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
宦情羈思***淒淒,
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2. 《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則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是故無冥冥之誌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3.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4.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1.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韓柳”。在中國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傑出,可謂壹時難分軒輊。
2. 荀子(約前325—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公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遊入秦。後曾返回趙國,與臨武君義兵於趙孝成王前。後來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為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
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學並有所發展,還能吸收壹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學中自成壹派。在人性問題,荀子主張性惡論,人性善是教化的結果。在天道觀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對禮很重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表示自己會默默努力,厚積薄發的詩句有哪些1、十年寒窗無人問,壹舉成名天下知。——《琵琶記》元高明
譯文
人在默默奮鬥的時候,是沒有人關心妳的,壹旦成名,天下人都會來關註妳。
出處
《琵琶記》,元末南戲,高明撰。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四十二出。
被譽為“傳奇之祖”的《琵琶記》,是我國古代戲曲中的壹部經典名著。與當時最有影響的“四大南戲”——《荊釵記》、《白兔記》、《殺狗記》、《拜月亭記》並稱為“五大傳奇”。
2、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稼說送張琥》宋蘇軾
譯文
要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即將大有可為,施展作為。
出處
《稼說送張琥》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壹篇雜說。
此文是作者寫給好友的,也是壹篇贈序。全文以種莊稼開篇,以窮富兩種人的耕種環境、耕種方法以及收獲成果作比,為下文的治學之道做了鋪墊;下文則著重闡釋了治學與種莊稼的聯系,進而揭示文章的主旨:種莊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學習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唐杜甫
譯文
博覽群書,把書讀透,這樣落實到筆下,運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出處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敘寫了作者自己的才學以及平生誌向和抱負,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頓的窘狀,並且抨擊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和政治現實。全詩直抒胸臆,慷慨陳詞,是杜甫自敘生平的壹首重要詩作。
4、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警世賢文之勤奮篇》
譯文
寶劍的銳利刃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挨過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
出處
《警世賢文》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形式特點,對古人所言之理進行適當的取舍,同時提煉自身累積的人生感悟、民間采集的諺語民謠,反復增訂、刪改成書,更宜於今人研讀,堪稱當代人立身、立言、立行的新指引。
5、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百丈之臺,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道德經》
譯文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壹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壹步開始走出來的。
出處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壹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3.形容厚積薄發詩句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宦情羈思***淒淒,
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
榕葉滿庭鶯亂啼。
註釋:
詩的首句“宦情羈思***淒淒”,是我心蘊結之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柳州詩長於哀怨,得《騷》之余意。”這是因為柳宗元的身世與屈原有相似之處。他自二十六歲進入仕途,到四十七歲逝世,其間僅二十壹年,但卻過了十四年的貶謫生活。他三十三歲時被貶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長安只壹個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遙遠、更荒僻的柳州。這首詩就是他到柳州後,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還鄉希望壹度閃現而又終於破滅之後寫的。聯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寫的“從此憂來非壹事,豈容華發待流年”(《嶺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寫的“嶺樹重遮千裏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登柳州城樓》),“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與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詩句,就可以知道這壹句中所說的“宦情羈思”是什麽況味、什麽分量。而正因為這種情思積累在心中已非壹朝壹夕,這裏用不著以濃墨重彩渲染,只用“淒淒”兩字輕描壹筆,就足以表明壹切了。人們在欣賞詩歌時常會發現,以平淡的筆墨來顯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見其深厚,就正是所謂“厚積薄發”的妙用。至於這句中的壹個“***”字,則說明這壹“淒淒”之感是雙重的,是宦情的淒淒加羈思的淒淒,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沈重的。
詩的三、四兩句“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是物象構成之境。當時的柳州還是所謖“瘴癘之地”,風土人情不同於中原地區,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別是壹種殊方色彩、異域情調,在在都足以觸發貶謫之思,勾起懷鄉之念,何況又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種落葉滿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淒迷了。這裏,鶯啼而曰“亂啼”,則是詩人情往感物,辭因情發。其實,鶯啼無所謂“亂”,只因聽鶯之人心煩意亂,所以別有感受。
詩人就是當上述的在我之情與在物之境相會相融之際,寫出了這樣壹首物來動情、情往感物的詩篇。詩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轉迷”,正是彼來此往的交接點。而如果從詩的章法看,這是壹個承上啟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轉迷”上承前壹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啟後兩句,從而在我與物、情與境之間起了綰合作用。
