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站在壹個比較高的角度來看歷史,壹切事物都是遵循特定的軌跡的,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也沒有不合常理的發展。牛頓力學最早形成對物體運動的確定性描述,被稱為確定性理論。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時,如果已知物體所受的力和它的初始運動狀態,則物體在此狀態以前和以後的運動是完全確定的,這類運動是可“重現”、可“預報”的。比如行星的運動可以預報,日蝕、月蝕與潮汐壹樣可以預見,對航天飛機與導彈的運行可勾劃出準確的歷程。經典物理學的這些光輝成就導致決定論的觀點長期以來統治著宏觀世界,到18世紀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把決定論思想發展到了頂峰,他有這樣壹段名言:“設想有位智者在每壹瞬間得知激勵大自然的所有的力,以及組成它的所有物體的相互位置,如果這位智者如此博大精深,他能對這樣眾多的數據進行分析,把宇宙間最龐大物體和最輕微原子的運動包容於壹個公式之中,那麽對他來說沒有什麽事情是不確定的,將來就像過去壹樣展現在他的眼前。”在時代浪尖裏弄潮的英雄人物,其實都只是適合了那個時代的基本要求,這才得到了屬於他們的無上榮耀,這些受苦受難的科學家們,但是,如果站在廬山之中,把我們的目光投射到具體的那個情景中去,我們也能夠理解壹個偉大人物為時代所帶來的光榮和進步。
雖然不能說,失去了這些偉大人物,人類的發展就會走向歧途,但是也不能否認英雄和天才們為這個世界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在科學史上,就更是這樣。整個科學史可以說就是以天才的名字來點綴的燦爛銀河,而有幾顆特別明亮的星辰,它們所發射出的光芒穿越了整個宇宙,壹直到達時空的盡頭。他們的智慧在某壹個時期散發出如此絢爛的輝煌,令人嘆為觀止。壹直到今天,我們都無法找出更加適合的字句來加以形容,而只能冠以“奇跡”的名字。
伽利略的落體定律,否定了亞裏士多德以前的人類對於自然的看法,以前被譽為是上帝譜寫的篇章,壹下子被拋到了九霄雲外。但是作為科學家的伽利略都是那麽得受苦受難,和哥白尼、布魯諾、開普勒等人壹樣,或許科學的發展天生具有著鬥爭性,或許正是這樣才能把自然界的萬物弄得更清楚,更明白,或許正是這樣才能他們永遠地記住。開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人的精髓在牛頓身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使得牛頓的體系閃耀著神聖不可侵犯的光輝,從誕生的那刻起便有著壹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氣魄,月亮、地球、太陽、銀河系都遵循著萬有引力定律,誰都不敢逾越這種準則。牛頓力學後來在拉格朗日、伯努利、達朗貝爾完善下,不僅使天上萬物遵循它,還能使地上的萬物聽它的擺布。庫侖、伽伐尼、伏打、歐姆、奧斯特、卡文迪什、歐姆、安培、法拉第、楞次、麥克斯韋等人還把電、磁和力聯系到了壹起,原來這個世界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壹種形式的能量總回轉化為另壹種形式的能量,認為自然界的化學親和力、凝聚、電、光、熱和磁,都可以從壹種形式轉變為其他的形式,而且能把化學親和力、凝聚、電、光、熱和磁轉變為最原始的機械運動。拉瓦錫、李比希的學生莫爾、赫斯、卡諾、焦耳、赫姆霍茲、克勞修斯等人都認為這種轉化過程中能量始終是守恒的。在笛卡兒、波意耳、牛頓、胡克、惠更斯、托馬斯 楊、菲涅耳等人的努力下,光學也紅紅火火地發展了起來,後來麥克斯韋證明了光是電磁力有著深刻的淵源,原來它們也是壹家人。其次,玻爾茲曼、克勞修斯、瓦特斯頓、麥克斯韋等人把科學的觸須深向了分子運動學,熱跟分子之間平均平動動能和平均碰撞頻率有著密切的關系。赫謝爾、蘭利、維恩、瑞利、埃倫費斯特還把物體的溫度、顏色和光波聯系到了壹起。
