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察微篇》記載了壹則“子貢贖人”與“子路救人”的故事:
春秋時期,許多魯國人因戰亂流落外國,淪為奴隸。魯國的法令規定,如果有人能夠將被奴役的魯國人贖回,那麽這個人可以從官方的庫府拿回贖金。
孔子的弟子子貢,是當時天下巨富,他在諸侯國遇到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就將這些人贖回,卻不肯接受魯國支付的贖金。
孔子知道這事後,批評了子貢。
孔子說:“子貢啊,妳以為妳不拿回贖金是高尚之舉嗎?錯!妳是有錢人,但更多的人沒有多少錢,妳開創了贖回奴隸卻不拿回贖金的規則,那些沒多少錢的人就無法效法。如果只贖奴隸卻不拿回贖金的風氣流行開來,就沒多少人肯贖回那些奴隸了。行善之人必須要得到回報,否則就沒人肯學做善事了。”
沒過多久,孔子的學生子路,救了壹個落水的人,那個人感謝子路,就把自己的牛送給了子路,子路收下了。
孔子聽到這件事,大加欣賞,說:“子路啊,這件事做得好,做了善事而獲得回報,以後必定會有很多人勇於拯救那些落水的人。”
孔子鼓勵學生做的,乃是真正的大善事,孔子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要把事情做對更重要的是要把事情做好。行好事而獨善其身,這只是小善,可以說是做對了事情;而鼓動風潮,造成時勢,則很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的冷漠,這才是真正達到了把事情做好的境界。
有人也許會批評孔子,認為這種做法可能導致偽善:做好事只是為了報酬,算什麽做好事?我們很多人都還是小人物,無法做到聖人那樣不帶壹點私心雜念地去做事。那麽,帶著壹種功利心態去幫助,而被幫助的人又願意付出報酬,這樣的善事何樂而不為,這樣的善事又何嘗不是大善呢?
無論如何,為善總比為惡好。當社會上壹股做好事的風氣被鼓動起來,人心才能走上正軌,走向真正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