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
言語不能表達就放歌以表達,歌曲還未能表達到位就起舞來表達。
化用名言內容: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名言解釋:
永歌:長聲歌唱。
這幾句大意是:長聲歌唱還不足以表達人的情態,不知不覺地就用手舞足蹈的有形動作來表達。
這段話的原文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意思是人心有所感動,就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表達不足,就發出感嘆;感嘆還不足以表達,就放聲長歌;長歌也表達不了,就用舞蹈來表達。可見歌與舞都是為了表現人的情誌,都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
這壹理論對後世的詩歌創作和詩歌理論有很大影響。成語“手舞足蹈”即由~濃縮而成。
名言出自: 《詩大序》
“無動不舞、無聲不歌”描述的意境是“整體戲劇”的趣味之美。正如著名音樂劇專家陳煒智所言,這裏所謂的“無動不舞”不是毛毛躁躁從頭跳到尾,而是指每壹個動作都是經過仔細安排、設計的,有“舞”,也有“不舞”,其中當然包括靜止!同樣的,“無聲不歌”更不是像流水瀝瀝、壹泄千裏般唱個不停,而是指每壹個發出的聲音都是經過仔細計算、調配的,有“歌”,也有“不歌”,其中當然包括臺詞、說白與靜默!
所以每壹個動作,看來都似“舞”的壹部份,每壹個聲音,聽來都像“歌”的壹環節,所有的歌和所有的舞,都是“戲”的壹部份,分也分不開。這壹切的“歌”、“舞”、“劇”在設計的最初和執行的最後,都要經過由導演領導的創作小組
根據創作的基本精神與***識仔細做出所有相關、搭配的美學抉擇,而這壹切,只能從“歌”“舞”“劇”中“有機”(organic)地發展、衍生而出,這才是最高標準的整合式歌舞音樂劇,這是壹個理想、壹個奮鬥的目標。
這種高標準的整體整合與中國戲曲也強調的有機整合,雖然要求壹致,但具有不盡相同的效果。齊如山認為,戲曲藝術最大的原理可用“有聲必歌、無動不舞”八字概括形容。這是它的本質規定性。所謂“有聲必歌”,是指戲曲演出中演員發出的聲音都必須有歌唱的意味。不止有樂器伴奏的唱腔,就是道白、念引子、念詩甚至壹顰壹笑、壹嗔壹嘆都應以歌唱的形式表現出來。至於“無動不舞”,則是說演員在舞臺上的所有動作,皆須以勻整和諧的舞蹈姿態表演出來,予人以舞蹈化的美感享受,且應和日常生活中的真實動作有所區別。
這個“有聲必歌、無動不舞”的原理可以說是齊如山畢生研究戲曲最大的心得體會,也是他《匯考》壹書的核心所在,帶有提綱挈領的綜括意義。它所包涵的藝術規律與文化內涵不僅對我們今天觀賞、保存、改良戲曲有著絕大的借鑒價值,而且在京劇與話劇、傳統戲曲與西方音樂劇的比較方面也有認識論上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