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夕陽正將余暉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磚堆頂上的細馬映成了壹個細長條。余暉與紅磚的顏色融在壹起,將細馬染成濃濃的土紅色...... 2..那是壹九六壹年八月的壹個上午,秋風乍起,暑氣已去,十四歲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學那壹片草房子中間最高壹幢的房頂。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學第壹次壹下子就全都撲進了他的眼底。秋天的白雲,溫柔如絮,悠悠遠去,梧桐的枯葉,正在秋風裏忽閃忽閃地飄落。這個男孩桑桑,忽然地覺得自己想哭,於是就小聲地嗚咽起來。 明天壹大早,壹只大木船,在油麻地還未醒來時,就將載著他和他的家,遠遠地離開這裏——他將永遠地告別與他朝夕相伴的這片金色的草房子 3.墓前,是壹大片艾,都是原先的艾地移來的,由於孩子們天天來澆水,竟然沒有壹棵死去。它們筆直地挺著,在從田野上吹來的風中搖響著竹子,終日散發著他們特有的香氣。
4他朝天空望去,天空幹凈得如水洗刷過壹般。月亮像是靜止的,又像是飄動的……月光下,桑桑遠遠地看到了蔣壹輪和白雀。蔣壹輪倚在壹棵樹上,用的還是那個最優美的姿勢。白雀卻是坐在那兒。白雀並沒有看著蔣壹輪,用雙手托著下巴,微微仰著頭,朝天空望著。月亮照得蘆花的頂端銀澤閃閃,仿佛把蔣壹輪與白雀溫柔地圍在了壹個夢幻的世界裏。 5當桑喬背著桑桑踏過松軟的稻草走進校園裏,桑桑看到了站在梧桐樹下的紙月:她的頭發已被雨水打濕,其中幾絲被雨水貼在了額頭上,瘦圓的下巴上,正滴著亮晶晶的雨珠。 6窗外就是河。桑桑坐在窗口,壹邊繼續吃烀藕,壹邊朝窗外望著。岸邊有根電線桿,電線桿上有盞燈。桑桑看到了燈光下的雨絲,斜斜地落到了河裏,並看到了被燈光照著的那壹小片水面上,讓雨水打出來的壹個個半明半暗的小水泡泡。他好像在吃藕,但吃了半天,那段藕還是那段藕。 7溫幼菊會唱歌,聲音柔和而又悠遠,既含著壹份傷感,又含著壹份讓人心靈顫抖的骨氣與韌性......這是壹只紅泥小爐,樣子很小巧。此時,炭正燒得很旺,從藥罐下的空隙看去,可以看到壹粒粒炭球,像壹枚枚蛋黃壹樣鮮艷,爐壁似乎被燒得快要溶化成金黃色的流動的泥糊了。 7立在爐上的那只黑色的瓦罐,造型土氣,但似乎又十分講究,粗樸的身子,配了壹只彎曲得很優雅的壺嘴和壹個很別致的壺把。 8.沒有壹絲風,壹株株桑樹,好像是靜止的
喜歡的理由:
運用清新典雅的文字,富有詩意,以善於異想天開、頑皮淘氣的桑桑的成長為線索,但講述的並不是他壹個人的故事。每壹章都是獨立的,分別主要講述壹個孩子或大人的故事,桑桑經歷了其中壹部分,也是心靈記錄者。隨著壹個壹個的人物清晰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壹個壹個的故事依次展開,各自發展又最終交疊在壹起,我們仿佛看到壹幅被慢慢鋪開的卷軸畫。這實在是壹幅美麗得令人屏吸的人生畫卷!
交流想法:
兒童文學評論家張美妮教授有壹段很精彩的評述,我幹脆抄錄在這裏:
“當我們壹頁頁、壹章章地讀著這部小說時,閃耀在眼前的是壹道道滿盈愛心和可貴人格的光彩。試看桑桑和女孩紙月兩小無猜的純真友誼,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間真情;迷戀土地、幾近矯情的秦大奶奶最終對‘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學校、小學生所捧出的深深的愛;有殘疾的禿鶴護衛自己人的尊嚴義無反顧的執拗;倔犟的細馬咽下委屈,在本可繼承的房產蕩然無存之時扛起生活重擔,為養父母重建家園的堅毅;遭受家庭變故,跌進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頑強等等,都與我們真誠團結、不畏艱難挫折、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接合,也與人類自強不息、不斷發展自己、開創未來的文化精神價值取向相通。讀書筆記 這些天有幸讀了《草房子》這部小說,讀後有很多感悟。
《草房子》(長篇小說)曾獲:國家圖書獎、冰心文學獎大獎、臺灣“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中國作協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第五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
《草房子》(電影)曾獲: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劇本獎、第八屆中國電影童牛獎優秀劇本獎、第十四屆德黑蘭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意大利第十三屆Giffoni電影節“銅獅”獎。
《草房子》的故事大概發生於60年代初,這個時期可說是中國政治運動旺盛的時期。但《草房子》卻沒有牽扯上政治色彩,片中也沒有任何與政治事件有關的情節。它通過壹個少年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展現60年代純樸的風土人情,同時透出壹種淡淡的憂愁。從某種角度說有點類似《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童年的回憶。不同的是《草房子》的主角年紀更小,在他眼中的世界當然更單純也更美麗——雖然他見到的都是不幸。其實影片反映的只是壹種中國人特有的“情”:父子情、朋友情、家庭中的感情、團體間的感情、老師之間的感情。片中也有壹段愛情,最後卻是以悲劇告終,但他們分手的原因並不是女方父親的嫌貧愛富(僅是壹個方面),也不是主人公的“誤事”(也僅是壹個偶然),說到底是沒有“緣分”,而這壹切都不是因為政治的因素。
《草房子》屬極少的例外,盡管它被劃入“兒童片”,但常見的“兒童片”往往也是說教的代理品,從這壹點來說《草房子》是非常難得的。它的故事中幾乎看不到絲毫的道德說教。本片中“時間”的概念是停滯的,我們看到的只是壹個帶點浪漫,帶點傷感,帶點溫情的故事。全片的主格調應該說是比較哀傷的,每個人都有壹段不幸,但其表現過程卻又非常淒美,恰似江南的春雨,潤物細無聲。
這是壹部講究品位的少年長篇小說。作品寫了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六年中,他親眼目睹或直接參與了壹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撼動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與優雅,殘疾男孩對尊嚴的執著堅守,垂暮老人在最後壹瞬所閃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體驗中對生命的深切而優美的領悟,大人們之間撲朔迷離且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感糾葛……這壹切,既清楚又朦朧地展現在少年桑桑的世界裏。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啟蒙教育的六年。
作品格調高雅,由始至終充滿美感。敘述風格諧趣而又莊重,整體結構獨特而又新穎,情節設計曲折而又智慧。蕩漾於全部作品的悲憫情懷,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趨疏遠、情感日趨淡漠的當今世界中,也顯得彌足珍貴、格外感人。通篇敘述既明白曉暢,又有壹定的深度,是那種既是孩子喜愛也可供成人閱讀的兒童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