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胡 B. 靺鞨 C. 犬戎 D. 回鶻
2. 戰國時期的兼並戰爭中,規模最大、殺傷最多的壹次戰役是
A. 城濮之戰 B. 桂陵之戰 C. 長平之戰 D. 馬陵之戰
3. 戰國時期興建的西引涇水、東註洛河的水利工程是
A. 西門豹渠 B. 鄭國渠 C. 都江堰 D. 芍陂
4. 下列思想,屬於孟子的是
A. “民貴君輕” B. “制天命而用之”
C. “以法為本” D. “兼愛”“非攻”
5. 以下文物在四川出土的是
A. 《禦龍圖》 B. 曾侯乙墓青銅編鐘
C. 蓮鶴方壺 D. 嵌錯賞功宴樂銅壺
6. 秦朝的以下制度中,不具有進步意義的是
A. 郡縣制 B. 統壹文字
C. 統壹車軌 D. 嚴禁私學
7. “漢承秦制”主要表現在
A. 繼承了封國制 B. 發展了察舉制
C. 沿用了郡縣制 D. 完善了編戶制
8. 秦漢之際,匈奴社會發展較快。主要原因在於
A. 遊牧生活 B. 完成封建化 C. 昭君出塞 D. 與中原交往
9. 秦漢時期,東亞文化圈形成並產生世界性影響的原因有
①秦漢時期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③漢朝的政策有利於對外交往 ④從海上溝通東西外交圈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
10. 兩漢之際,地處絲綢之路兩端的國家是
A. 漢身毒 B. 漢安息
C. 漢大食 D. 漢大秦
11. 中醫是我國的國粹。自戰國到漢朝編定並奠定中醫理論基礎的著作是
A. 《神農本草經》 B. 《傷寒雜病論》
C. 《黃帝內經》 D. 《四部醫典》
12. 下列觀點分別出自荀子、韓非子、董仲舒、王充。四個選項中言論(序號)與人物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①“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③“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
④“人死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
A. ①王充②荀子③董仲舒④韓非子 B. ①董仲舒②荀子③韓非子④王充
C. ①王充②董仲舒③荀子④韓非子 D. ①董仲舒②韓非子③荀子④王充
13. 魏晉時期,農耕生產方式向北方邊地擴展,得到開發的是
①關中地區 ②河套地區 ③河西走廊 ④遼東地區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4. 魏晉時期,道教發生重大變化。葛洪在其中的重要貢獻是
A. 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B. 吸收佛教教義
C. 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D. 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
15. 唐朝全盛時期國家強盛,經濟空前繁榮,此時在位的皇帝是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則天 D. 唐玄宗
16. 下列對租庸調制的解釋,錯誤的是
A. “租”、“調”規定源於北魏 B. 隋朝以“庸”代役有年齡限制
C. “租”是交納給地主的地租 D. “調”為交納絹、布等紡織物
17. 唐代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推行體現了下列哪壹種思想
A. “法不阿貴” B. “等貴賤,均貧富”
C. “政在得民” D. “為田開阡陌封疆”
18. 唐朝初年江南的稻米大量運往洛陽等地
①標誌我國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 ②反映了南方經濟地位上升
③體現了大運河的交通動脈作用 ④說明南北經濟交流加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 唐朝造船業發達的城市是
A. 洪州 B. 宣州 C. 洛陽 D. 益州
20. 下列關於隋唐錢幣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 隋時使用五銖錢
B. 唐朝開元年間開始頒行“開元通寶”
C. “開元通寶”為唐朝通用貨幣
D. “開元通寶”成為以後歷代貨幣的範式
21. 下列關於隋唐商業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 城市裏有固定的市場
B. 市中有邸店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
C. 胡商遍布各大商業都會
D. 廣大農村有定期舉行的草市
22. 唐太宗時期設置的管轄西域地區的機構是
A. 安西都護府 B. 西域都護
C. 北庭都護府 D. 瀚海都督府
23. 隋唐時期陸路交通線和海路交通線都可到達的地區是
A. 朝鮮半島、日本列島 B. 南亞次大陸、南洋諸島
C. 南亞次大陸、日本列島 D. 朝鮮半島、南亞次大陸
24. 唐朝對東亞、西亞均產生影響的是
A. 政治制度 B. 科學技術 C. 土地制度 D. 儒家思想
25. 唐宋時期,統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措施,相似的是
①削弱和控制地方軍事力量 ②控制地方的司法權
③分割宰相權力,加強皇權 ④完善、發展科舉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6. (宋)李綱在《述懷》詩中寫道:“胡騎長驅擾漢疆,廟堂高枕失堤防。……中原夷狄相盛衰,聖哲從來只自強。”這首詩寫作於下列哪壹事件前後
A. 長慶會盟 B. 澶淵之盟 C. 靖康之變 D. 紹興和議
27. 王安石變法的核心思想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以下各項變法措施反映了這壹思想的是
A. 保甲法 B. 保馬法 C. 青苗法 D. 將兵法
28. 宋遼和議、宋夏和議、宋金和議的相同點是
A. 確立了和議雙方的君臣關系 B. 和議基礎是雙方力量均衡
C. 和議未能形成和平局面 D. 都形成了南北對峙的態勢
29. 元朝時民族融合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是
A. 中原漢族人民遷居到邊疆地區 B. 邊疆各族人民遷入中原和江南
C. 在融合中形成壹個新的民族 D. 統治者實行了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
30. 生活在宋朝時期的人們,可能做到
①借助指南針進行航海活動 ②使用簡儀和高表進行天文測量
