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出自論語的哪壹段話

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 出自論語的哪壹段話

1、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原文:

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2、因材施教出自《論語·先進篇》,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

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麽能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妳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妳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

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解釋:

1、有教無類:

指不管什麽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亦可指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順,有的不孝,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

2、因材施教:

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因材施教就是指針對學習的人的誌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擴展資料:

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解讀:

1、有教無類典故

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後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

此時的教育依然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到了東周,戰亂頻仍,禮崩樂壞。周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全國範圍內統壹的制度開始崩解,諸侯開始為政壹方。

為了培養本國人才,諸侯紛紛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庠宮”。這時候教育對象不再局限於貴族,為了充實人才,壹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學吸收培養。

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也在同壹時期興起,孔子本人非常認同擴大教育對象範圍的做法,同時他還提出教育是教化民眾,增強國家實力,維護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

因此,他認為教育甚至不能僅僅局限在有潛力有培養價值的人,而應推廣至所有國民。所以,他本人積極推廣私學,認為這樣可以使任何願意學習的人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2、因材施教現代內涵:

因性而教,古代女子是不能同男子壹樣受教育的,所以當時不存在“因性而教”的問題。但社會發展到今天,顯然“因材施教”應涵蓋“因性而教”。本來,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確存在著差異。

女生在生理發展上較男生壹般早熟壹、二年,在小學和初中低年級時,女生的語言能力和機械識記能力壹般優於男生,再加上本身學習的內容中抽象思維的成分比較少。

所以此時女生的學習成績普遍高於男生,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習內容機械識記成份減少,相應地抽象思維的要求越來越高,男生的優勢開始發展。

所以,教師應看到男女生各自的優勢,因勢利導,幫助他們分別保持和發展各自的優勢,***同進步。

百度百科-論語·衛靈公

百度百科-論語·先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