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之無愧的“微生物學之父”
路易斯·巴斯德(1821壹1895年),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曾任法國裏爾大學、巴黎師範大學教授和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在他的壹生中,曾在同分異構現象、發酵、細菌培養和疫苗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從而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像牛頓開辟出經典力學壹樣,巴斯德開辟了微生物領城,並為免疫學、醫學等作出了不朽貢獻,“微生物學之父”的美譽當之無愧。普法戰爭爆發後,德國強占了法國領土,出於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的極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決然把名譽學位證書退還給了德國波恩大學,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這擲地有響的話語,充分表達了壹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並因此而成為壹句不朽的愛國名言。
細菌理論的建立
巴斯德用壹生的精力證明了三個科學問題:1.每壹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壹種微生物菌的發展,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2.每壹種傳染病都是壹種微生物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它發現並根除了壹種侵害蠶卵的細菌:3.傳染病的微生物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它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藥苗。
其實,巴斯德並不是病菌的最早發現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魯拉、包亨利等人提出過類似的假想。但他不僅熱情勇敢地提出了關於病菌的理論,而且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正確性,由此建立起了細菌理論,令科學界信服。
巴斯德與狂犬病疫苗的故事
巴斯德晚年對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成就了他事業的光輝頂點。雖然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並不知道狂犬病是壹種病毒病,但從科學實踐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反復傳代和幹燥,毒性會減少。為了得到這種侵染物質,巴斯德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從患病動物體內提取。壹次, 巴斯德為了收集壹條瘋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瘋狗的腳下耐心等待。巴斯德把分離得到的病毒連續接種到家兔的腦中使之傳代,將經過100次免腦傳代的狂犬病毒註射給健康狗時,奇跡發生了,狗居然沒有得病,而且還具有了免疫力。
1885年7月6日,9歲法國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傷14處,醫生診斷後宣布他生存無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給他註射壹支狂犬病疫苗。兩周後,小孩轉危為安。巴斯德成為世界上第壹個治愈狂犬病的人。1888年 為表彰他的傑出貢獻,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親自擔任所長。
發現“酵母的無氧呼吸”
1854年9月,法國教育部委任巴斯德為裏爾工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在那裏,他對酒精工業產生了興趣,面制作酒精的壹道重要工序就是發醇。當時裏爾壹家酒精制造工廠遇到了技術問題,請求巴斯德幫助研究發醇過程。巴斯德深入工廠考察,把各種甜菜根汁和發酵中的液體帶回實驗室觀察。經過多次實驗,他發現發酵液裏有壹種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狀菌體。不久,菌體上會長出芽體,芽體長大後脫落,又成為新的球狀小體,在這循環不斷的過程中,它長大成為了“酵母菌”,甜菜根也就發酵了。
巴斯德通過繼續研究發現,發酵時所產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氣體都是酵母分解糖得來的,這個過程即使在沒有氧的條件下也能發生。他認為發醇就是酵母的無氧呼吸,控制它們的生活條件,就是釀酒的關鍵環節。
巴斯德與“ 巴氏消毒法”
法國的啤酒業在歐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會變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變成酸得讓人咧嘴的黏液,只得倒掉,這使酒商叫苦不叠,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65年裏爾 壹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醫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進壹種化學藥品來阻止啤酒變酸。巴斯德在研究中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體中有壹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後,酒液裏有壹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桿菌,就是這個“壞蛋”在營養豐富的啤酒裏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裏,泡在水裏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殺死乳酸桿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壞。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他終於找到了壹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攝氏五六十度的環境裏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裏的乳酸桿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