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冬至有什麽故事

冬至有什麽故事

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或“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我國古代壹直把冬至看作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很多習俗沿襲至今。關於冬至的傳說故事有很多,其中既有治病救人,也有驅災避疫,祭祖,無論如何,都體現了古人對於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餃子的故事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這年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用"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

什麽是“祛寒嬌耳湯”呢?就是把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再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壹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自然就好了。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在冬至這壹天吃壹碗熱騰騰的餃子,保佑自己健健康康順順利利的度過這個冬天,迎來新的壹年。

2、餛飩的故事

北方冬至日除了吃餃子外,另壹盛行的風俗是吃餛飩。《燕京歲時記》中記載:“冬至餛飩夏至面。”而冬至吃餛飩在北方流行,與西施的故事有關。

相傳吳越爭霸時,吳王打敗越王,不僅獲得大量的金銀財寶,更是獲得心靈手巧的西施。在壹次試吃了西施做的用面皮包裹著餡料的食物,大為贊嘆,問西施是何物,西施想著這昏君沈迷美色,不理朝政,便取“混沌”二字諧音,說此物是餛飩。此後餛飩便流入民間,吳王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力,便規定在冬至時吃餛飩以表紀念。

還有壹種說法源於西漢。說吃餛飩是古人對和平安定生活的追求,是為了驅趕惡人。

相傳西漢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而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壹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便成習俗。

至南宋時,冬至食餛飩祭祖的習俗大為流行。人們還認為吃餛飩是對黃帝或那些做過開天辟地之事的人的尊敬緬懷與祭祀。

3、糯米飯的故事

相對於北方,南方人冬至這壹天選擇吃湯團或者赤豆糯米飯。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南方冬至吃湯圓與湯圓的原名“冬至團”有關,且湯圓有團圓之意,預示冬至後即春節相聚壹堂的大團圓之義。現在,人們多用第二個來解釋,即團圓之意。

而關於冬至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知道的人卻並不多。其實關於赤豆糯米飯的文化傳承,傳說與疫鬼有關。

相傳有壹個叫***工氏的人,他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壹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害怕赤豆,於是人們在冬至這壹天煮吃赤豆飯,用來趨避疫鬼,祛病防災。

後來,人們就在冬至日用糯米飯包裹各種各種蔬菜,肉類作為餡料,既用做祭祖又贈送親朋好友。

4、狗肉的故事

俗話說:“寒冬至,狗肉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寒冬季節,吃上壹頓醇香四溢的狗肉,頓時會覺得身上暖暖的,渾身充滿了力量。中醫普遍認為,狗肉有溫補脾胃、補腎助陽、壯力氣、補血脈的功效;食用狗肉可增強人的體魄,提高消化能力,促進血液循環;冬天常吃,還能增強老年人的抗寒能力。

其實,關於冬至日吃狗肉的習俗,還有壹個歷史故事,也是源於漢朝。

劉邦和樊噲都是沛縣人,當年樊噲賣狗肉養家糊口,劉邦就經常到樊噲家喝酒、吃狗肉。時間長了,樊噲老婆有意見,嘀咕道:“劉邦這家夥經常來吃狗肉喝酒,也不給錢,妳這樣下去不是賠本了嗎?”開始樊噲並不在乎,可經不起老婆嘮叨,只好想了個辦法,躲到河東去賣了。

劉邦壹看,心說樊噲這人還是耳根軟,於是跑到河東對樊噲說:“老弟,我不來吃,妳的狗肉還賣得出去嗎?”樊噲點點頭,從早到現在,確實壹塊狗肉也沒賣出去。劉邦笑著讓樊噲切肉來吃,頓時香味撲鼻,饞得周圍的人垂涎欲滴,集市上的人蜂擁而上,搶購壹空。

樊噲驚呆了,劉邦真神人也!從此在民間遂逐步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結合養生知識,不僅吃狗肉,也吃羊肉等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身體。

冬至的各種傳說故事中,歸結起來實際上是古人受自然影響、祖先崇拜的觀念影響,但同時也反映了古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古往今來幾千年的良好文化基因,理應由我們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