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崤之戰的文言知識

崤之戰的文言知識

(1)“之”字,在本文中主要作代詞和助詞。作代詞如“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代前面的“西師”。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前壹個“之”字是結構助詞,當“的”講,隔開主謂的標誌,變句為詞。“師所為”是復句的主語。後壹個“之”字,是代詞,代前面的“師之所為”。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兩個“之字都是代詞,代鄭國。

“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之以為戮” 即“以之為戮” (把我們作為殺戮的對象)“之” 指代孟明等人。

“之” 作為代詞,還有復指賓語提前的作用。“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之” 復指提前的賓語“施”。

“之”作為助詞,有好多種情況,最多是作“的”解釋。“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即“北門的鑰匙。”“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即“妳墳墓上的樹木”。再如“居則具壹日之積,行則備壹夕之衛”“君之惠”“孤之過”,都是“的”意思。

“之”作為助詞,常常用來取消主謂結構的獨立性,使之成為句子中的壹個成分。“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師出”本是主謂結構,但現在句子中,只是“見”的賓語,因此加個“之”字,變為“師之出”,“之”作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鄭之有原圃,秦之有具囿。”也是這種情況。“鄭有原圃,秦有具囿”本來都可以獨立成句的,現在兩句中間加個“猶”字,好像什麽的意思,這就成為壹個句子了。那前後兩個主謂結構中都要加個“之”字,以取消它們各自的獨立性。

(2)“其”字主要用作代詞或副詞。“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解成“他們的”“他們”,作代詞用。“其南陵,夏後臯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兩個“其”字,都代肴山,說肴山的南陵怎麽樣?北陵怎麽樣?“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其”,那裏,指秦國的原圃。

“其”作副詞用的。“且行千裏,其誰不知”“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其”都表反問的語氣。

且行千裏,其誰不知?(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副詞,表祈使、商量語氣,還是)

其為死君乎?(副詞,表反詰語氣,難道)

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代詞,代軍隊)

吾子取其麋鹿(代詞,那裏)

(3)“以”字主要作介詞,表所用的。“以乘韋先”用四張熟牛皮作為先行的禮物。“不以累臣釁鼓”不拿我們去釁鼓。“以公命贈孟明”用襄公之名義送給孟明。

“以”字作介詞表原因的。“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因為貪得而勞累了人民。“吾不以壹眚掩大德”我不因為妳們的壹點小過失而抹殺了妳們的功勞。

“以”字另壹重要用途,作連詞,連接前後兩個分句,表後者是前者的目的、結果。“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為使中國得到休息的機會,是我們讓妳們獵取動物的原因。所以在兩者之間加“以”字,作連詞。“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誌”。也是如此,後者是前者的目的。還有表後者是前者結果的。“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辱二三子”是“孤違蹇叔”的結果,所以中間也用“以”作連詞。

另外作為壹般連詞的,同“而” 字。“若潛師以來” 就是潛師而來。“遂墨以葬文公” 於是穿上黑色孝服而葬文公。

(4)“焉”字作代詞,相當“於之”--向他。“使皇武子辭焉”辭謝他們。“焉”代他們。“公辭焉”代蹇叔。“君何辱討焉”何必委屈您去懲罰他們呢?

“焉”作兼詞,相當“於是”。兼有介詞“於”和代詞“是”的意義、作用。“肴有二陵焉”於是,在那裏。肴山有兩座山峰在那裏。“余收爾骨焉”“在此”之意。於是我在那裏收拾妳的骸骨。

“焉” 作副詞,在句末表語氣。“擊之,必大捷焉” 壹定能夠獲得大勝!語氣詞。

擊之,必大捷焉(語氣助詞,不譯)

余收爾骨焉(兼詞,於此,在那裏)

君何辱討焉(代詞,他們)

(5)“且”

1)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裏,其誰不知?(連詞,況且)

2)且使遽告於鄭(連詞,並且)

3)死且不朽(副詞,將要)

(6)“則”

1)輕則寡謀(就,連詞)

2)秦則無禮,何施之為?(是,副詞,加強判斷)

3)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原來已經,副詞)

(7)“勞”

1)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使動用法)

2)師勞力竭(勞累) 1.名詞作動詞:

(1)若潛師以來:發兵

(2)秦師遂東:向東出發

(3)左右免胄而下:下車步行

(4)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做生意

(5)則束載、厲兵、秣馬矣:餵草料

(6)子墨衰绖:染黑

(7)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8)晉於是始墨:穿黑色衣服

(9)先軫朝,問秦囚:上朝

(10)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11)武夫力而拘諸原:竭盡全力

(12)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捆綁

2.名詞作狀語: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

3.形容詞作名詞:

(1)勞師以襲遠:遠方的國家

(2)入險而脫:險要的地方

4.動詞用作名詞:

(1)則束載、厲兵、秣馬矣:裝載之物

5。為動用法:

(1)秦不哀吾喪:為……舉哀

6 、使動用法:

(1)勞師以襲遠:使……勞累

(2)而以貪勤民:使……勞

(3)彼實構吾二君:使……結怨

(4)以逞寡君之誌:使……滿意

(5)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6)以閑敝邑:使……得到休息 1.肴,通“崤”,山名。

2.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通“避”,躲避

3.以間敝邑:通“閑”,休息

4.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通“饜”,滿足 甘心

5.墮軍實而長寇讎:通“隳”損害 毀壞

6.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通“縲”,捆綁犯人的繩子

7.鄉師而哭:通“向”朝

8.則束載、厲兵、秣馬矣:通“礪”,磨礪

9.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通“粢”,糧食 1.賓語前置

(1)爾何知!

(2)何施之為?

(3) 縱敵患生

2.定語後置:

(1)牛十二犒師

(2)柩有聲如牛

3.介詞結構後置:

(1)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2)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

(3)吾子淹久於敝邑

(4)敗秦師於肴

(5)使歸就戮於秦

(6)將殯於曲沃

4.謂語後置句

(1)不腆敝邑

5.判斷句

(1)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2)吾聞之,壹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3)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6.省略句

(1)使出師於東門之外

(2)蔔偃使大夫拜

(3)秦伯素服郊外

(4)使歸就戮於秦

(5)先軫朝,問秦囚

(6)鄭穆公使祝客館

(7)出絳

(8)召孟明、西乞、白乙

(9)必死是間

(10)則在舟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