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5個燈謎,5句諺語,5個世界之最,5句名人名言,中國5個傳統節日介紹.

5個燈謎,5句諺語,5個世界之最,5句名人名言,中國5個傳統節日介紹.

5個燈謎:

成語謎——

龍(打壹成語)。 充耳不聞

壹(打壹成語)。 接二連三

乖(打壹成語)。 乘人不備

亞(打壹成語)。 有口難言

主(打壹成語)。 壹往無前

5句諺語:

諺語:

放長線 釣大魚

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

吃壹塹 長壹智

小不忍則亂大謀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5個世界之最:

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

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面積達2,166,086平方公裏)

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全長6,695公裏)

地球上最大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亞洲雅魯藏布江,長達496.3公裏)

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有800多萬平方千米)

5句名人名言:

為人類的幸福而勞動,這是多麼壯麗的事業,這個目的有多麼偉大! —— 聖西門

每壹個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體人所實現的最大幸福之中。 —— 左拉

真正的幸福只有當妳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 —— 穆尼爾?納素夫

有研究的興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夠通過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擺脫妄念並使自己擺脫虛榮新的人更加幸福。 —— 拉美特利

把別人的幸福當做自己的幸福,把鮮花奉獻給他人,把棘刺留給自己! —— 巴爾德斯

中國5個傳統節日介紹

壹月壹日:元旦

(“元旦”壹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壹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壹”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征壹天的開始。元旦,就是壹年的第壹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壹致。如夏代是正月初壹;商代在十二月初壹;周代在十壹月初壹,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壹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壹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壹名稱壹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壹年之中第壹個月滿之夜,這壹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五月壹日:勞動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壹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壹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征,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裏,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壹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裏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借以避難。桓景這壹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裏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壹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壹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農歷十壹月二十二:冬至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壹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壹天比壹天長,陽氣回升,是壹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壹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壹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壹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壹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壹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壹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壹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壹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除夕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壹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農歷正月初壹:春節

(是農歷的壹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壹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壹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壹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壹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壹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年:

(人人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壹種最兇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壹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壹年出山壹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壹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裏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壹看,家家燈光通明;壹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壹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裏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