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這是說壹個人要成就大事,壹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煉,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煉意誌,增長才幹,擔當大任。安逸享樂,在溫室裏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沈絕望,往往導致滅亡。所以他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個名句,出自宋代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它的意思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後才享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語出佛經《般若般羅密多心經》。簡而言之。色指物質世界。空意虛幻不實。原文是:“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解釋五蘊空的真理。
舍利子即舍利弗,智慧第壹,是釋迦佛講心經時的當機眾,故佛喚他壹聲。
凡夫謂壹切色在心之外,心外有色,把心與色分成兩樣,卻不知色從心生,覓心不可得,色又何曾可得,所以色就是空,故色不異空。
又凡夫以為空在心外,不知空是壹法,此壹法亦未離開這個心,空由心生,空因心而有,覓心了不可得,心空,心所生的空亦空,故空不異色。
空與色不是兩個,是壹個,色即是空,色從空而生,當體就是空,所謂[色性自空],不是色滅了才空,例如水中月,水中月當體即空,不是水中月滅了才空,故色即是空;又水中無月,能現壹個月出來,是名空即是色,空性出生壹切色,壹切色終歸於空,如是壹切法從空而生,終歸於空 -- 天堂空,地獄空,貧富苦樂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現在再詳細的解釋壹下:
何謂色?言語,文字,及壹切眼所見有相的物都是色,色如何空呢?例如大悲咒,很多人都會背,大悲咒是色,壹字壹字的學會後放在心內,再看心內是否有大悲咒存在?空的,壹字不可得,大悲咒空,大悲咒是色,故色即是空,又因為大悲咒是空,所以可以容納另外的東西,若是有,便不能再學其他東西,不能把另外的經咒容入心內,因為是空,可以再學楞嚴咒,壹字壹字的放進去,再看,壹字亦不可得,也是空,如是大悲咒讀熟,歸於空,楞嚴咒讀熟,歸於空,金剛經讀熟,歸於空,證明色即是空。
何謂空即是色?心內的大悲咒是空,壹字不可得,但還可以壹字不漏的背誦出來,證明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現現成成,所以佛法現成,如來是發明者,故佛法稱為發明心地,不說創造,誰發明真理,誰就是菩薩,誰不發明其真理,誰就是凡夫,所以佛法平等,壹人發明,壹人成佛,兩人發明,兩人成佛,先覺覺後覺,後覺學先覺。
把大悲咒楞嚴咒念出來是色,這個色的性本來是空,非色滅空,不是色滅了才空,色性自空。當妳觀空的時候,[空性自色,非空滅色],不是空滅了才有色,空的性自然出生壹切色,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