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常常對人說:“仰觀青雲白日所顯現的天象,離我歸隱山林修仙養道的時日不遠了。”
陶弘景起初官拜宜都王侍讀,後來改遷奉朝請,這是壹個閑職,定期參加壹些朝會了事。齊武帝永明年間,陶弘景辭去官職歸隱茅山。
茅山有個金陵洞,洞長環回壹百五十余裏,又叫華陽洞天,內有三茅司命的府廟,因此當時人叫它茅山。由這個洞名,陶弘景自號為華陽居士。
此後,凡有記載他的書文,都用華陽居士這個稱謂。陶弘景隱居茅山,就象士大夫以能參加古代聖賢的禮教玄晏為榮、葛洪懷抱木皮守持本真壹樣。
陶弘景不但有林樂之好,而且尤為喜愛著書立說。晉紳庶士中仰敬他的人很多,有的不遠千裏來拜謁他求道。
陶先生曾說:“我讀修煉以外的雜書不到萬卷,同時也讀有關修仙成道的書,權當小小的研究吧。”齊高祖問詢陶弘景:“卿歸隱泉林,山中有什麽東西那麽吸引著妳啊?”陶弘景賦詩作答。
詩中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齊高祖讀詩後,非常贊賞陶弘景。
2. 《南史.七十六隱逸下》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也山川之美① 山川之美,古來***談。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②俱⑨備。曉霧將歇③,猿鳥亂鳴;夕日欲頹④,沈鱗競躍⑤。
實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樂⑦以來,未復有能與⑧其奇者。
課下註釋: ①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粱文》卷四十六,中華書局1983年版。原文題為《答謝中書書》。
本文為節選,題目為編者所加。謝中書,指謝征,作者的友人。
中書,官職名。後壹個“書”指書信,這段文字是原信的壹部分。
陶弘景(456~536),南朝齊梁時道思想家、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有《華陽套隱居集》。 ②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
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③四時:四季。⑨俱:都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⑥沈鱗競躍:潛遊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沈鱗,潛遊在水中的魚。
⑦欲界之仙都:人間的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 *** 、無 *** 。
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神仙生活於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樂:指南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齊梁間文學家。
⑨與(yù):。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① 山川之美,古來***談。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②俱⑨備。曉霧將歇③,猿鳥亂鳴;夕日欲頹④,沈鱗競躍⑤。
實是欲界之仙都⑥。自康樂⑦以來,未復有能與⑧其奇者。
課下註釋: ①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粱文》卷四十六,中華書局1983年版。原文題為《答謝中書書》。
本文為節選,題目為編者所加。謝中書,指謝征,作者的友人。
中書,官職名。後壹個“書”指書信,這段文字是原信的壹部分。
陶弘景(456~536),南朝齊梁時道思想家、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有《華陽套隱居集》。 ②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
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交相輝映。
③四時:四季。⑨俱:都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⑥沈鱗競躍:潛遊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沈鱗,潛遊在水中的魚。
⑦欲界之仙都:人間的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為欲界, *** 、無 *** 。
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境界,即指人間。仙都,神仙生活於其中的美好世界。
⑧康樂:指南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齊梁間文學家。
⑨與(yù):參與。 譯文: 1. 山川的秀美是古代文人雅士談論的話題.高聳的山峰聳入雲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底.兩岸的石壁青,黃,黑,白,赤,五色交相輝映.青色的樹林,翠綠的竹林,四季都有.早晨的霧氣即將消散,遠處傳來的猿猴和鳥叫聲此起彼伏;太陽快要落山了,潛遊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這實在是人間仙境,自從謝靈運以來,還沒有人能置身這奇妙的山水之中. 2.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同談賞的。
