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用論語名句寫作文150字

用論語名句寫作文150字

1. 關於論語的作文150個字

如果是針對整部《論語》,150字是無法概括的,只能就其中壹段談些感悟。

這裏談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壹段。溫故而知新是指,能夠通過對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認識和判斷新的事物。

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學而思、思而學。“溫故”不是復讀或者復述已經學到的內容,而是對已學知識的思考,同時又在思考中探尋了解新的知識,思想認識不斷發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

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不論是否收徒當老師,都能起到老師的作用。而對於那些能夠做到溫故知新的人,應當將其作為老師來對待,好好地向他們學習的。

當然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那麽自己也可以發揮老師的作用。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而壹個有思想、有方法,不斷回顧與思考,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的人,其在品質方面應當不是問題了。pt?-n0?S?&T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正是因為君子居於社會的管理層,有著如此不可估量的、長久存在的社會影響力,孔子才如此地強調君子的道德,對君子有非常高的道德標準。

孔子非常高明,他的教育著力於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君子,竭力避免讓學生成為小人。而咱們今天教育的重點卻是在知識和技術上的,對道德培養可以說達到缺失的地步,非常必要在這方面進行檢討。

如果孔子不是著力這樣去做,就不可能培養出壹批成為社會管理者並影響當時和後來的學生,而如果沒有這批學生,孔子的學生們都是些平民百姓,他就不可能青史留名。而如果這批學生的道德存在問題,即使他們讓孔子在歷史上留名了,留下的恐怕只能是罵名了。

2. 關於論語的作文150個字

如果是針對整部《論語》,150字是無法概括的,只能就其中壹段談些感悟。這裏談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壹段。

溫故而知新是指,能夠通過對已知事物的了解和掌握,去認識和判斷新的事物。

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學而思、思而學。“溫故”不是復讀或者復述已經學到的內容,而是對已學知識的思考,同時又在思考中探尋了解新的知識,思想認識不斷發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不論是否收徒當老師,都能起到老師的作用。而對於那些能夠做到溫故知新的人,應當將其作為老師來對待,好好地向他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那麽自己也可以發揮老師的作用。

能夠溫故而知新,說明這個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壹個有思想、有方法,不斷回顧與思考,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的人,其在品質方面應當不是問題了。pt?-n0?S?&T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正是因為君子居於社會的管理層,有著如此不可估量的、長久存在的社會影響力,孔子才如此地強調君子的道德,對君子有非常高的道德標準。孔子非常高明,他的教育著力於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君子,竭力避免讓學生成為小人。而咱們今天教育的重點卻是在知識和技術上的,對道德培養可以說達到缺失的地步,非常必要在這方面進行檢討。如果孔子不是著力這樣去做,就不可能培養出壹批成為社會管理者並影響當時和後來的學生,而如果沒有這批學生,孔子的學生們都是些平民百姓,他就不可能青史留名。而如果這批學生的道德存在問題,即使他們讓孔子在歷史上留名了,留下的恐怕只能是罵名了。

3. 以論語中的壹句為題寫壹論文150字到200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星空,美得像蝴蝶,在這星空夜晚之下,我得到了壹個感人至深的大道理!今晚,就在這月圓之夜,發生了壹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今天,本是月圓之夜,應該和家人開開心心的過日子,因為我和母親不合的的原因,爭吵了壹下,我無奈之下,無聊的漫步在三樓的花園中,欣賞著星空夜色.銀河裏的星星仿佛在跟我打招呼,仿佛在安慰著我:別生氣了.因此,我和星星展開了對話.我不屑的說:什麽嗎?是她錯在先的.星星失望的說:妳怎麽能這樣?她畢竟是妳母親呀,她不理解妳碗不是妳打翻的,妳就不能原諒她嗎?我正想反駁,星星突然語重心長地說:子曰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古語大意:人家不理解妳卻不生氣,這不是君子的行為嗎?頓時,我恍然大悟.但是我卻很疑惑,就問星星了:妳只不過是通過大氣層而磨檫隕石嗎?怎麽能和我對話呢?星星仿佛沒有聽見,卻又說:妳今天剛學這壹個論語,怎麽忘記了呀?不能不學無術呀!頓時,我剛想起我今天剛學了論語的第壹篇:學而時習之,不怎麽能忘了呢,真如星星所說的我真不學無術呀!壹陣大叫聲叫醒了我,原來,我在做夢呀!後來,我跟媽媽道歉了.通過這壹件事,我終於明白了學而時習之的道理了。

4. 結合妳所熟悉的論語名句寫壹篇發言稿100字

《(論語)十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壹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

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壹則是說幾個人在壹起行走,那麽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後壹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

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

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壹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

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集體裏,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壹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

的富有數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於萬頃細田中

的小苗增添壹些知識的養分嗎?

