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遺憾,死神在公元前336年帶走了腓力,他把他的大業留給了他的兒子、我們故事的主角、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出生在公元前356年,當他繼承馬其頓王位是年僅20歲,據說亞歷山大是中等身材,有著白皙的皮膚,而且習慣於把頭偏向左肩。他奔跑速度極快,連職業體育家也不是對手。同時他也喜愛狩獵和讀書,並且有著驚人的精力和勇氣,同時他也是壹個現實主義者,他所有的幻想都不會超出理性的範圍。同時他還受到過亞裏士多德的影響,13歲起,亞歷山大跟著他的老師亞裏士多德在壹個小村中住了3年,受到其熏陶,對於希臘文化產生了特別的熱愛,同時對於波斯充滿了仇恨(亞裏士多德的親人和好友曾被波斯人殺害)。
亞歷山大從父親這裏繼承的,不僅僅是帝國的軍隊和領土,同時,更重要的是,亞歷山大得到了父親的軍事體制和戰略觀念,當時馬其頓的軍陣,是比較先進的混合方陣,馬其頓方陣這種軍事編制跟現代軍隊的編制極其相似。通常64人組成壹個排,128人組成壹個連,256人組成壹個營,1024人組成壹個團,4096人組成壹個師(即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壹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壹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這樣的混合編組,使得馬其頓方陣更具有靈活的戰術性和沖擊力。同時馬其頓也是最早將騎兵看做主力兵種的希臘國家,在過去的希臘方陣中,騎兵由於技術限制無法施展其沖擊力往往被當作輔助力量,而在馬其頓,騎兵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可次沖擊對手的側翼,作為戰鬥的主力,有時候甚至步兵還沒有進入戰鬥敵軍就已經崩潰了。
亞歷山大繼位之後,馬其頓的形勢並不樂觀,腓力的死使得希臘聯盟開始松動,有幾個國家受到波斯和其他原因的鼓動準備脫離馬其頓的控制,亞歷山大花了兩年的時間,重新控制了局面並做好了東征的準備。公元前336年,也就是腓力去世的兩年之後,亞歷山大踏上東征的道路。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從達達尼爾海岸出發,開始向南行進,在格拉尼卡河上擊敗了波斯的掩護兵力。然後,亞歷山大繼續向南攻入沙爾底。這裏是利地亞的政治和經濟樞紐。之後他指揮大軍轉向西方的埃菲蘇。迫使該城投降,7月,馬其頓軍隊攻陷了米萊塔斯。現在,亞歷山大回到了愛琴海的海岸,他面臨著壹個問題,他希望摧毀波斯人的制海權,卻無力對抗波斯艦隊,所以他選擇了壹個漫長而簡單的方法:占領東地中海海岸上所有波斯人能夠利用的港口和補給基地,是的波斯艦隊失去行動能力和補給能力,慢慢被困死,這是壹個遠大而又漫長的過程。
公元前333年,經過壹年的征戰,馬其頓已經控制了小亞細亞幾乎所有的港口,為了繼續貫徹他的計劃,亞歷山大轉向南方,準備進入敘利亞以封閉地中海東岸的港口,當亞歷山大前進到馬拉薩斯壹帶時,突然接到報告說波斯人越過阿曼尼亞關口並占領了伊蘇斯,切斷了亞歷山大的補給線,亞歷山大聽後立刻率軍後撤,趕回伊蘇斯,在該地擊潰了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指揮的波斯軍隊,保住了後勤補給線的安全。此役,亞歷山大俘獲了大流士的母親,妻子和孩子,甚至還繳獲了大流士的鬥蓬和武器。
