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蘇牧放羊”、“負荊請罪”、“徒木為信”的成語故事!!
蘇牧放羊 匈奴自從被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匈奴的單於壹次次派使者來求和,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壹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 蘇武牧羊了答復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於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壹件倒黴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壹個生長在漢朝的匈奴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律有壹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於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壹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常惠眼快,奪去他手裏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拼死也不承認跟他同謀。 衛律向單於報告。單於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於又叫衛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壹聽衛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活下去還有什麽臉見人。”又拔出刀來向脖子抹去。 衛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 單於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愈了,單於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於派衛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對蘇武說:“妳的副手有罪,妳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麽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於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幾萬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壹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沖沖地站起來,說:“衛律!妳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妳忘恩負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麽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麽逼我也沒有用。” 衛律碰了壹鼻子灰回去,向單於報告。單於把蘇武關在地窖裏,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了壹把雪止渴;餓了,扯了壹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饑。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於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開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妳回去。”公羊怎麽會生小羊呢,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麽人都沒有,唯壹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裏的草根充饑。日子壹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壹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於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於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於,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禦花園射下壹只大雁,雁腳上拴著壹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妳怎麽說他死了呢?” 單於聽了,嚇了壹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的蘇武手裏拿著光桿子的旌節,沒有壹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負荊請罪戰國時期,有七個大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壹次,趙王派壹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麽能幹。就先封他為“大夫”,後封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1] 趙王這麽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拼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壹張嘴,有什麽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麽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立刻吩咐自己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以後,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麽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裏啦!這麽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壹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壹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壹只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妳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2]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壹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壹只袖子,露著肩膀,背了壹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壹文壹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壹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徒木為信 法令已經完備,但沒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壹根三丈長的木桿,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驚訝,沒有人敢去搬木桿。就又宣布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有壹個人搬木桿到北門,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終於頒布(變法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