這裏的高峰插入雲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壹年四季常青蔥翠。
每當早晨,早晨的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3.山河的美麗,自古以來(人們)***同談論。高高山峰插入雲霄,清澈水流看得見水底。
(陽光下的)兩岸巖石峭壁(上),各種顏色交錯輝映。碧綠的森林青翠的竹林,(壹年)四季都有。
早晨大霧將要消散(時),猿猴和鳥雀混雜的鳴叫(響成壹片)。傍晚的太陽將要落下(時),潛遊水中的魚競相(在水面)跳躍。
(這裏)實在是人世間的仙境。自從謝靈運以來,不再有能夠沈浸(在)這奇妙的(山水境界裏)的人了。
打括號為文中未寫到,但實翻譯時應理解徹底的 編輯本段文章總評: 文章開始,作者從人們對山水的態度觀點入手:古往今來,沒有人不贊美青山綠水的,特別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麗、清秀絕塵,是如此的典雅、飄逸。接著描寫了山水、石壁、叢林、翠竹和早晨、黃昏的景象,融情於景,表達作者對山水的贊美之情。
最後,作者發出慨嘆:從謝靈運後,又有誰能欣賞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還有多少呢?壹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鱗,有比喻、誇張、擬人,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說不完的無限情趣、道不完的生機盎然。
這在魏晉六朝“詩尚玄理,文工駢體”的文風中,可謂壹枝獨秀。讀來凡心皆無,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編輯本段情感: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成壹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
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水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
3. 文言文《南史陶弘景傳》翻譯陶弘景(公元456-536),表字通明,晚年號華陽隱居,是丹陽郡秣陵縣(今江蘇江寧縣)人。
當初他母親夢見壹條青龍從自己懷中飛出,又看見兩個天人手裏拿著香爐來到她家裏,隨後就懷孕了,生下了陶弘景。但她看到的青龍卻是沒有尾巴的,自己獨自飛上天去了。
據說這預兆了後來陶弘景終身不娶、沒有子嗣。 從童年時候起,陶弘景就有與眾不同的品行和誌向。
他在六歲時就能理解自己讀的書,並能撰寫文章。七歲時讀了《孝經》、《毛詩》(即《詩經》)、《論語》等幾萬字的書籍。
後來,在他十歲的時候,有壹位,同鄉得到壹本晉代人葛洪寫的《神仙傳》。他看到裏面關於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後,便感嘆地說:“讀了這本書,便使人產生壯誌淩雲的胸懷,有修仙學道的誌氣。”
於是他不分晝夜地研究、探尋這本書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學道、長生久視的誌向。他曾經對人說:“仰望青天白雲和太陽,就不覺得象原來那樣遙遠不可及了。”
長大成人後,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儀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開闊,耳朵長而形體精致。他讀了壹萬多卷書,善於彈琴和下棋,精於草書和隸書的書法。
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479)三月,齊高帝作相國。他當時才二十多歲,便被薦舉為“諸王侍讀”,後來又授予他“奉朝請”的官職(可定期參加朝會)。
他雖然身居權貴之門,卻始終藏形匿跡,不與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閱讀。朝廷中有關禮儀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決定。
陶弘景本來是個不求榮華富貴的人,壹直想辭官歸隱。他曾經在給親友的信中說:“疇昔之意,不願處人間,年登四十,誌畢山藪。
今三十六矣,時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官歸隱。皇帝下詔準許了他的請求,並賜送他成束的絹帛作為禮物。
到他離開的時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虜亭來為他餞行,張設了許多帷帳,為他舉行盛大的告別宴會。去那裏的車馬太多,互相擁擠,堵塞了道路。
人們說這是自宋、齊兩朝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覺得他非常榮耀。
他便隱居在句容縣的句曲山上(今江蘇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壇等縣境)。他常說:“這座山下是第八洞宮,名叫金壇華陽之天,周圍有壹百五十裏邊界。
漢代的時候有鹹陽三茅君(茅盈和他的兩個弟弟),他們得道後來掌管此山,所以又叫茅山。”於是他在山的中部建立了壹處住宅,自號“華陽隱居”。
開始的時候他跟東陽郡的孫遊嶽學習符錄和圖讖等經文和道術。後來他遊遍了各個名山,尋求仙藥。