會戰之後亞歷山大不急於尾隨波斯敗軍趁機進攻巴比倫,而是繼續沿著海岸南下,在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占領了地中海東岸所有的波斯海軍基地和可以利用的港口,推進到了巴勒斯坦地區,並攻陷了加沙城。當年年底,亞歷山大征服了埃及,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壹座港口,就是後來的亞歷山大港,很多城市都以亞歷山大的名字來命名,但是這個港口是其中最有名的壹個。
次年,亞歷山大把埃及的管轄權交給當地法老,之後將註意力重新集中到了東部的波斯方向。大流士三世寫信給亞歷山大,願意以西部七省的代價和馬其頓議和,遭到亞歷山大的拒絕。接著亞歷山大占領了美索布達米亞地區。大流士三世則收縮到了底格裏斯河東岸的阿貝拉(Arbela,亞述古城,今伊拉克北部地區)附近,並重新組織了更龐大的軍隊,包括伊朗草原地區人組成的重騎兵和眾多戰車等。大流士犯了壹個錯誤,他面前原本有兩條可以阻止亞歷山大的障礙: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但是大流士不知道什麽原因放棄了在兩河地區抵抗的行動而直接退回底格裏斯河東岸,當亞歷山大來到底格裏斯河畔時,發現沒有任何抵抗力量,雖然河水很湍急,但是在無抵抗的情況下渡河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公元前331年,馬其頓軍渡過了底格裏斯河,並在四天後偵察到了波斯騎兵的行蹤,亞歷山大立即下令部隊組成戰鬥隊形前進,之後幾天,亞歷山大親率偵察部隊和皇家中隊突擊了幾個波斯騎兵的駐地,波斯騎兵見到馬其頓軍立刻撤退,大部分騎兵得以逃脫,但是仍有小部分波斯士兵連人帶馬被俘虜,從他們口中得知大流士率領的大部隊距此不遠,兵力大約騎兵4萬,步兵100萬,戰車200輛,戰象大約15頭(以上是根據阿裏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數字,但是根據多方考證,認為這個數字明顯偏大,合理的估計大約25萬左右,其中步兵20萬,騎兵5萬,這個數字根據紐先鐘先生的《歷史與戰略》得到)。相對的,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人數大約在4.7萬。其中騎兵大約7000人。波斯軍隊數量眾多主要因為他集結了大量的部族單位,包括帝國東部巴克特裏亞邊境地區的印度人和遠在帝國東北部西徐亞的薩卡人等邊遠部落的士兵。大流士將大軍安排在距離阿貝拉城100多公裏的高加梅拉紮營,選擇此處作為戰場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因為此處地形平坦而開闊,而平原地區正是對於戰車部隊和騎兵馳騁的理想戰場,同時伊蘇斯戰役中,大流士認為地形戰場過於狹窄無法發揮兵力上的絕對優勢,而在這個開闊的地形上波斯人就能更好的利用其兵力優勢壓倒馬其頓。大流士將平原上的障礙物移去,將高加梅拉平原變成了壹個巨大的閱兵場。亞歷山大得到波斯軍隊主力在附近的情報之後,命令部隊就地安營,並在營地周圍布置裏防禦,馬其頓的部隊在原地休息了4天之後,留下了輜重部隊和行李,作戰部隊開始向大流士的方向前進,與此同時,大流士也通過撤回的騎兵得知了馬其頓大軍已經殺到,於是他命令部隊擺開戰鬥隊形。當雙方相距大約5公裏時,亞歷山大發現了大流士的軍隊,於是他在和部下研究以後決定暫時安營休息,同時帶領著偵察部隊全面偵察戰場情況。當夜,巴爾米尼奧建議亞歷山大趁夜黑偷襲伯斯的軍陣,但是遭到了亞歷山大的反對,亞歷山大希望通過壹個光明正大的,全面的勝利來征服波斯人。此時是公元前331年9月30日。