赫茲的實驗也同時標誌著經典物理的頂峰,原來電磁波可以用電磁力發射出去,並能接收到。物理學的大廈從來都沒有這樣得富麗堂皇,令人嘆為觀止。牛頓的力學體系已經是如此雄偉壯觀,現在麥克斯韋在它之上又構建起了同等規模的另壹幢建築,它的光輝燦爛讓人幾乎不敢仰視。電磁理論在數學上完美得難以置信,著名的麥氏方程組剛壹問世,就被世人驚為天物。它所表現出的深刻、對稱、優美使得每壹個科學家都陶醉在其中,玻爾茲曼情不自禁地引用歌德的詩句說:“難道是上帝寫的這些嗎?”壹直到今天,麥氏方程組仍然被公認為科學美的典範,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為它的魅力折服,並受它深深的影響,有著對於科學美的堅定信仰。物理學征服了世界。在19世紀末,它的力量控制著壹切人們所知的現象。古老的牛頓力學城堡歷經歲月磨礪風雨吹打而始終屹立不倒,反而更加凸現出它的偉大和堅固來。從天上的行星到地上的石塊,萬物都必恭必敬地遵循著它制定的規則。
這是壹段偉大而光榮的日子,是經典物理的黃金時代。科學的力量似乎從來都沒有這樣的強大,這樣地令人神往。人們也許終於可以相信,上帝造物的奧秘被他們所完全掌握了,再沒有遺漏的地方,再也不可能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了。如果說還有什麽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做壹些細節上的修正和補充,更加精確地測量壹些常數值罷了。人們開始傾向於認為:物理學已經終結,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這個集大成的體系來解決,而不會再有任何真正激動人心的發現了。
但是牛頓他們卻沒有關心混沌現象,科學的發展使得我們總是那麽尷尬。壹點點的積累最終會釀成大禍,偶然性的事件會徹底地破壞這壹確定性。北極星不再是過去那顆北極星了,行星的軌道也不是永恒,月亮正以每年0.002米的速度離開我們。小行星的攝動會使它偏離預定的軌道,如果撞傷其他行星,那或許將會改變整個太陽系的面貌,這和壹次意外的交通事故能改變某人壹生的命運壹樣。牛頓為什麽沒有關註混沌現象呢?這樣壹看越來越覺得科學的神秘,同時科學的發展總是使我們那麽尷尬,過去認為是“上帝”寫的那些東西總是要被拋棄掉,而且過去的進步不意味著是現在的榮譽,真正的科學壹開始並不被人們接受,不可思議的想法往往是真理。科學就像壹個神秘的少女,我們天天與她相見,卻始終無法猜透她的內心世界。她像童話裏的那個漁夫,他親手把魔鬼從封印的瓶子裏放了出來,自己卻反而被這個魔鬼嚇了個半死。如果上帝壹開始就發揮作用或許就能避免那些麻煩。
1900年4月27日,已經76歲的開爾文在英國皇家研究所(Royal Institution)作了壹篇題為:《在熱和光動力理論上空的 19世紀烏雲》的講演,提出了兩“朵烏雲”困擾著科學覺的發展。兩朵烏雲的提出使得科學的發展進入了壹個全新的革命時期。
也就是在20世紀初的那幾年裏,壹個幽靈是如此地具有革命性和毀壞性,以至於它所過之處,最富麗堂皇的宮殿都在瞬間變成了斷瓦殘垣。物理學構築起來的精密體系被毫不留情地砸成廢鐵,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公理被扔進垃圾箱中不得翻身。它所帶來的震撼力和沖擊力是如此地大,以至於後來它的那些偉大的開創者們都驚嚇不已,紛紛站到了它的對立面。當然,它也決不僅僅是壹個破壞者,它更是壹個前所未有的建設者,科學史上最傑出的天才們參與了它成長中的每壹步,賦予了它華麗的性格和無可比擬的力量。人類理性最偉大的構建終將在它的手中誕生。壹場前所未有的革命已經到來,壹場最為反叛和徹底的革命,也是最具有傳奇和史詩色彩的革命。暴風雨的種子已經在烏雲的中心釀成,只等適合的時候,便要催動起史無前例的雷電和風暴,向世人昭示它的存在。而這壹切普朗克那裏開始的。