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德意誌帝國的形成原因

德意誌帝國的形成原因

農奴制強化了容克的政治統治地位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農奴制是壹種野蠻的、落後的生產方式。農奴不僅無償的為地主服勞役,還要自備牲畜和農具,他們的財產任意被剝奪,完全沒有人身自由,被禁錮在地主的田莊裏不許遷徙。

但是,如果我們將這壹制度置於普魯士崛起的歷史大背景下來看的話,卻會發現壹些不尋常的東西。今人可以批評腓特烈二世在普魯士“強化軍事容克地主的專制制度,以及向其臣民推行奴性教育”是歷史的倒退,但卻忽略了壹個最基本的事實,即當時普魯士王國的柱石是貴族,而貴族的實力就在於占有廣大的地產和對農奴的剝削。從這個角度講,沒有農奴制就沒有容克,而沒有容克的支持,強大的普魯士王權就只能是壹句空話。 推行重商主義,註重發展經濟 德意誌向北出海的主要河流如萊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奧得河都流經勃蘭登堡的領地,這就使普魯士擁有了壹個發展經濟的有利地理位置。

而普魯士的歷代統治者也把工商業看成是壹種重要財富,他們開鑿運河、修橋築路、統壹幣制、實行保護關稅的措施來發展經濟。

同時普魯士還註重開拓海外市場,在1788年它就已向英國出口了1萬1千多噸生鐵。到18世紀80年代,普魯士建立起三個貿易公司:地中海東部貿易公司、中國貿易公司和孟加拉貿易公司。 鼓勵移民,收容新教徒 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三十年戰爭中德意誌新教聯盟的獲勝,使得普魯士成為當時歐洲躲避宗教迫害者的人間樂土。

到1703年,大約有二萬名胡格諾教徒從法國遷到勃蘭登堡定居,占當時這座城市居民的1/9。這些人都是熟練的手工業者或擁有壹定資本的商人,結果法國工商業因此遭受嚴重損失,而普魯士卻得到了好處。除法國移民外,還有其他國家的移民也大量進入普國。

據統計,到1740年普魯士有人口240萬,其中光外國移民就占去1/4,多達60萬。勃蘭登堡是三十年戰爭的重災區,移民對它的復興註入了巨大的活力,使普魯士比德意誌其他邦國更早的實現經濟復蘇與高漲。 統治者憂患意識強,較少腐化墮落 與當時歐洲王室盛行的奢靡之風迥異,幾代普魯士統治者都近乎自虐的過著清教徒式的節儉生活,以便節省下寶貴的軍費與政府開支。比如弗裏德裏希二世的父親威廉壹世(與後來同名的普皇是兩個人)在位時,普魯士的外交使臣以寒酸齷齪“馳名”歐洲。而顯赫的王室成員們,無論王子公主,亦或是王妃乃至國王本人,其飲食烹調拙劣,飯菜簡單菲薄,幾乎到了食不果腹的程度。由於節儉已到了慳吝的地步,以致人們在背後叫威廉壹世為“乞丐國王”。 統治階級順應潮流,及時推進各項改革 普魯士的統治階級,並非像其他歐洲國家的封建貴族那樣壹味的因循守舊,頑固拒絕壹切變革。他們善於審時度勢的自上而下推進改革(當然也迫於形勢),並牢牢的掌控著改革的領導地位,從而既順應了歷史潮流,又免於使自己大權旁落。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走過場的改革不同,普魯士歷代君王大多能夠把改革堅持下去,而不是將前人成果半途而廢,這樣就既保證了普魯士大政方針的連貫性,又使整個國家始終保持著向上的勢頭。

以普魯士的農奴制改革為例,拿破侖戰爭期間普魯士接連慘敗,幾近亡國。戰爭的慘敗和屈辱和約的簽訂,使普魯士人從封建的德意誌與資本主義的法蘭西的較量中,愈來愈看清農奴制社會的衰敗。壹批深受英法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有識之士大聲疾呼對舊有的封建秩序進行改革。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普魯士開始艱難的改革。

1807年10月,主持國家事務的施泰因男爵頒布了解放農民的“十月敕令”,使得普魯士終於在從封建農奴制向資產階級社會轉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大的壹步。

但第壹輪改革並不徹底,這使得普魯士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對於容克繼續霸占大量土地和人力十分不滿,於是他們在歐洲1848革命中曾壹度倒向***和反對帝制。為了互相勾結,協調利益以便鞏固政權,容克地主階級政府於1850年3月頒布了《調整地主與農民關系法》,從而最終完成了始於1807年的農奴制改革。