波斯人早已部署好了戰鬥隊形,通過戰役之後獲得書面材料,波斯軍隊的部署為:大夏騎兵在左翼,達漢人(賽西亞部落之壹)和阿拉科提亞人的組成的騎兵和步兵部隊也和他們混在壹起,他們的右翼是波斯人的騎步兵混合部隊,其後是波斯蘇西亞騎兵和卡都西亞人組成的步兵,從左翼壹直延伸到了中央,左翼由比沙斯擔任總指揮(Bessos,大夏的總督,最後出賣大流士的人。被亞歷山大抓獲後處死。)。而在右翼頂點,所集中的為下敘利亞騎兵和美索不達米亞人的部隊,其次則為米提人,與他們在壹起的還有帕西亞人和賽西亞人組成的騎兵的部隊,再其次為塔普裏亞人和希卡尼亞人,最後是阿爾巴尼亞人和沙賽西尼亞人,直到整個方陣中心為止,整個右翼的統帥則是馬查斯。全軍中央則是大流士和皇族所在的位置,由大流士本人親自指揮,這是由波斯貴族組成的波斯部隊,這些波斯人的長矛上都裝著金蘋果(蘋果象征著太陽),其次為印度人,當時被稱為“移居的”卡利亞人,和馬爾地亞人的弓弩手。在他們的後面則為烏克西亞人,巴比倫人,紅海各部落,和西塔西尼亞人,都組成縱深的隊形。如此龐大的部隊具體如何展開已經無法考證,但是據記載大流士將騎兵部隊放在第壹線而步兵則跟在後面構成二線力量。
在左翼最前沿直接面對著亞歷山大的右翼的地方,為西徐亞人的騎兵,大約1000名大夏騎兵,和壹百輛戰車。在大流士的皇家中隊前方為十五頭戰象,和五十輛戰車。在右翼的前沿為亞美尼亞人和卡派多西亞人的騎兵,和五十輛戰車。而希臘的傭兵則緊靠在大流士和他的皇家波斯部隊的兩側,正對著馬其頓人的步兵方陣。
而馬其頓方面,亞歷山大做了如下的部署:亞歷山大本人和克雷塔斯指揮的皇家中隊排在整個右翼的右端點前方(這裏有壹點個人觀點,在阿裏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中,提到了夥友騎兵的概念,馬其頓貴族中男性到了壹定年齡就要去服兵役,加入國王的近衛隊,而近衛隊的騎兵部隊則就是夥友騎兵,他們是近衛軍中的精銳力量),在他們左翼緊挨著他們的是格勞希亞斯的中隊,再挨下去是阿裏斯托、索波裏斯、赫拉克裏德斯、德米提流斯、梅裏格爾等人所率領的騎兵中隊,最後是赫格羅卡斯的皇家中隊,全部的騎兵由巴爾米尼奧之子-費羅塔斯任總指揮。在他們前沿是由阿吉裏亞尼亞人,馬其頓弓弩手和魯斯標槍兵組成的前衛,其任務就是利用遠程火力打散對手的方陣為後面的騎兵沖擊做掩護。在挨著騎兵的馬其頓步兵方陣中,首先是最精銳的近衛軍團,之後是其他近衛軍,由費羅塔斯的兄弟-尼卡諾統壹指揮。中間的重步兵方陣戰鬥序列如下:柯拉斯在右,其次即為佩爾狄卡斯、米裏吉,米裏吉爾、波裏希普爾強、希門米亞斯和克拉提拉斯的部隊。照例,這左翼方面的全部步兵又均由克拉提拉斯擔任總指揮。再左面為艾利吉亞斯所率領的希臘騎兵和菲利普所率領的底薩萊騎兵。而整個的左翼的統帥巴爾米尼奧則在隊伍最左前方,在他的身邊由塞沙利騎兵擔任護衛。
除此以外,亞歷山大還在壹線部隊的後面還布置了預備隊,分別安排在左右兩翼的後面,呈八字型面向兩側前方。在右翼,預備隊包括剩余的壹半阿吉裏亞尼亞人,壹半馬其頓弓弩手,被稱為老衛隊的雇傭兵。在他們之前,排列了阿裏奧斯托和阿裏提斯率領的佩奧尼亞騎兵和輕騎兵偵察隊,最後作為右側翼主帥的米尼達斯率領雇傭騎兵在右側翼隊伍的最前面。亞歷山大命令:如果波斯軍隊企圖包抄馬其頓軍的右側翼,那麽米尼達斯的側翼部隊就應該迂回並進攻對手的側面,以支援壹線部隊的側翼免遭包圍。而在左翼,亞歷山大則布置了西塔西斯率領的色雷斯部隊,他們的左側則是希臘聯軍騎兵和阿德裏西亞騎兵,在這些部隊的前沿,亞歷山大還布置了外籍騎兵部隊。而輜重則由色雷斯步兵負責保衛。