普朗克面對黑體輻射時假設能量在發射和吸收的時候,不是連續不斷,而是分成壹份壹份的。正是這個假定,推翻了自牛頓以來200多年,曾經被認為是堅固不可摧毀的經典世界。這個假定以及它所衍生出的意義,徹底改變了自古以來人們對世界的最根本的認識。自從伽利略和牛頓用數學規則以來,壹切自然的過程就都被當成是連續不間斷的,微積分就建立在連續的基礎上的。自然的連續性是如此地不容置疑,以致幾乎很少有人會去懷疑這壹點。當預報說氣溫將從20度上升到30度,妳會毫不猶豫地判定,在這個過程中間氣溫將在某個時刻到達25度,到達28度,到達29又1/2度,到達29又3/4度,到達29又9/10度……總之,壹切在20度到30度之間的值。而量子論拋棄了這壹切。
量子論天生有著救世主的氣質,似乎是來拯救這窮途末路的科學的。它壹出世就像閃電劃破夜空,引起眾人的驚嘆及歡呼,並摧枯拉朽般地打破舊世界的體系,但是量子論註定是要受苦受難的。在量子論誕生的最初幾年裏,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反對這個有著救世主般的小精靈,尤其像洛侖茲、J.J.湯姆迅等崇拜經典物理的老派的科學家。量子論的成長史,更像是壹部艱難的探索史,其中的每壹步,都充滿了陷阱、荊棘和迷霧。量子的誕生伴隨著巨大的陣痛,它的命運註定了將要起伏而多舛。量子論的思想是如此反叛和躁動,以至於它與生俱來地有著壹種對抗權貴的平民風格。而它顯示出來的潛在力量又是如此地巨大而近乎無法控制,這壹切都使得所有的人都對它懷有深深的懼意。
與此同時,隨著對光學研究的深入,使得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那幾年裏,科學的發展從來沒有這麽快過,J.J.湯姆生、倫琴、貝克勒爾、居裏、盧瑟福、康普頓等人相繼揭開了陰極射線、X射線、放射性物質(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的秘密。這樣科學的腳步就進入了微觀的世界,電子,光子、α粒子等粒子的發現,為原子物理的發展帶來突破。
20世紀的最初幾年,註定是壹個奇跡年,是普朗克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人類的天才噴薄而出,湧現出了壹大批科學家。在上世紀末的時候,勒納德等人發現頻率高的光線(比如紫外線)便能夠打出能量較高的電子,而頻率低的光(比如紅光、黃光)則壹個電子也打不出來。其次,能否打擊出電子,這和光的強度無關。再弱的紫外線也能夠打擊出金屬表面的電子,而再強的紅光也無法做到這壹點。增加光線的強度,能夠做到的只是增加打擊出電子的數量。現在用量子力學就迎刃而解了。愛因斯坦是從普朗克的量子假設那裏出發的,認為黑體在吸收和發射能量的時候,不是連續的,而是要分成“壹份壹份”的,這個單位,他就稱作“量子”,其大小則由普朗克常數h來描述。如果我們從普朗克的方程出發,我們很容易推導壹個特定輻射頻率的“量子”究竟包含了多少能量,e = hν。同時夫瑯和費、基爾霍夫、埃格斯特朗、羅蘭、巴耳末、裏德伯、刑帕等人對光譜的分析,使科學家們進入到了原子的世界,玻爾認為電子是有固定的軌道的,當電子處於離核最近的軌道上,就具有最低的能量狀態,此時的原子處於穩定狀態,當電子躍遷到離核較遠的軌道上時,就會吸收光子;當從較遠的軌道回到原來軌道時就會放出光子。電子的“臺階”(或者軌道)必定也是量子化的,它不能連續而取任意值,因此只能取整數,而必須分成“底樓”,“壹樓”,“二樓”等,在兩層“樓”之間,是電子的禁區,它不可能出現在那裏。正如壹個人不能懸在兩級臺階之間漂浮壹樣。如果現在電子在“三樓”,它的能量用E3表示,那麽當這個電子突發奇想,決定跳到“壹樓”(能量E1)的期間,它便釋放出了E3-E1= hν的能量來。