每當經過山澗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裏或坐或臥,吟詠詩文,久久徘徊,激動的心情難以平靜。他特別喜愛松間風濤之聲。
壹聽到松濤響,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樂。有時他壹個人獨自去山泉、巖石的地方遊覽,遠遠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神仙。
當時,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同時也是中國音韻學鼻祖的沈約,正在東陽郡作郡守。由於尊崇他的誌向和節操,沈約多次寫信邀請他出來作官,但他始終沒有接受。
梁武帝(壹說齊高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說山中什麽也沒有,還不如出來作官,也就什麽都有了。陶弘景寫了“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有什麽呢?山嶺上有許多白雲。
可惜白雲只能供我自己賞心悅目,卻不好用手捧來寄送給妳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願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為伍的高雅誌向。此詩順口道來,語言平淡卻內蘊深厚。
從此,後世的詩詞文章中便把白雲和隱者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白雲行蹤飄忽,來去無跡,自由自在,無所掛礙,正象飄逸不群的隱士壹樣。
另壹次梁武帝要他出來作官時,他幹脆畫了兩頭牛,壹頭無拘無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間,另壹頭戴著金籠頭,被人用繩子牽著,還用棒子 驅趕著。梁武帝看了也笑起來,知道他絕不會出來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迫他出仕的念頭。
永元初年(公元499-500),陶弘景修築了壹棟三層樓的房子。他自己住在上層,他的弟子們住在中層,來訪的賓客住在下層。
從此他便斷絕了和世人的交往,只準許壹個家僮在他身邊侍候他。齋天監四年(公元505),他又搬到積金東澗居住。
梁武帝蕭衍原來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後,對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斷地有書信往來,多至壹個月中就有幾封信,還經常派特使或仕宦前去探望他,經常給他送禮物去。國家每當遇到吉兇、征討等大事,都要派人去他那裏咨詢,因此當時的人們把他叫做“山中宰相”。
陶弘景之為人,謙虛謹慎,通達事理而不拘泥,無論在官在隱都自然地符合禮儀。他的心明白如鏡,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於心。
他說起話來沒有繁冗錯亂,萬壹有也能立即覺察到。他生性喜好著書立說,崇尚奇異超常的事物,愛惜自然的風光,年齡越大,其愛越深。
他特別精於陰陽五行,風角(以五音占四方之風而定吉兇)星算(占星術),山川地理,四方產物,中醫的中藥學。他撰寫了《帝代年歷》,曾經制造過渾天象,說是“為了修道所須,不只是史官可以用”。
陶弘景傳 ①陶弘景字通明,丹陽林陵人也。幼有異操,年四五歲恒以獲為筆,畫灰中學書。
及長,讀書萬余卷,壹事不知,以為深恥。未弱。
4. 文言文翟汝文翻譯急求翟汝文,字公巽,宋代潤州丹陽人,熙寧九年出生在壹個官宦之家。翟汝文的父親翟思自開封徙居丹陽,累官禦史起居郎,歷知越州應天府。翟汝文自幼聰慧好學,隨父習誦漢、宋儒學。少年時代,翟汝文就能揮翰寫壹手錦繡文章和龍鳳好字,以“風度翹楚,好古博雅”而遠近聞名。元符元年,他告別父母,離開故鄉,千裏迢迢趕赴京城應試,壹舉考中進士,那年才22歲。翟汝文性至孝,以“親老”為由,在丹陽侍奉雙親整整十個春秋。
北宋末年,國家處於危難之際,朝廷急需濟世之才。大觀年間,朝臣舉薦翟汝文入朝為官,擢議禮局編修官。宋徽宗趙佶久聞翟汝文才華卓犖,“召對”後,覺得果然才華超群,嘉勉壹番後,便授予秘書郎之職。後監宿州稅,召除著作郎,遷起居郎。他為皇太子講學,除中書舍人。後來,因為有人說他“從蘇軾、黃庭堅遊,不可當贊書之任”,而被外放至襄州、濟州、廟州、陳州等地。他在各地做官都視百姓為父母,為官清正,經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對受災地區,則常常奏請朝廷減賦,因此,深受地方百姓的敬重和愛戴,召拜中書舍人。朝廷命同修《哲學國史》,遷給事中。
翟汝文嫉惡如仇。徽宗時,內侍梁師成陰賊險鷙,專橫跋扈,強占百姓墓田增辟為自己的園圃,都城裏的人都稱其為“隱相”。翟汝文對其深惡痛絕,多次彈劾,但是梁師成唆使宰相,將翟汝文貶黜至宣州。然而,這件事並未改變翟汝文剛正不阿的性格,反而更加激發起他對專權誤國者的極端蔑視和憤恨。密州負海產鹽,他見蔡京“屢變鹽法”,並要“歲貢牛黃”,覺得蔡京的變法不合“祖法”,“牛失黃輒死”,因此奏罷,被朝廷。宋欽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改顯謨閣學士,知越州兼浙東安撫使。
宋高宗建炎三年春天,金兵大舉南下,直撲揚州。高宗趙構從揚州倉惶渡江,繼續南逃,中原和江北地區完全失守。翟汝文與其同僚在南行的路上,他親眼看見大批從北方逃亡而來的百姓流離失所,生活淒慘,無不痛心疾首。壹年多來,朝廷被投降議和的烏雲所籠罩,反對議和、上疏論政的宰相李綱被解職;力主北伐,請求還都汴京的好友、同鄉太學生陳東慘遭殺害;提拔嶽飛為將、屢敗金兵的宗澤憂憤而逝……這壹樁樁、壹件件令人觸目驚心的悲劇並沒有使翟汝文的豪氣喪盡,他把滿腔的悲憤化為不滅的復興之誌,期待著能有壹天,身著戎裝,橫戈躍馬,揮師北上,“欲挽天河,壹洗中原膏血”!