改革的結果,資本家得到了發展大工業所必需的廉價勞動力,資產階級對君主制感到滿意;通過收取農奴的高額贖金,大量被割讓的份地和財富迅速積聚到容克手中,地主階級也發了橫財;而只有農民卻紛紛破產,喪失了土地和牲畜,大批的淪為半無產者,進而變成了資本家工廠和容克莊園中的雇傭工人。普魯士統治階級的這壹“經驗”,為後來的1861年沙俄農奴制改革提供了絕佳的效仿“樣板”。 德意誌民族意識的覺醒 普魯士的崛起,最重要的還是人的因素,德意誌民族有壹種復國興邦的強烈願望,這是幾百年來造成的。從16世紀以來,由於分裂,德意誌民族在歐洲人眼裏不是壹個政治實體,而且也被認為是壹個沒有活力的民族。正是這種長期受屈辱、受輕視的狀況激發了德國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並使之內化為普魯士崛起的力量源泉。

也由於這種精神,促使他們向外國學習先進的事物,大力興辦教育。這方面普魯士王國的成就最被後人所稱道——為貫徹民族主義教育,從1717年普魯士就開始實施義務國民教育,是全世界第壹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值得註意的是1763年弗裏德裏希二世頒布《學校法規》,強制5-14歲的兒童必須上學,並任命老兵為校長,對學生進行準軍事訓練。

這壹切都為日後普魯士組建紀律嚴明的高素質軍隊奠定了紮實的基礎。1809年洪堡出任普魯士最高教育長官後所推行的教育制度改革,更成為德國後來二百年的科學、文化、基數發展的基石,而1810年成立的柏林大學(今洪堡大學),則作為世界上第壹所新制大學,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

在普魯士,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視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據統計,在十九世紀後半期的歐洲各主要國家中,德國的文盲率是最低的,德國人無論在讀、寫、計算能力上,還是科學理論的實際運用方面都要領先於歐洲各國。 善用外交手段,最大限度為本國謀利 無論是早期的普王弗裏德裏希二世,還是後來的首相俾斯麥,他們都被公認為是當時最機敏的外交家之壹。雖然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些人可謂是“背信棄義、貪狠奸詐”,但不可否認,如果沒有他們高超的外交手腕,很難想象普魯士能在列強環伺的歐洲得以生存和壯大。

團結盟友,孤立對手,是普魯士最基本的外交策略。比如,1834年開始運行的關稅同盟是普魯士的壹個巨大成就——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且使整個德意誌在政治上開始向它靠攏,既增強了普魯士領導德國統壹的能力和決心,又逐漸從政治經濟上把奧地利排擠出德意誌,可謂是壹箭雙雕。

關稅同盟有點類似於如今的歐盟,各(邦)國通過政治經濟的壹體化,來最終向統壹的國家***同體邁進。普魯士善於籠絡德意誌各邦國,作為關稅同盟的成員,這些邦國從中得到物質上的好處,加上它們的發展程度都沒有達到哪怕是接近普魯士的水平,於是普魯士成了這些邦國資產階級向往的中心。這些資產者把普魯士看作是自己在經濟上的前衛和將來在政治上的靠山。這樣,普魯士就開始躍居德意誌的領導地位。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的外力推動 1805-1807年的軍事勝利使拿破侖占據和控制了德意誌的大部分,普魯士王國充當了了法國反英反俄的附庸。為維護和實現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拿破侖在對普魯士實行軍事占領,政治統治和外交操縱的同時,也按照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模式,在當地強力推行了壹系列改革。

比如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廢除農奴制,解除農民對地主的封建義務;革除古老的典章制度,取消行會法規等等。雖然由於戰爭的頻繁,以及反法勢力的極力阻撓,拿破侖在德意誌的資產階級改革最終沒能堅持下去,但此舉已經對德意誌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正是由於拿破侖猛烈蕩滌著封建割據勢力,扶植正在生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才使德意誌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工業,也使德意誌民族資產階級得到了相當的發展。因此恩格斯曾說過:“德國資產階級的創造者是拿破侖……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掘墓人”。

綜上所述,正是經由這樣壹條特殊的發展道路,普魯士才能在短短百年內迅速崛起並完成了近代德國的統壹,所以普魯士有時就成為了德國人精神和文化的代名詞,而壹部“普魯士道路”的演進史,也在某種意義上不斷給予著我們警示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