玻爾的這種原子模型是存在致命缺陷的,由於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那麽整個原子會在極斷的時間內坍縮掉。後來泡利就提出了不相容原理,每壹層的最多能容納 電子。但是這還是解決不了反塞曼效應,烏侖貝克和古德施密特就提出了電子是有自旋的,這樣很多就解決了原子的精細結構。索末菲還提出了電子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在磁場中光譜線還會進壹步分裂的超精細結構。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的概念,電子同時具有粒子的性質同時還有波的性質。電子波的提出使得科學真正進入量子力學時代。海森堡就提出了矩陣力學,矩陣力學能使準確描述各種粒子的某些性質。矩陣力學得到了狄拉克的繼承和發展,使得描述粒子各種行為時更加通俗易懂了。同時玻色—愛因斯坦統計等的出現,為薛定諤提出波動力學方程奠定了基礎,使得波動力學更加形象生動的波動力學方程。這時候,在量子力學的沖擊下,經典物理已經完全倒塌了。
於此同時,愛因斯坦相繼提出了狹義相對運動論和廣義相對運動論。狹義相對性原理。其內容是:慣性系之間完全等價,不可區分。慣性系是完全等價的,因此,在同壹個慣性系中,存在統壹的時間,稱為同時性。在不同的慣性系中,卻沒有統壹的同時性,也就是兩個事件(時空點)在壹個慣性系內同時,在另壹個慣性系內就可能不同時,這就是同時的相對性。由於相對運動長度還會收縮 ,運動可以使時間變慢 。狹義相對運動論還導出了壹個最著名的方程式E=mc2,建立起了質量與能量之間的關系,這個奇妙的公式為人類獲取巨大的能量,制造原子彈和氫彈以及利用原子能發電等奠定了理論基礎。愛因斯坦於1915年進壹步建立起了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提出:引力質量等於慣性質量,這就是等效原理,這是第壹原理;第二原理就是廣義相對性原理,所有參考系在描述自然定律時都是等效的。第三原理就是光速不變性,光速在任意參考系內都是不變的。相對論問世,使地幾何學再也不是普通的歐幾裏得幾何我們必須要在三維的時空上再加上壹個時間,那就是四維的時空。空間如果不存在物質,時空是平直的,如果有物質的存在,使得空間不再是平之的了,當空間存在物質時,物質與時空的相互作用使時空發生了彎曲。廣義相對運動論的最基本的論點也就是:引力來源於彎曲,還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並且認為引力場與引力波都是以光速傳播的,否定了萬有引力定律的超距作用。
1926年7月波恩將骰子帶進物理學後,骰子代表了不確定,而物理學不是壹門最嚴格最精密,最不能容忍不確定的科學。因此,戰役隨時都有可能壹觸即發。物理不能預測電子的行為,它只能找到電子出現的概率而已。無論如何,我們也沒辦法確定單個電子究竟會出現在什麽地方,我們只能猜想,電子有90%的可能出現在這裏,10%的可能出現在那裏。從伽利略牛頓以來,成千上百的先輩們為這門科學嘔心瀝血,建築起了這樣宏偉的構築,它的力量統治整個宇宙,從最大的星系到最小的原子,萬事萬物都在它的威力下必恭必敬地運轉。任何巨大的或者細微的動作都逃不出它的力量。星系之間產生可怕的碰撞,釋放出難以想象的光和熱,並誕生數以億計的新恒星;宇宙射線以驚人的高速穿越遙遠的空間,見證亙古的時光;微小得看不見的分子們妳推我搡,喧鬧不停;地球莊嚴地圍繞著太陽運轉,它自己的自轉軸同時以難以覺察的速度輕微地振動;堅硬的巖石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風化;鳥兒撲動它的翅膀,借著氣流壹飛沖天。這壹切的壹切,不都是在物理定律的監視下壹絲不茍地進行的嗎?
波恩卻說我不能準確確定電子的準確位置。1927年3月23日,海森堡發表了“不確定性原理”,就是說我們不能同時準確測量出電子的動量和位置,粒子的行為完全是隨機的,只能用概率還描述。在第五屆索爾維(Ernest Solvay)會議中來了壹個最後的辯論,玻爾認為電子的軌道是隨機的,而愛因斯坦認為電子的軌道是不能確定的。1927年的索爾維會議愛因斯坦最終是輸了,主要是他違背了歷史的潮流,至少當時是這樣的,電子的位置是不確定的,或許將來有人會說:我可以確定電子的位置。誰又會知道呢?