兩軍的陣勢排開以後可以看出雙方都有自己的打算,大流士希望通過壹線的騎兵進行兩翼的迂回,同時利用戰車和戰象的威力打亂馬其頓正面的方陣,而布置在戰車和戰象之後的騎兵和步兵則趁亂分割馬其頓的中央戰線。由於有著絕對的兵力優勢,所以大流士選擇這樣全線突進的戰術。事實上,這個戰術地區也發揮了壹定的作用。而作為處於兵力上劣勢的亞歷山大,他則選擇了慣用的錘砧戰術,或者稱之為打鐵戰術,馬其頓軍隊的右翼明顯要強過左翼,騎兵數量眾多而且是近衛軍中的精銳,戰鬥力較強。如果右翼的騎兵能夠擊退對面波斯軍的左翼,將波斯軍主力壓迫到馬其頓右翼步兵組成的砧板上,那亞歷山大就能夠獲得勝利。同時為了應對兵力上的不足,亞歷山大創造性的布置了第二道戰線,由於波斯軍隊人數眾多,很可能展開相當漫長的正面,從而可以超越馬其頓軍側翼的端點而迂回到馬軍的側後方。特別是作為鐵錘的右翼,壹旦被敵軍包抄,很可能陷入包圍,這樣很可能導致整個馬其頓軍的崩潰。對於這個問題的擔心使得亞歷山大命令米尼達斯指揮二線騎兵在波斯軍隊超越其正面右側翼的端點進行迂回的時候打擊波斯軍的側翼以保障右翼的安全,令其戰術計劃可以順利的實施。而當側翼沒有危險時,這些二線的部隊也可以向內旋轉到平行與正面的方向以加強壹線部隊的沖擊力。
次日,兩軍開始相互靠近,亞歷山大已經可以看見大流士引人矚目地站在衛隊中間壹輛高聳的戰車上。他是壹個高大而漂亮的人,由很多最好的騎兵保護。這些騎兵排成密集有序的隊形,做好了迎敵的準備,甚至都能看清楚波斯皇族衛隊長矛上的金蘋果了。從壹開始起馬其頓軍的右翼就成為了戰場的焦點,亞歷山大並沒有如同大流士預想的那樣開始正面進攻,而是帶領著自己的部隊開始向右(也就是波斯人的左側)斜行,大流士原本計劃的兩翼包抄似乎陷入危險,如果亞歷山大不斷向右延伸,那麽他將超越波斯的左翼而進入地形不平坦的地區,那麽波斯騎兵將無法迂回到亞歷山大的側翼,同時還面臨著被反包抄的危險,所以大流士命令左翼的大夏騎兵和達漢騎兵也同時向左延伸,遠遠超出了亞歷山大軍的右側翼,以阻擊正在不斷向右延長的馬其頓軍的側翼。亞歷山大立刻命令米尼達斯的右側預備隊前進接敵,米尼達斯則直接帶著雇傭騎兵迎擊正向馬軍右翼迂回的大夏騎兵,但是米尼達斯的雇傭騎兵數量相當少,僅有大約400人。作為應對,波斯軍的左翼統帥比沙斯派出在左翼前沿的西徐亞騎兵,這些騎兵是波斯騎兵中較有戰鬥力的壹部分,騎手和戰馬都有著較良好的盔甲保護,他們夥同大夏騎兵依靠數量優勢將米尼達斯的反擊阻擋了下來,並給予對手重大打擊,西徐亞騎兵的沖擊突破了馬其頓軍右翼的陣型,使其發生了混亂,大流士認為這是個機會,就命令布置在左翼的100輛戰車出擊,希望能沖散馬其頓的方陣,加快馬軍右翼的崩潰。但是亞歷山大早有準備,右翼陣前布置的馬其頓弓弩手和魯斯標槍兵組成的前衛部隊對戰車進行遠程打擊,很快擊潰了波斯人的戰車沖鋒,只有少量的戰車在弓箭和標槍的殺傷下得以幸存,但是當他們沖到馬其頓方陣面前時,馬其頓人迅速讓開壹條通道,那些穿過方陣的戰車被後面的近衛軍壹壹俘獲,戰車對馬其頓軍沒有造成任何損失。馬其頓在經過了壹陣混亂之後迅速穩住了陣腳,右翼的佩奧尼亞騎兵和被稱為老衛隊的雇傭軍也接到命令從兩翼支援米尼達斯進行反擊,馬軍騎兵壹個中隊又壹個中隊的向西徐亞騎兵發起沖鋒,雙方展開了近距離的騎兵大戰,這時馬其頓軍隊優良的戰鬥意誌和紀律產生了作用,他們頂著巨大的傷亡將波斯軍隊擊退。
與此同時,在馬其頓的左翼形勢相對平和,原本大流士就打算兩翼迂回,所以在其左翼迂回馬軍右翼的時候,波斯軍的右翼騎兵也同時迂回到了馬其頓軍左翼的側面。但是由於亞歷山大采用斜型的運動方式,使得左翼位置相對靠後,加上側面有預備隊的保護,波斯軍在該處沒有什麽大的進展,可是亞歷山大不停的向右延伸使得馬其頓軍左右兩翼之間距離之間拉大,形勢不容樂觀。
