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禮記·大學》
原文: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釋義:修身:提高自身品德修養;齊家:整頓家庭,使家和睦;治國:治理國家;平天下:天下太平。
理解:這是句激勵人生、成就人生的歷史名言。修身、齊家者容易,治國、平天下者難也。即便有此抱負,也未必有此機會。所以,修身先為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嘛,修身的辦法就是物格、知至、意誠、心正,物格、知至、意誠、心正的大體意思就是:實踐、學習、誠懇、人為端正。這些道理倒是蠻正確的。梁其超說過“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因此如果每個人都“修身、齊家”,那麽何愁“國不治,天下不平”?
應用:自我激勵之用;發豪言壯語之用。
擴展資料:
《禮記·大學》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翺等把《大學》《中庸》、看作與《孟子》、《易經》同等重要的“經書”。
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章句集註》,因《論語》記載孔子言行,《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孟子》記載孟子言行,故又稱“四子書”。元延祐年間,以《四書章句集註》試士子,懸為令甲,從此,“四書”成為蕓蕓士子幹祿之必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