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朵爸多次跟她講道理,不厭其煩地說:“朵朵,電視看得太久對眼睛不好,會要戴很重的眼鏡哦;糖果吃得多了也容易得蛀牙,要去看醫生哦!”
這時候的朵朵,跟大多數小孩壹般,不是裝做好像沒聽見壹樣,就是壹臉無辜地望著我們,轉過眼,又會壹眨不眨繼續看電視或者抱起自己心愛的零食。我承認,有時真得會沒了耐心,直接把電視關掉,或者沒收零食,而接下來朵朵又會開啟不依不饒“林黛玉”式地哭鬧。周而復始,循環往復,毫無辦法,整個壹惡性循環。
我非常不解,為什麽跟她講道理就是不聽,而非要讓我使用“暴力”呢?後來特意詢問了壹個身邊的兒童心理咨詢專家,聊到孩子聽不進道理的話題,她笑著說:“其實這很正常,跟這麽小孩子講道理,基本上是在做無用功。”
當時我並不認同好友的說法,依舊按照自己的方式處理,在多次給朵朵講道理方面碰壁後,終於徹底“繳械投降”,再次尋求兒童心理咨詢專家的意見跟科學指導。
科學最終戰勝了經驗,在通過幾次的科學指導方法之下的溝通,我發現確實比講道理管用,朵朵也並沒有出現排斥跟反感,從那以後朵朵跟我們的關系又回到了正軌,反而更加親密了。
近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過: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面對孩子犯錯,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跟孩子講道理。壹般來說12歲以下的孩子,對於家長侃侃而談的大道理可能無法深刻地體會。他們並沒有大人後天訓練而成系統的思維與邏輯。舉個例子,當成人看見壹朵玫瑰花的時候,會聯想到愛情、愛人、婚姻以及浪漫的事情;而在孩子的眼裏,它就是壹朵紅色的、漂亮的花,有刺,紮手,不好拿。
而我們講的道理,就如同我們要把這朵玫瑰花背後的含義硬塞進孩子的腦子裏壹般,孩子無法做到與父母同頻***情,所以說服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又比如我們在講道理教育孩子,會經常引用經典名言:“做壹件事要堅持不懈,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以為讓孩子聽了會更有說服力,實際上孩子聽了似懂非懂,心裏會產生更多疑問:什麽是有屎有種?什麽是打魚曬網?這也是為什麽有許多家長反映跟孩子講完道理,他還會繼續犯同樣錯誤的原因。因為越是小的孩子,就越無法理解父母所講的道理。
人類在7歲之前,大腦還沒有發展完全無法擁有長久的記憶,記不住,記不牢是孩子的常態。就像朵朵每天喜歡的古詩打卡,都要經過多次熟讀,最後才能背誦出來,這還是她的興趣愛好。對於大人壹直講的道理,孩子更加無法長久記憶。平時在家裏,我們經常會跟孩子說:“寶貝,少看點電視,對眼睛不好,看20多分鐘就要休息...”可孩子依然壹動不動地看電視。
孩子的壹些小毛病、不良習慣,在我們講完道理進行教育後,依然沒有改變。所以父母對於孩子即使進行多次講道理教育,但能起到正面教育意義卻不多,最後還讓自己身心俱疲。
父母長時間地講道理,在孩子看來,就成了父母在自己耳朵邊念叨,磨耳朵。就像大話西遊中的唐僧壹樣,對孫悟空念個不停,最後無比反感、抓狂。
如果換位思考,相信我們自己也會排斥這種大道理。我們總以為跟孩子多說道理,他會聽得進去,卻不曾想到,這是孩子反感妳的開始,講道理變成了親子間無效的溝通。到了青春期後,孩子甚至會頂撞父母,變得更加叛逆。
所以過度對孩子講道理,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是壹種傷害。我們只是感動了自己,卻不知不覺傷害了孩子。
說到這相信有很多寶爸寶媽跟我當初想的壹樣:孩子有這麽多不良習慣,壞毛病壹大堆,既不能打,又不能罵,還不能過於講道理,那到底該怎樣教育孩子呢?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不同年齡段,采用的教育方式不壹樣,家有3-7歲年齡段的孩子,父母壹定要少說大道理,多帶他去體驗感受,可以試試下面這幾種教育方法:
孩子的世界都很小,經常會因為不想吃面包,不想喝牛奶等小事而不開心。因此很多家長會認為這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進而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來跟孩子講道理。對於這樣類似的 育兒 問題,其實我們只要分清孩子不聽話的緣由就可以輕松解決,比如女兒上學想穿藍色裙子而鬧性子,作為家長不妨認可孩子的想法,並支持她。
多尊重孩子的意見,多讓孩子自己做主,少給孩子貼上壹些“不聽話”的標簽,她的想法不壹定是錯的。孩子也並不壹定要按照家長設定的方式成長,他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成長方式。
都說聰明的媽媽在孩子犯錯後,會帶孩子主動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去壹味地跟他講道理。
“誰叫妳打人?打人是不對的。”“都去欺負其他的小朋友了呢?”“......”
父母上來壹頓說教責怪,孩子除了聽不進去外,還會讓他心裏更加恐慌。犯錯不要緊,每個人都會犯錯,在孩子犯錯後,父母在第壹時間內應該帶孩子去尋找解決方法。
比如:孩子真的打了同學,先要帶孩子跟同學道歉,賠不是,獲取對方原諒。孩子犯錯後,家長要跟他壹起找解決方式,並肩作戰,問題解決後,不但親子關系直線上升,還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面對問題,如果講道理不奏效,不如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效果也許會比對孩子大打出手和不停嘮叨更好。然然媽就跟我分享過這樣的案例:那時4歲的然然不愛上學,每天上學途中都會哭鬧,有壹次然然媽跟他講了無數遍道理都不管用,然然還是在地上撒潑打滾拒絕上學。
“不上學怎麽行?其他小朋友都在上學呢”“......”
後來,然然媽就說不去上學也可以,那妳就去撿瓶子賣錢,不上學但要自食其力吧。剛開始然然聽到可以不上學,滿口答應,真的興奮地跑到附近垃圾桶去找廢舊瓶子,可是還沒撿幾個,然然就感覺累到走不動了。
此時然然媽提議:不想撿瓶子,那就去上學吧,那裏不僅可以休息,有吃的,還有小朋友可以壹起玩。然然思考了會,覺得兩者相比,上學又變得可以接受,於是最後自己乖乖地去了幼兒園,而從此以後上學也再沒出現過哭鬧現象。所以從孩子角度出發,讓他親身去體驗、感受,遠比我們講道理教育要管用。
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也是問題百出的過程:拖拉、磨蹭、不聽話、犯錯、心理等問題,都時時刻刻考驗著家長。電影《後會無期》中有壹句經典臺詞: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壹生。
對於孩子來說同樣如此,面對父母的大道理,孩子們的態度往往是反感和排斥的。我們天天跟孩子講大道理,講隔壁家的孩子,講不好好學習的後果,這樣不但不會起到教育意義,反而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讓他用自己的方式獲得認知,遠比我們講那些冷冰冰的大道理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