20世紀30年代,核物理爆炸性的發展了起來。1930年,密立根的學生安德遜發現了正電子,盧瑟福的學生和得力助手查德威克於1932年發現了中子,伊萬年科就提出“電子不可能以獨立的粒子存在於核中,核僅僅由質子和中子組成。中子的發現使核物理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科學家們對原子核模型有了新的認識。引起了壹連串的新發現,並且帶起了壹系列新的研究課題。隨後,人工放射性、慢中子和核裂變發現打開了核能實際應用的大門。
1932年時,勞倫斯改進了回旋加速器,從而實現很多新的人工核反應,1933年,約裏奧?居裏夫婦觀察到了人工放射性。人工放射性的消息傳到羅馬,使費米想到用中子作為入射粒子要比α粒子有效得多。後來費米認識到慢中子在重核裂變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慢中子可以大大增強了中子轟擊的效果。約裏奧?居裏認識到中子去撞擊某些重元素就會產生中子過剩的問題,同時結合玻爾的“液滴核模型”,“重核裂變”就被提了出來。如果用過剩的中子去轟擊中子,就不是能產生連鎖反應了嗎?重核裂變的事實壹經證實,人們立即轉向由此可能釋放的核能。美國在奧本海默等壹大批人的***同努力下早出了原子彈,從此人類進入了核武時代。但是核反應堆的投入運用緩解了我們的能源危機。
隨著電子、質子、中子、正電子的發現,使得粒子家族興旺了起來,到了20世紀30年代,核物理又分出了壹個分支,專門研究基本粒子的性質、運動和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規律以及這些粒子的內部結構,這就是粒子物理學。由於新發現的粒子能量壹般都很大,所以也稱高能物理學。大型加速器和對撞機的投入運用,科學家們有發現了很多新的粒子。1935 年,湯川秀樹(Yukawa Hideki 1907—1981)提出,核子間相互作用是通過交換壹種沒有質量的介子實現的。1937年,安德遜和尼德邁耶(S.H.Neddemeyer)在宇宙線的研究中果然發現了質量約為電子的207倍的新粒子,這種粒子被稱為μ介子,其實重電子。在1947年,英國物理學家鮑威爾(C.F.Powell)用核乳膠技術探測宇宙射線,發現壹種粒子,質量為電子靜止質量的273倍,被稱為π介子,π介子才真正是湯川理論所預言的粒子。進壹步研究表明,核力的機制遠比湯川秀樹理論復雜,不能簡單地用核子之間交換粒子來解釋,但湯川理論仍不失為粒子物理學歷史上的重要工作。
當時人們在宇宙線中還發現兩個新的粒子,K介子和∧介子。幾年之後,也就是在1954年的時候,在加速器中得到了證實。當時搞不清楚這些粒子的性質,因此,稱為奇異粒子。這些奇異粒子是在粒子間碰撞的時候產生的,它們總壹起產生,而且產生地很快,可是又各自獨立地進行衰變,而且衰變的速度非常慢。在加速器中還發現了好多奇異的粒子,有∑、∧、Ξ、Ω、Ф等奇異粒子。1975年的時候還發現壹種超重電子,即τ子。1962年6月美國的萊德曼(L.Lederman)、施瓦茨(M.Schwartz)和斯坦伯傑(J.Steinberger)利用布魯克海文的那臺強聚焦質子同步加速器發現存在兩種類型的中微子——電子型中微子ve和μ子型中微子。
那麽粒子之間會存在怎樣的性質呢?早在1930年,泡利為了解釋β射線的能譜卻是連續譜,提出了中微子,只有假定在β衰變過程中,伴隨每壹個電子有壹個輕的中性粒子(稱為中微子)壹起被發射出來,使中子和電子的能量之和為常數。得到了費米的贊同。20世紀中葉,原子核物理學和量力學已經有長足的發展,1948年,朝永振壹郎、施溫格、費因曼等分別發表化量子電動力學理論。它研究的對象是電磁相互作用的量子性質(即光子的發射和吸收)、帶電粒子的產生和湮沒、帶電粒子間的散射、帶電粒子與光子間的散射等等,量子電動力學把光子作為電磁作用力的媒介粒子,而且電磁相互作用中遵循守恒原則。後來S.溫伯格、A.薩拉姆和S.L.格拉肖在電弱統壹模型的基礎上建立了電弱統壹的完善理論。電弱統壹模型認為弱相互作用也跟電磁作用力壹樣,是通過壹種叫中間玻色子傳遞的。
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為解釋“τ—θ”疑難,要吳健雄做了60Co極化情況下的電子角分布實驗,吳健雄發現電子的出射角大於 的電子比小於 的電子數目多40%。從而證明了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並不守恒。