③閱讀《夢溪筆談》獲得新知 ④欣賞蘇軾和辛棄疾的豪放詞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31. 歷史上的名言警句是先人思想智慧的結晶,能給我們很多啟迪。下列名言警句出現在宋元之際的是
A. “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B.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D.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32. 確定壹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的歷法是
A. 《太初歷》 B. 《大衍歷》 C. “十二氣歷” D. 《授時歷》
33. 明朝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
A. 行政和軍政 B. 民政和軍政 C. 民政和財政 D. 監察和司法
34. 以下關於八旗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A. 努爾哈赤創建於清朝建立之初 B. 是壹種兵民合壹的社會組織
C. 實行“番漢分治”的政治制度 D. 阻礙了建州女真的社會發展
35. 明朝後期開始,中國的賦稅基本上是征收貨幣。對於這壹變化,認識正確的是
①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②有利於農產品的商品化
③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④表明重農抑商政策破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36. 明清時期商業繁榮的表現包括
①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 ②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③北京和南京匯集了四面八方的特產 ④全國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7. 明清時期,地主和商人“凡置產業,自當以田地為主”的現象造成的直接影響是
A. 不利於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 B. 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C. 使農民購買力下降,商品市場狹小 D. 促進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38. 元朝和清朝為加強對臺灣地區管轄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 設置行政機構 B. 抵禦外國入侵
C. 實行改土歸流 D. 冊封土著首領
39. 清朝前期推行閉關政策的後果中不包括
A. 抵制了西方工業品傾銷 B. 妨礙中外文化交流
C. 禁絕了對外貿易活動 D. 限制商業資本發展
40. 以下各項體現了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對文化或思想意識影響的是
A.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問世 B. 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期
C. “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D. 話本和戲劇的出現
第II卷(非選擇題,***60分)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小5題,41題、42題各20分,43題6分,44題8分,45題6分,***60分。)
41. (20分)選拔官員,延攬人才是關乎歷代政權盛衰興亡的大事,古代歷史上選官制度的變化明顯地呈現出幾個階段。
回答以下問題:
(1)“與分封制相適應,……三代時期(夏、商、周)治理國家的統治者是貴族,與後代那種職業官吏有著很大不同。……從諸侯到士,根據出身的高低貴賤來兼任政府職務,世代為官……,與後代的”選賢任能”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
依據材料說明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這種制度是如何被廢止的?(6分)
(2)兩漢時期如何選拔官員?這種選官制度的弊端是什麽?(6分)
(3)隋唐以後,選官制度有何變化?試分析這種變化的進步性。(8分)
42. (20分)中部崛起是我國近年提出的發展戰略,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
回答以下問題:
(1)河南自古稱“中州”,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壹。
依據古代建都歷史,簡要說明自先秦至唐宋,今河南作為政治中心的重要地位。(6分)
(2)湖南、湖北、江西開發晚於山西、河南,但是後來居上,到了明清時期,湖廣平原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糧倉,民諺曰“湖廣熟,天下足”。
簡述自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兩湖、江西的開發歷程。(6分)
(3)漢唐時期,黃淮平原是重要的產糧區,歷代政府註意“招撫流民,獎勵開荒,經營水利”。這壹地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亂頻繁。北宋將領杜充為阻擋金兵南下,扒開黃河河堤,此後,“黃河長期南泛奪淮入海”。“農業生產日趨衰落,成為全國貧困地區之壹。”
依據以上材料,分析黃淮平原興衰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從中能得到什麽經驗教訓?(8分)
43. 參考下圖,簡要說明火藥的發明和我國火藥武器發展過程。(6分)
44. 依據下圖,說明中國古代人口分布變化的主要趨勢。(4分)簡要分析其原因。(4分)
45. 《元史·許衡傳》載,許衡曾對元世祖忽必烈說:“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後魏、遼、金歷年最多,他不能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然可考。”
元世祖為鞏固統治,在政權建設上采取了什麽“漢法”?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又有什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