當然,就對詩歌的要求而言,僅僅我與物會、情與境融是不夠的。這首詩之所以特別淒楚動人,還因為詩人所懷的在我之情不是壹時的感慨、淡淡的閑愁,詩人所觸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壹般的物象。王士禛有壹組《秦淮雜詩》,第壹首“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十日雨絲風片裏,濃春煙景似殘秋”,也是寫“春半如秋”。但王詩所懷的情只是感懷往事的壹點惆悵之情,所觸的境只是風雨淒其的江南習見之境,兩者交織成篇,雖然也饒有風韻,不失為壹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與柳詩抗衡的。
4.厚積而薄發的全詩出自宋代詩人蘇軾的《雜說送張琥》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賞析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許知行 此題,出自許知行關於讀書作文的名言:“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以筆者的理解,這裏的“約取”,不單指少取,主要是指慎取、精取,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謂“取”,就是對書中所言之事、所論之理、所抒之情的認可和接受。“取”不貴其多,而貴其精,應以“少少許勝多多許”。 歷觀中外讀書經驗,如果說博覽群書重要,那麽慎取、精取則更重要。有些書,即使是佳作,也往往並非字字珠璣,句句真理,而是玉瑕***存,精粗混雜。因此,不能對其不加分析,兼收並蓄,必須認真思考,分清優劣,去粗取精,棄偽存真。越是博覽,越須慎取精取。否則,不加分析,盲目濫取,那就“盡信書,不如無書”,輕則無益,重則有害了。知貴精,不貴多。真正有學識者,不是記住很多死知識的人,而是積累了知識精萃的人。古今學界有識之士,治學都很註重“博觀而約取”。觀而有選,取而有擇,有的放矢,唯真是取。唐代韓愈,在《原道》中批評有些人讀書作文,“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王安石提倡:讀書要“深思而慎取”。清代精於讀書之道的袁枚,在《隨園話》中解釋杜甫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時說:“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愛因斯坦在談到讀書時有段很精辟的話:“在閱讀的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壹切統統拋掉,也就是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並將自己誘離要點的壹切。”無疑,這是基於切身體悟的真知灼見,發人深思,堪資借鑒。要做到博觀精取,首先要能識精。這就要對所觀之書熟讀精思,反復玩味,慧眼識珠,知其精義。宋代朱熹的“剝皮、去肉、見髓”之法,頗有見地。他說:書之精華,“猶如數重物色包裹裏許”,須要壹重重剝開,“去其皮,見其肉;去其肉,見其骨;去其骨,見其髓。”明白了“皮、肉、骨、髓”之所在,方能心中有數,取其精髓。否則,盲目濫取,也就難得其精了。這裏,筆者記起英國文學家柯爾律治的讀書四喻。他說:有的人“像濾豆漿的布袋,豆漿都流了,留下的是豆渣”;有的人“好像是計時的沙漏,註進水,流出來,到頭來壹點疤痕也沒留下”;有的人“像海綿什麽都吸收,擠壹擠,流出來的東西原封不動,甚至還弄臟了些”;還有的人“像是寶石礦床的苦工,把礦渣甩在壹邊,只撿純凈寶石”。此喻形象貼切,給人啟迪。有些人讀書不懂“約取”之道,或如“布袋”,取粗去精;或如“沙漏”,不留痕跡;或如“海綿”,啥都吸收。如此閱讀,效果可想而知。我們讀書應當像寶石礦的苦工那樣,辨明瑕玉,甩掉“礦渣”,只取寶石。 博觀:指大量的看書,多多閱讀,了解事物;約取:指少量的慢慢的拿出來。 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積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 其實上面兩句話的意思差不多,總的意思就是指要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即將大有可為,施展作為。
5.跪求有關於厚積薄發的名言警句,歷史事例,優秀作文厚積薄發,意思是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即將大有可為,施展作為。
有副名對: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壹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講課。他給同學們講了壹道世界數學難題,世界數學界壹大懸案——哥德巴赫猜想。老師講完打了壹個有趣的比喻,數學是自然科學皇後,“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後王冠上的寶石!這堂課給陳景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壹般吸引著陳景潤。從此,陳景潤開始了摘取皇冠上的寶石的艱辛歷程。
陳景潤畢業後工作繁忙、時間緊張,但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鉆研數學。他利用壹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系統地閱讀了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關數學的專著。陳景潤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同時,又攻讀了俄語、德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學習這些外語對壹個數學家來說已是壹個驚人突破,但對陳景潤來說只是萬裏長征邁出的第壹步。
為了使自己夢想成真,陳景潤不管是酷暑還是嚴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鬥室裏,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潛心鉆研,光是計算的草紙就足足裝了幾麻袋。經過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他發表了論文《大偶數表示壹個素數及壹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論文的發表,受到世界數學界和著名數學家的高度重視和稱贊。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數學書中,稱為“陳氏定理”。
非洲草原上最高的茅草教尖毛草,有“草原之王”的美稱。生長過程及特別。最初半年,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半年後雨水壹到,三五天,便有壹兩米高。原來,前六個月裏,它不是不長,而是壹直在張根部,雨季前,雖露壹寸,但紮根地下超過28米。當儲積了足夠的養料和能量後,便壹發而不可收拾,幾天時間裏,壹下子長成了草地之王。
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蘇秦,出身貧苦農家,素有大誌,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蘇秦從鬼谷子學成之後,出遊數載,壹無所成,搞得“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感嘆說:“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蘇秦苦讀太公《陰符》之時,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錐自刺其股。這是成語“懸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來。後來他遊說六國合縱抗秦,以壹己之力促成山東六國合縱,使強秦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又配六國相印,叱咤風雲。
姜尚,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誌不短,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為國施展才華。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壹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妳應該學過《勸學》吧,好多名句可以用: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應該有好多,可是壹時想不起來了,希望能幫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