1964年,美國科學家蓋爾曼提出了關於強子結構的誇克模型。認為強子由誇克組成的,按照蓋爾曼的誇克模型,誇克有六味,介子是由正反誇克對組成的,質子和中子都屬於重子,因為他是由3個誇克組成的。1967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證實了誇克的存在。這樣在70年代的時候就出現了壹門新的學科,用於述誇克之間強相互作用的標準動力學理論,稱為量子色動力學。
量子色動力學認為強核力是由膠子來傳遞的。1973年葛羅斯、波力徹和威耳茨克獨立地發現了規範場中誇克的漸近自由理論,漸近自由理論就是當兩個誇克之間距離很近時幾乎感覺不到強核力的存在,因此誇克可以看成是處於自由狀態的。如果其中壹個誇克想要脫離出去,這時候會有壹種很強的力來阻止誇克的脫離。因此在自然界找不到單誇克的存在,誇克總成群地在壹起,誇克的這種行為被稱為“誇克禁閉”。誇克禁閉量子色動力學也作出了解釋,三個誇克或者兩個誇克在壹起是無色的,如果其中壹個誇克脫離出來,在真空中的就會使誇克真空極化,即使誇克帶上顏色,這樣就會使誇克的色荷增大,距離越大,所帶的色荷也就越多,而且這種色荷的能量很大,這種色荷要麽就阻止誇克的脫離,要麽真空極化後組合成介子。
為了統壹電磁作用力、弱作用力、強作用力科學家們提出了大統壹理論模型。試圖把玻色子和費米子統壹起來,就是把把費米子變為玻色子,有科學家就把這種對稱原理稱為“超對稱原理”,科學家們試著給每壹個玻色子尋找壹個“超匹配的費米子”,但是,始終沒有結果。超物理學家們就把目光放在了超對稱的幾何學特征上。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誇克之類的粒子。這些看起來像粒子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弦的閉合圈(稱為閉合弦或閉弦)。閉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這樣的解釋是非常有用的,科學家們得出了比光快的粒子。這與相對是相沖突的,這時候,“超對稱“來救援了,於是弦就變成了“超弦”。自然界中總***4種相互作用力除有引力之外的3種都可有量子理論來描述,電磁、弱和強相互作用力的形成是用假設相互交換“量子”來解釋的。但是,引力的形成完全是另壹回事。因此,超弦理論引進壹種具有和自旋為2的引力子。超弦的振動就表現為自然界的四種力,就象是小提琴弦的振動能產生音壹樣。自然界的質子、中子、電子、光子等會表現出不同振動,也就是振動能量的不同,每種振動的能量嚴格按照e = hν的公式。那麽質子是內的三個誇克對應著三根超弦,這三根超弦的振動表現為壹個質子的質量、壹個正電荷和1/2的自旋。壹根均勻的超弦並不是只發出壹種能量,它可以表現出不同的頻率而呈現出多種樣式。那麽壹個原子(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就像是壹交響樂隊,有著很復雜的頻率。這樣壹看似乎是統壹了,但是缺少理論依據。如果我們要達到大統壹理論的研究成功,首先必須以客觀事實相適依據,這樣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統壹理論。望有誌青年加入到開創性的工作中來。
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勢不可擋。在經濟全球化的帶動下,隨著各國人們的協作程度的增加,跨越國界的資金流動、技術交流、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隨著各個國家承認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球經濟壹體化的趨勢勢不可檔,經濟全球化推動政治壹體化來削弱國家這個機器的作用正在進行著。它可以通過跨越國界的資金流動、技術交流、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給各國帶來發展機遇。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競爭空前激烈,金融和經濟風險增加,貧富差距繼續拉大,數字鴻溝成倍加深,能源危機將在壹定範圍、壹定時間內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