如果妳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妳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壹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5. 以壹句論語,寫道德修養的作文,200~300字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 孔子過著清苦的日子,認為樂趣就在中間,不正當的手段奪來的財富,孔子覺得它就像天上飄過的浮雲壹樣。

雖然日子過得請苦,但清苦的日子裏也有歡樂,不壹定說只有非常多的財富,才能得到快樂。大部分富貴的家庭也得不到快樂的日子。

孔子寧可壹生過著清苦的日子,也不願用不好的行為來奪取財富。 雖說我家不是富裕的家庭,但是我們每天都過著和諧相處、快快樂樂的日子。

爸爸、媽媽正在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去改變生活。我們家每天都處在歡笑中。

妹妹是個“開心果”,爸爸是個“幽默怪”,我與媽媽是個“愛笑鬼”。 雖然我們家有時會吵架,但是沒過幾分鐘,馬上就和好了,不像壹些富有的家庭吵架,可能過了十幾年,還是沒和好。

就像被開水燙到的皮膚,不去治療,不去抹藥膏,到最後愈合了還是會有留下難看的、醜陋的疤痕。 如同現在這個社會,壹些已是很富裕的人、領導,但還是去使用不正當的手段,貪汙國家的財產,吞為私有。

還有壹些窮苦的人受不了窮苦的日子,就去偷、去搶、去為此過上好的生活,而不是去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好、幸福的日子。 孔子說的這句有道德修養的話,使我受益匪淺。

日子是有尊嚴的,它不願意看到自己是用不正當的手段創造自己。它壹定會很憤怒的。

“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這句話多麽有哲理啊!它告誡我們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是如天上飄過的雲朵壹樣。

我們壹定要做“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的人。

6. 用論語裏的句子寫壹篇隨筆

壹部論語,兩萬余字,卻可進入中國思想史上最燦爛的文章之列。

它影響歷朝士子書生乃至普通百姓兩千余年,國人的性格,也受到無聲熏教。封建王朝瓦解了,四書五經不能上講堂了,儒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論語和其他儒家經典壹樣,在書架上蒙塵。

然而論語的光輝並不會因壹時不被理解而消淡,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精髓部分,必然會和經濟壹起復興,論語的精彩,必然會被更多的人體會。果然,於丹教授做客百家講壇,講《論語心得》,提醒了國人還有這麽壹部經典等待著我們翻閱。

宋代有位大儒程子這樣說論語的都後感:“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壹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可以說是深得其趣了。

我通讀論語,時常“於我心有戚戚焉”,為孔子折服。讀論語,我以為有必要把孔子請下聖人的高臺,而想像自己也是孔門弟子,追隨老師左右,聽其言觀其行,才利於得其樂趣。

孔子是可愛而可敬的好先生,我的師兄顏回子路子貢等等也是個個棱角分明。粗看於丹教授講《論語心得》,分成幾個方面來論述。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壹部論語,我讀論語,只看得君子二字。不錯,我心中的論語,乃是壹本學生的聽課筆記,所記錄的內容,是老師教學生如何做壹位君子。

且看開篇學而第壹講的是什麽。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所述三條,第壹為學道以長才幹,第二為交友以輔仁,第三條乃是修德,此三條者,不過都是為了做壹個君子。

孔子之敘君子,是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壹部論語,正是為了告訴弟子們,何為君子,君子有怎樣的責任,君子有怎樣的才能,君子有怎樣的德行,君子怎樣為政,怎樣修身而成為君子……如此種種,都是自君子二字鋪展開來。論語當是壹本給想成為君子的人看的書,不同的人可能看出不同的東西,這些東西都和君子是相關的,或者只是算君子的壹部分,豹之壹斑而已。

孔子的眼中的君子,是怎樣的人呢?讓我們去論語中看。想要直接給君子下壹個定義是有難度的,君子內涵很廣。

先說君子的責任。孔夫子自己就是位君子,他的誌向,最能表明君子的責任。

顏回和子路與孔子各談自己的理想。直率的子路說他想要車馬輕裘,與朋友分享,用壞了也不可惜;顏回說得自己要不誇耀自己的長處和功勞;而孔子說的是什麽?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這分明就是施於天下的政治理想啊。君子生於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之出仕,並非為自己謀利益,而是實實在在要為了天下人。

後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說法,與此類似。真的君子,是胸懷天下的,後世借救天下名行自私之實的豎子固然不少,真正的君子,還是有的。

此壹條,可以說是檢驗君子最根本的壹條了,舍此余不足觀。孔子多次感嘆世道日下,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語氣中那份無奈的悲哀,正是君子的悲哀啊。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所在,是根本。要為天下人謀利,當有手段。

儒家君子的手段,前人之述備焉。儒家治國的方法,以仁為本,推行仁政。

然而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被問道為政的辦法,孔子每次回答得都不壹樣。孔子講仁,兼講禮,義,孝,忠,德,這些都可以作為為政的手段。

子路問衛國之政,孔子說:“必也正名乎”,根本而言講的是禮;子曰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之 。”這裏明了講的是德;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這裏講的是仁和德;子貢問政。子曰 :“足食。

足兵。民信之矣 。”