至此,雙方誰都沒有占到什麽便宜,但是戰場形勢對於亞歷山大較為不利,由於其兵力上的絕對劣勢,使得他無法沖破波斯軍右翼的阻截,從而無法迂回波斯軍的側翼。雖然波斯軍的突破也被遏制,但是人數上的優勢是的波斯軍的形勢相對好過壹些,因為在他們的右翼,馬其頓軍已經顯露頹勢,馬其頓兵力較少,無法維持向波斯軍那樣綿長的戰線,哪怕較短的戰線,馬其頓軍要維持也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造成了馬其頓軍中央出現的壹個大空當,這給了波斯人壹個好機會,可是後來的戰局發展卻沒有和大流士預想的壹樣。
由於左側翼現有的騎兵部隊無法完成迂回任務,比沙斯命令左翼剩下的騎兵單位到戰場來增援 ,但這樣還是無法突破馬其頓軍左翼的阻擊,而與此同時,亞歷山大發現到波斯大軍的中央出現了壹個空當。由於波斯人把所有的左翼騎兵投入迂回作戰,使得波斯軍左翼和中央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兵力真空,這對於亞歷山大是個夢寐以求的機會,他立刻集中手中的右翼近衛騎兵和中央步兵戰線右側的4個步兵方陣組成了壹個巨大的楔型突擊群,四個步兵方陣—從尼卡諾的輕步兵營直到米利亞格的玻利佩松步兵方陣—組成了進攻箭頭的左側翼,而相對短得多的右側翼和寬大的正面則由亞歷山大和他的近衛騎兵組成,這個巨大的楔尖隊形向中央旋轉並從波斯戰線的缺口中擠了進去,之後再次向左迂回,直趨大流士所在的波斯大軍中央位置,而為了避免突擊群的側後受到波斯軍左翼的威脅,馬其頓軍右翼的輕騎兵和步兵也開始向右旋轉以阻擋右側正在和馬軍作戰的波斯左翼騎兵,而在亞歷山大迂回的行動開始之前,他命令阿裏提斯率領騎兵向正在拼命迂回馬軍左翼的波斯騎兵的另壹側移動,以配合米尼達斯和輕騎兵從兩翼夾擊波斯軍左翼。最先受到威脅的是大流士和他的皇家衛隊,亞歷山大帶著部隊勇猛的砍殺波斯士兵,那些近衛軍們直撲波斯皇家騎兵,用長矛刺他們的臉(由於當時的騎兵沒有馬鞍和馬蹬,所以要刺殺對手的距離重心距離較遠處以避免長矛的反用力太大而把騎手自己掃下馬來),同時還有長矛如林的馬其頓方陣也在沖殺過來。大流士覺得壹切全完了,在前面保衛他的皇家騎兵部隊崩潰了,不停的後退,向大流士的坐車退過來。而他的戰車既無法轉彎,也沒辦法擺脫,因為這裏波斯人的屍體堆積成山,不僅阻礙了戰車的移動,也幾乎覆蓋了馬匹,使戰馬暴跳起來,越來越難以控制,驚惶失措的馬夫已經無法駕馭它們了,於是大流士選擇逃跑,丟下了他的軍隊和伊蘇斯戰役壹樣逃之夭夭。而在大流士逃跑的同時,原本企圖迂回馬其頓軍側翼的波斯左翼騎兵發現他們的側後出現了阿裏提斯的騎兵部隊,他們正將受到兩面夾擊,頓時波斯左翼陣型大亂,開始全線撤退。亞歷山大立刻下令追擊。
而在馬其頓軍的右翼,形勢卻是完全不同,之前由於左右兩翼距離拉大,加上亞歷山大抽走了4個步兵方陣作為突擊群的壹部分,使得中央出現了壹個大的缺口,此時從波斯軍中央沖出壹支波斯和印度騎兵,穿過這個空當進入馬其頓的後方,但是他們並沒有向左或者向右迂回,而是直撲馬其頓的輜重營,在打敗色雷斯的步兵之後,控制了馬其頓軍的輜重營地,他們釋放了被馬其頓俘虜的波斯士兵,並且搶劫馬其頓人的行李和物資,與此同時波斯軍的右翼也已經迂回到了巴爾米尼奧統帥的左翼側面。但是由於亞歷山大在左翼已經布置了壹支二線部隊,他們迅速向後轉並向正在輜重營搶劫的波斯人發動反擊,波斯人沒有想到馬其頓軍從他們後面出現,在受到壹定傷亡之後迅速撤退。而正在受到正面和側面雙重夾擊的巴爾米尼奧在發現有被夾擊的危險時就命令壹名傳令兵飛馬通知亞歷山大要求增援,而其手下的士兵則全力抵抗著波斯人不停的四處騷擾。此時雖然波斯軍的左翼已經崩潰,但是右翼的馬查斯由於沒有收到大流士逃跑的消息,仍在繼續進攻而且局勢相當樂觀,至今為止波斯右翼所戰皆捷,巴爾米尼奧已經受到包夾,不出意外,馬其頓左翼將很快崩潰。