紹興元年八月,翟汝文被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除參知政事、同提舉修政局。第二年四月的壹天,從北方傳來了偽齊劉豫遷都汴京的消息,朝野上下為之震驚,翟汝文對朝廷屈膝議和表示強烈不滿。
翟汝文在密州時,秦檜為郡文學,翟汝文曾向朝廷薦舉其才。但是秦檜到朝廷之後,培植黨羽,結黨營私,翟汝文很看不慣。紹興二年六月,秦檜與翟汝文同堂議事,在談到用人問題時,兩人發生了爭執,秦檜競拍案怒斥翟汝文為“狂生”。翟汝文性情剛直,不為秦檜所屈,當即回應說:“濁氣!”因此得罪秦檜。秦檜上奏高宗趙構進讒言,說翟汝文“擅以私意治吏事,傷國體,不可施行”。翟汝文毫不示弱,力陳其故,並直言秦檜“私植黨羽,讒害善良”,“乞治堂吏受賂者”。秦檜為此大怒,彈劾翟汝文“專擅”。右司諫方孟卿奏翟汝文“與長官立異,豈能***濟國事”?不久,翟汝文被迫去職。可見,翟汝文是壹位嫉惡如仇、風骨凜然的良臣!
翟汝文“風度翹楚,好古博雅”,精於書畫。因為他與蘇軾、黃庭堅是好友,其書法在壹定程度上受蘇、黃的影響,形成了自己沈著、蒼勁、豪放的藝術風格。
翟汝文存世書法作品有行楷《書劄》、《宣撫帖》等,其中《宣撫帖》收錄於乾隆十二年時摹勒刻石的《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中的第三十六冊內,***計14行,106字。此帖中,翟汝文學蘇軾筆意,酷似蘇字,通篇“嫵媚中藏剛勁,古拙裏顯靈秀”,充分表現出蘇字“綿裏裹鐵,藏巧於拙”的藝術特色。
翟汝文壹生著作頗豐,後人稱他的文章“有熙寧、元占遺風”。他還諳熟先秦史、漢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禮器、禮儀。政和三年,他曾“奏乞編集新體,改正《三禮圖》以示後世”,但卻沒有實現。他刊行於世的著作除《東漢通史》50卷外,還有《圃學》5卷、《廣聞》3卷、《人物誌》5卷、《忠惠集》30卷。
紹興十壹年(1141),翟汝文帶著滿腔的幽憤和壯誌未酬的心願,悄然離開了人間,門人私謚為“忠惠”,將其遺體葬於丹陽九靈山。
5. 1、倒屣相迎的文言文中年既幼弱的“既”是什麽意思1、這個既用它的壹般意義貌似無法解釋得通,估計理解為通假字“紀”2、第壹個是個偏正短語,以待餓者是狀語,表示目的,而因此表示修飾關系第二個而表示順接,從和謝的都是黔敖,全句翻譯為黔敖跟隨在窮人後面向他道歉.第三個表示順接(承),先是不吃,然後就餓死了.3、直是故意的意思 不是倒裝,翻譯為“五天之後天亮時”4、自就是自己分是分別之意 全句翻譯為“(約了)五六個人分別躲在路旁的樹上”稍前 翻譯為稍微(略微)全句翻譯為稍微向前跑了壹段路,驚慌略微安定了壹點.5、這個而我覺得表示因果關系,翻譯為“因此”“因而”,非要在妳說的兩種裏選那就選順承.6、南應該是名詞作狀語,表示向南,南望就是向南方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