這裏只講了三個具體的標準。至於其他弟子治理具體地方來問政,孔子給出的答案盡不不同。

用孔子自己的話說,為政大概沒有什麽是非做不可的,沒有什麽是壹定不能做的。只要合乎道義,都是可以的。

因此可以綜合壹點說,論語告訴我們,儒家之為政,只須著力於幾個基本原則之下,如仁,義,禮,等等。 知道了君子的職責、君子為政的辦法,要做壹個君子,還須提高自己的修養。

論語在這方面講了很多,當今初中高中課本讀本介紹論語,也往往從這些角度開始。孔子在論語裏面教授給人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有說立誌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有說學習態度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有說學習方法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說堅持的,“吾道壹以貫之”。

還有許多激勵人學習的句子,“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曰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等等,讀論語總能被這些話語所感動。孔子要弟子所學的,就是要達到能為政的標準。

孔子以為要推行仁政的人必須自己懷仁,治國以德的人必須自己立德,因此君子如果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自己要有高的道德修養和才能。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就是要好學。

孔子眼中的君子,重德行,輕言語,反對武力,好學。後世儒家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想必從孔子這裏。

7. 《論語》中選擇壹個關於修身語句作為話題,寫壹段150字的演講稿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有網友提出“論語十二章有吾日三省吾身已經作為很多人的座右銘結合實際談談好處”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太功利了.說實話,不用說咱們壹般人不可能像曾子那樣壹日三省,即使能夠做到,也不可能立即得到什麽現實利益.如果壹定要說像曾子那樣壹日三省能夠得到什麽好處,唯壹的好處就是能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而壹旦道德修養提高到壹定的水平,就不會再為壹日三省能夠得到什麽好處的問題所困擾了.當然,咱們每個人還是應當在這個問題上好好反省自己,而不是壹味指責別人.。

8. 用《論語》十二章中的壹句名言寫壹片400字的作文

這裏說壹說孔子晚年的自我總結,即“吾十 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逾矩”。

這句話應當是孔子晚年說的,是孔子對自 己壹生經歷的概括總結,不是對別人的要 求。我們現在經常是對這句話進行掐頭去 尾地引述和引用,曲解孔子的意思。

特別 是三十而立,我們現在很多人將其理解實 在偏頗,有的人認為三十歲的時候要成就 自己的事業;有的人認為三十歲要能夠在 社會上自立;有的人認為三十歲要開始自 己的事業;有的人又認為三十歲要離開父 母而自己謀生。凡此種種,類似的說法還 很多,但都不符合孔子這句話的本義。

孔子是從十五歲開始總結自己的壹生的, 以每十年為壹個時間點。十有五而誌於學 ,是說自己在這個時候開始立誌學習,並將 學習作為自己的主要生活內容。

孔子剛出 生父親就去世了,他是在單親家庭中成長 起來的。後來母親又去世了,孔子在十有 五而誌於學的時候,早已在社會上立足了, 是先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後才確定要進行學 習的。

《史記》記載魯國大夫孟厘子去世前 誇孔子是年少好學的達者,囑咐繼承人孟 懿子要以孔子為師。這個時候孔子只有十 七歲,能夠得到執政大夫這樣的肯定,說明 他已經立足於社會並取得相當的成就了。

所以接下來的三十而立,就不是指三十歲 的時候開始立足社會或者取得成就。這句 話是說自己三十歲的時候明確了自己的奮 鬥目標,並以這個目標開創了自己今後的 事業。

有了目標,不等於事業發展就壹帆 風順,發展過程中,特別是事業開創的初期, 壹定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也會出現 各種誘惑他放棄既定目標的所謂機會,說 不定孔子也曾經動搖過。但到了四十歲的 時候,孔子就堅定了自己的目標,不會再因 為困難和誘惑而動搖了,所以“而不惑”。

五 十歲的時候,對於社會的歷史、人生的命 運都有了深刻的認識,了解了其中的很多 規律,這就叫“知天命”了。孔子其實是個很 感性的人,年輕的時候可能還有點偏激。

作為聖人的孔子是清楚自己身上的弱點的 ,並且壹直在努力克服。人到了六十歲,經 歷的東西多了,雄性荷爾蒙的分泌也下降 了,心態變得平和,自然開始“而耳順”了。

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了,還有什麽看不透 的,所以就從心所欲了,但還得註意遵紀守 法,即不逾矩。 對於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我還有壹點特 別的理解,這裏也同大家分享壹下。

曾經 流行壹個詞叫“瀟灑”,當時人們都力求瀟 灑,自以為瀟灑。後來這個詞漸漸從我們 的日常用語中淡出,現在基本沒人提了。

因為我們現在開始更多地感覺不幸福,所 以幸福成了我們現在的流行詞。但什麽是 瀟灑、什麽是幸福,壹直沒有誰說清楚過。

我認為孔子在無意間就對瀟灑和幸福作了 最好的註釋,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9. 用孔子或孟子名言寫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壹,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壹般,是對壹個民族或壹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壹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註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註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壹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裏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際關系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系卻未必如此。這種理解並非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麽壹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麽?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壹定條件,壹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壹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系,還是政治關系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系原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