現在我們來關註那位傳令兵的命運,現在據筆者所只有2種說法,第壹種說法:傳令兵到達了亞歷山大的陣中,亞歷山大得知左翼的危險之後立刻放棄追擊,掉轉過頭救援巴爾米尼奧,此時中央和右翼的波斯騎兵主力正在後撤,他們發現亞歷山大從側後方向出現並切斷了自己的後退線後,軍心大亂,全力猛攻亞歷山大,雙方展開了會戰中的最後壹次肉搏戰,波斯人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們不顧壹切的沖擊亞歷山大的防線,此戰中亞歷山大的近衛騎兵死亡60人,米尼達斯,柯拉斯和亞歷山大的寵臣赫費斯提昂負傷,但是他們擊潰了波斯騎兵主力,之後圍攻巴爾米尼奧的剩余波斯騎兵也落荒而逃。第二種說法:那位傳令兵到達亞歷山大原本所在位置是,亞歷山大早已前去追擊大流士了,所以那位傳令兵只好悻悻而歸,而巴爾米尼奧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獨自依靠塞沙利騎兵的戰鬥力和波斯人得知戰況之後的沮喪情緒壹舉擊退敵人,而亞歷山大並不是接到了巴爾米尼奧的告急信而向後轉,他回頭的原因是因為把大流士給追丟了,而同時又恰好遇上了撤回的波斯軍右翼的騎兵,亞歷山大又和其大戰壹場,最後的損失也就是這樣得到的。
兩種說法中,個人認為第壹種更加可信,當時巴爾米尼奧的情況的確非常危險,否則也不至於以最快的速度要求亞歷山大的增援,可見巴爾米尼奧依靠自己的得力量應該很難會那麽快擊退波斯人,同時亞歷山大追丟了大流士之後恰好遇見撤回的波斯軍隊,在擊敗對手之後為何不繼續追擊而要等到於左翼部隊會和之後繼續追擊,他既然沒有收到巴爾米尼奧的求援信,就沒有理由回頭,而回頭之後又繼續追擊已經跟丟了的大流士。
無論怎麽說,最終波斯的右翼也被擊潰,亞歷山大在為巴爾米尼奧解圍之後繼續追擊大流士,直到天黑為止,之後亞歷山大率部渡過萊卡斯河,並讓部下稍事休息。到半夜亞歷山大又命令部隊急行軍到阿貝拉,希望在那裏抓到大流士,可是大流士並沒有回到阿貝拉或者巴比倫,而是向北進入亞美尼亞。雖然波斯帝國慘敗,但是這位皇帝卻逃過追擊,在不久之後不光彩的被自己的臣子殺害。
整個高加梅拉戰役中波斯軍隊幾乎崩潰,只有壹些大夏騎兵和皇家衛隊跟著大流士北撤,剩下的不是戰死就是四散奔逃,具體戰死人數不詳。而亞歷山大軍大約戰死500人,很多人負傷,還有幾千匹戰馬由於過度疲勞或者受傷而死。
波斯人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大流士撤出戰鬥,同時左翼騎兵受到致命的打擊,而亞歷山大的勝利則是由於波斯軍隊中央出現了壹個巨大的漏洞,這個漏洞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馬其頓右翼頂住波斯人的沖擊迫使波斯人把左翼主力調離造成的,我個人認為,大流士的原始計劃沒有很大的問題,兩翼包抄的確是壹個合理的戰術,但是出現的問題是波斯人沒有能夠成功的迂回馬其頓軍的側翼,,而在右翼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沒有抓住機會擊潰馬其頓左翼的部隊,如果從馬軍中央突破進入馬軍後方的波斯騎兵能夠向左或者向右迂回(個人認為向左迂回的效果可能會比較好,因為馬其頓右翼的預備隊已經和波斯軍左翼的騎兵形成了對峙的局面,而亞歷山大則正指揮騎兵主力突擊大流士所在的波斯中央陣地,這樣的形勢下,如果在亞歷山大的後方出現壹支敵軍,無論士氣上還是實際形勢上都是很大的打擊),而大流士也沒有隨主力出動在最關鍵的地點直接指揮部隊貫徹其指揮意圖,在古代這樣信息交流不發達的技術條件下,大流士不參與現場指揮,就無法對部隊進行有效的實時控制,這壹點上亞歷山大就做得更好,他參與了主力在關鍵地點的進攻行動,在當時通信落後的情況下,亞歷山大的親自指揮是很重要的,因為各部隊的主官很可能無法貫徹統帥的戰略思想,如果主官的能動性和靈活性差的話很可能會貽誤戰機,所以統帥的實時指揮還是相當重要的。