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陶淵明棄官歸隱的詩句 1.陶淵明辭官歸田悠然的詩
歸園田居五首其 壹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其 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曲中,披草***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 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其 四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壹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其 五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2.三首陶淵明的歸隱詩
飲酒 陶淵明
其壹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其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其三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茍相形,雷同***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壹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其五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3.陶淵明辭官的原因以及隱居後的幾首代表詩句 謝謝 急用
壹 陶淵明的歸隱,不為五鬥米折腰是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天人合壹”觀,所謂“壹天人,合內外”。中國古人把人看作天地萬物之壹,與宇宙是壹體的。不象今天人們把人當作壹個獨立的個體,異化於天地萬物之外。在哲學上有主體和客體之分,有自我,社會,自然幾個不同的概念。陶淵明在官場,在社會中,他感到與天地萬物的疏離,於是他要回歸故裏,融於天地萬物之中。二 陶淵明的歸隱,是道家哲學對儒家哲學的反叛。那就是脫離社會人倫,放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回歸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對陶淵明而言,回到故鄉務農,就是回歸自然,務農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三 陶淵明的歸隱,是個體對群體的逃離。 關於群體,存在主義大師薩特作過很好的分析:我這個主體的眼裏,他人是客體;而再他人的眼裏,我又成了客體。與他人相處,就必須把自己置於客體的地位,這就是矛盾與***在。他更說了壹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獄”。陶淵明無法忍受這種矛盾,他選擇了逃離。農村居民散落為戶,他的自我主體保持了獨立,完整,自由。
陶淵明的有關詩詞: 1. 詠貧士 其七(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2. 飲酒 十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3. 擬挽歌辭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 歸鳥 其四(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5. 飲酒 其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6. 雜詩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7.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8. 命子 其九(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9. 飲酒 其八(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0. 勸農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1. 停雲 其三(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2. 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3. 和郭主簿 其壹(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14. 讀《山海經》 其二(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4.陶淵明體現隱居的詩
陶淵明所著《歸園田居》系列
歸園田居·其壹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ài)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對酒絕塵想。
時復虛裏人,披草***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以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壹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5.推薦三首陶淵明寫的歸隱詩
《飲酒·其五》魏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歸園田居·其三》魏晉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其壹》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賞析 《飲酒·其五》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壹問壹答的形式,揭示出壹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於是目註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
