安百姓,正人正己,以天下蒼生為念,教化天下,使天下歸仁,即通過各種教育、教化的途徑,使正確的思想深入人心。

“為生民立命”,就是要為民眾確立正確的精神價值導向和價值觀念,建設精神家園。我們得壹“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