同時大流士的逃跑也是會戰的壹個關鍵,我們且不說其逃跑的和理性,但是統帥逃跑或者陣亡在古代戰爭中對於部隊心理的殺傷力是很大的,長平壹戰中,趙軍統帥趙括在突圍時陣亡,趙軍士兵立刻崩潰。我們可以想象壹下如果大流士沒有逃跑而是移動到了其他部隊中繼續指揮,那麽情況又會如何,馬其頓軍的右翼雖然擊潰了對方的左翼,但是馬軍自己的左翼也已經難以招架,如果中央突破的波斯騎兵能夠迂回其後方,那麽馬其頓左翼將陷入3面包圍,到時候很可能也會崩潰,這樣壹來,雙方的勝負還很難預料。
同時這場戰鬥還有2個亮點,第壹就是馬其頓騎兵的戰鬥力,馬其頓重裝騎兵的戰鬥力的確要高於波斯人的騎兵不少(波斯人的軍隊體系中欠缺的就是重裝騎兵),其兩翼的騎兵部隊頂住了數倍於己的波斯人的進攻,而中央的近衛騎兵的突擊更是勢如破竹,這點是波斯軍隊所無法比擬的優勢。第二就是預備隊的運用,亞歷山大在會戰中將馬其頓軍布置在3個正面上,左右兩個側翼都有預備隊,但是線與通信手段的關系,當時的預備隊沒有辦法實時指揮而只能事先對可能發生的情況作應對的準備,這也是當時戰鬥中不存在預備隊的根本原因。亞歷山大的這個布置直接導致了波斯騎兵左翼包抄的失敗,也間接導致了後來波斯軍的大崩潰,可以說預備隊的運用是這次會戰的又壹個關鍵。
高加梅拉戰役使得大流士失去了他的國家,也完成了亞歷山大和他父親腓力的夙願,這次會戰,是真正意義上決定波斯和馬其頓命運的會戰,也是亞歷山大壹生中最偉大的壹次會戰。
2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
3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史記)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為還。 (出塞)
4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先生,瑯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南縣)。三國時期蜀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由於其本身的智慧和《三國演義》壹書的渲染與宣揚,諸葛亮在民間成為智慧的化身,現有“事後諸葛亮”壹說,意思是事後聰明。諸葛亮還發明了孔明燈和手推車(木牛流馬)。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瑯琊郡陽都,家世壹千石。9歲母親章氏去世。12歲父親諸葛圭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長大。197年叔父去世,諸葛亮和和弟諸葛均移居南陽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雖躬耕隴畝,仍誌向遠大,自比管仲、樂毅。後與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廣元等交好俱遊學,曾求學於司馬徽,龐德公等當時名士,並娶名士黃承彥之女為妻。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後來羅貫中將這壹事實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封建社會君臣相得的典範。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