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後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麽壹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汙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歸園田居·其三》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裏,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後躬耕勞動的情景。在本詩中陶淵明勇敢地反對了傳統觀念,沖破了陳舊的精神枷鎖,毅然地告別官場,辭去了彭澤縣令,不做勞心治人的“君子”;決然地返回家園,心甘情願地扛起了鋤頭,辛勤地躬耕壟畝,偏要做個勞力的“小人”。
這等無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贏得了後世多少人的稱贊、欽佩乃至效仿。《歸園田居·其壹》 陶淵明因無法忍受官場的汙濁與世俗的束縛,堅決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
脫離仕途的那種輕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種欣悅之情,還有清靜的田園、淳樸的交往、躬耕的體驗,使得這組詩成為傑出的田園詩章。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樸無華。這首詩呈現出壹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於是詩便顯得自然。
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6.中國古代都有哪些辭官歸隱的詩人
中國古代歸隱田園的詩歌並不在少數,當我們提到山水田園詩的時候,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始終是茫茫詩海中那顆閃耀的珍珠。
它字裏行間透露出來的那種自然﹑清新﹑純樸的鄉野氣息是其它同類詩詞所無法相比的,真實的如同詩人鋤下翻松的泥土。了解任何壹個藝術作品的實質,都必須通過與作者時代的時空轉換回到作者的身邊看到他是怎樣的生活,在怎樣的情況下觸發了靈感,為什麽而創作。
這首詩是在他堅定的走上歸隱之路後壹年所作,心境已經相當的淡泊成熟,又不乏當日辭官而去的感觸余溫。在此之前他壹直過著仕隱不定的生活。
我把這首詩看作詩人終於發現了自我並勇敢的肯定自我的開篇之作。“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十三年。”開篇兩句頗有壹些“人的覺醒”的意味。
詩人受曾祖父和傳統儒家教育的影響,也有過濟世大誌。在多次不得誌時他也歸隱了多次,但這與後世那些尋求終南捷徑的文人們不同,其價值在於他是在尋找壹種適合自己並且與社會價值觀平行的生存方式而非借此尋找再次出世的機會。
為人生中目標太過明確時,結果往往是迷失了自己,自己為自己設計的那個自己常常不是真正的自己。陶淵明在追求政治理想時必然有著成型的計劃,未來的人生壹定有著美好的展望,這些可能是他所希望的,也或許是他身邊的人對他的期望。
在生活中,現實的世界,大眾的意識讓我們以為這(我認為出仕是當時文人的普遍理想,文人都追求***同的壹個目標,忽略自身的特點。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有著種種自我定義對真實自我的限制。)
就是生活,當我們強迫自己去遵循這種生活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在努力的使自己變得更加適應這個環境,這使我們感到不適和壓抑。執迷於不可見的前方,使得道途上的其它都變成了黯淡的灰色,於是不安和掙紮讓我們忽然在某個啟示下覺醒,於是回頭發現自己還在那裏,還是自己,好象已經回到了過去所願的某個安詳的時刻,但實際又是壹個升華了的自我。
在不斷的反復和徘徊中終於找到了自己。陶淵明的歸隱沒有絲毫勉強無奈的意思,因而詩中自然清新,樸實中展現農家之樂。
我可以想象詩人在徹底歸隱之前的思想鬥爭的苦悶,不斷在社會群體意識與真我的選擇中掙紮,想融於社會,卻無法按捺自己正直,自由的本性。我想象他是在某個清晨壹早醒來,壹拍腦門豁然開朗,釋然的接受了“性本愛丘山”的自己,拿著鋤頭悠然歸隱去了。
他慨嘆道“誤落塵網中,壹去十三年。”流露出的對整個前半生在塵網的癡迷、搖擺的反思和懺悔。
但此筆僅是壹嘆,並無深及肺腑的悔恨,我們仿佛看到詩人在山下勞作時擡頭看見夕陽時淡淡壹嘆,望著紅色混合的天邊發壹小會兒呆,然後繼續埋頭耕耘,或許他的臉上還掛著壹絲淡然的自嘲的笑意也未可知。我們姑且認為出世這壹段是詩人的人生道路上的壹段歧路(違背了詩人的本願),而詩人也淡泊的接受了這壹段。
也許他也希望自己沒有經歷過這壹段會有多好,但也許沒有“誤落塵網”的這壹段,他就永遠都達不到這樣超然的境地。這就是人生的規律,如同價值規律中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壹樣,人生的軌跡圍繞著真我的水平線上下波動,偏離的太遠總會回來,我們需要的是在嘗試中早點找到自己,增加交點,減少偏離的距離。
然而,面對現實生活時,我們所看到所了解的卻常常幹擾了選擇,我們面對每壹具體情況的時候,我們知道很多規則規律經驗,可是卻常常不知道用哪壹條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道德經給了答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謂自然?自己如爾。西方也探討這樣的規律,從他們的古代就開始,我們可以在希臘神話或者北歐神話裏看到無論是偉大的宙斯還是神力的奧定,他們創造了人類,而他們自己的命運卻也早已在預言書上寫好了,人類創造了神,用他們的喜怒哀樂來解釋人世間種種奇妙的現象,而把探討真正的主宰者——規律的任務交給了他們用無限想象力創造的神們。
這裏我總要覺得西方人有著可愛的會偷懶的小聰明,而中國卻不安於這些宗教氛圍的解釋,總有人積極地尋找並早早地給出了“自然”這樣精妙的答案。這樣看來是簡單了,找到自己,照著自己做就可以了,但實踐上並非如想象那般容易,國際象棋32個棋子就產生了10的120次方種可能,而人的思想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誰也不知道這無限可能的結果是什麽,每個人的故事可能大同小異,可是每個細節都不可能相同,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先哲前輩們給了我們許多經驗,可是哪些能用到自己的身上還要經過自己的探索和尋找,陶淵明在出世和入世的反復中壹定經歷過徹夜難眠的夜晚,壹定曾郁結而飲酒也不能銷愁,然而終於超脫接受了自己,不管三十年還是十三年都只是壹個必由之路,他這壹聲“誤落塵網中,壹去十三年。”
的慨嘆,因是頗含辛酸,感觸良多卻淡然而出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則是對自己的選擇的壹種肯定,認為自己回到了自己。後面幾句描寫自己的歸隱生活,並無鋪張華麗的渲染生活,也沒有矯揉造作的贊美生活有多美好,樸實平淡的敘述真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