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七年十月末,雍正皇帝 胤禛 出生於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宮,他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關於 胤禛 的形象,《清世宗實錄》說他“天表奇偉,隆準頎身,雙耳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舉止端凝”,意思是:他帥哥壹枚,高富帥,怎麽誇贊都不過分。這番話應該並不完全是吹捧 胤禛,因為朝鮮人的第三方史料當中,也說他“氣象英發,語言洪亮”。
胤禛 的母親,就是德妃烏雅氏。在皇家,子以母榮,烏雅氏出身低,也就沒有給 胤禛 帶來什麽先天的政治優勢,與剛滿壹周歲就被封為太子的皇次子胤礽( réng )大不相同。論年齡,胤禛 屬於康熙眾多皇子中的第壹序列,只比皇三子胤祉( zhǐ )小壹歲。可是後來,皇長子、皇三子都被封為郡王了,胤禛 只被封為貝勒,與皇八子胤禩( sì )的爵位壹樣。所以早年的 胤禛 認為自己繼位無望,逐漸養成壹種清心寡欲的性格,壹度向往陶淵明式的生活。他早年喜歡寫詩,許多作品流傳到今天,其中有壹篇《壹日閑》 :
閉門壹日隔塵囂,深許淵明懶折腰。
觀弈偶將旁著悟,橫琴只按古音調。
新情都向杯中盡,舊慮皆從枕上銷。
信得浮生皆是幻,此身何處不逍遙。
如果不說這詩的作者是誰,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是淡泊名利的和尚、道士寫的吧?這是厭倦了政治鬥爭,想要辭官返鄉的士大夫寫的吧?沒幾個人會想到這是早年的雍正皇帝 胤禛 寫的。翻閱《清世宗禦制文集》,妳能發現 胤禛 寫過不少類似的詩。
後來,胤禛 被封為雍親王,這時的他對佛教越來越感興趣,尤其喜歡追求心靈自由的禪宗。他的雍親王府靠近柏林寺,柏林寺便成了他頻繁出入的地方。也正是在柏林寺裏,胤禛 認識了著名高僧 迦陵性音禪師,經常讓 迦陵性音禪師 到雍親王府做客,兩人私交很好。有好幾次,胤禛 還把王府變成了舉行法會的地方。看到 胤禛 如此熱捧這位禪師,不少高僧都佩服他。
向往陶淵明,喜歡禪宗佛教,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個佛系青年。
再後來,咱們這位佛系青年成了皇帝,這時的他雖然沒有了早年那種“出世”的訴求,但他把自己詩中“清心寡欲”的精神發揚光大了,他把這種“清心寡欲”錘煉成了“節制”之德,所以作為皇帝的他幾乎沒什麽個人享樂意識。《嘯亭雜錄》記載 胤禛 繼位後“ 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 ”,也就是說,他壹心撲在治理國家上,對於吃喝玩樂沒什麽興趣。用 二月河 的話說,他是個“冷人兒”。
對於想要有所成就的人來說,這種“節制”的品德特別重要。咱們看看 清朝的另外兩位皇帝,康熙皇帝晚年怠政,造成官場腐敗,乾隆皇帝在執政後期則幹脆昏庸了起來,直接導致清朝由盛轉衰。他們之所以這樣,原因之壹就是他們有享樂的欲望,享樂的欲望壹旦膨脹,就會造成他們不能善始善終。唐太宗也是這種人,國家壹繁榮,他個人就開始聲色犬馬。只有咱們這位“冷人兒”雍正皇帝從登基到去世,善始善終,沒有壹天懈怠,從不驕奢淫逸。結果就是康熙、乾隆的事業都有不足:康熙後期民生尚可,國庫卻日益空虛;乾隆後期無論是“國”還是“民”,都走向了窮困,至今還被網友輪番吐槽。而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國富”和“民富”兩者兼備,打破了“國富、民富不可兼得”的神話。《嘯亭雜錄》記載當時“國帑豐盈,人民富庶”。
有壹種哲學觀點,認為“智慧”“正義”“勇敢”“節制”並不是四種不同的美德,而是從四個角度描述美德的全部。換言之,壹個真正做到“節制”的人,也能夠相應地擁有其他美德。胤禛 早年就有節制之德,進而萌生了“愛民”“恤民”的思想。他最突出的功績,是對吏治的整頓。至於為什麽要整頓吏治,他說:“吏治不清,民何由安!”這話的意思是,貪官汙吏太多,老百姓就得受壓迫。
其實,早在做阿哥的時候,胤禛就已經流露出了對民生的關切。康熙中期,永定河多次泛濫,給沿岸百姓造成不小的損失。康熙三十三年、康熙三十九年,還是少年的 胤禛 兩次跟隨康熙皇帝視察永定河。在第二次視察時,胤禛 創作了《閱永定河應制》這首詩,詩中稱贊康熙皇帝做了有益於百姓的事,這也從壹個側面體現了 胤禛 自己的“民生”意識。在宛平縣,胤禛 發現工程中使用的樁木偷工減料,不合標準,於是立即報告給了康熙皇帝,要求返工,成效立竿見影。
壹個真正做到“節制”的人,也能夠相應地擁有其他美德,反之,壹個不節制的人,在其他方面也不會有多高尚。於是,壹個可以與 胤禛 形成對比的人物 —— 皇太子胤礽,就擺在我們面前了。胤礽 的母親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後,赫舍裏氏。子以母貴,所以 胤礽 剛滿壹周歲,就被立為太子。這位從小在萬萬人之上,被康熙皇帝溺愛的太子,可沒有養成 胤禛 的清心寡欲,反而成了壹個欲壑難填的人。康熙皇帝曾說:“朕即位以來,諸事節儉......胤礽所用,壹切遠過於朕”。他這是在指責皇太子:妳簡直比我這個做皇帝的還奢侈,太不像話了。而且這位皇太子急於繼位攬權,他曾說:“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可見他想要掌權,已經想得有點失心瘋了。與 胤禛 完全是兩類人。
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的時候,胤礽隨行,當胤礽來到江寧的時候,江寧知府陳鵬年不想勞民傷財,所以對胤礽的招待比較簡單,胤礽生活奢侈慣了,認為陳鵬年慢待了他,於是立刻火冒三丈,居然找準機會在康熙皇帝面前挑唆,要求處死陳鵬年,幸虧康熙皇帝身邊的兩位寵臣及時出來阻止,陳鵬年才幸免於難。康熙皇帝後來也看清楚了,絕不能讓 胤礽 這小子繼位,否則老百姓就慘了。第二年,就上演了“廢太子”的壹幕。
通過 胤禛 和 胤礽 的早年形象,我們可以明白,任何人想要修身,想要有所成就,都首先要“清心寡欲”。“清心寡欲”並不是要人變得與世無爭,更不是要人變成壹個喪失所有欲望的麻木不仁者,而是要人拋棄自己那些過度膨脹的私欲,拒絕奢靡享樂,在此基礎上,培養出“節制”之德。朱熹那句被現代人百般曲解的名言:“存天理,滅人欲”,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當然,胤礽之所以被廢,因為他所做的惡事除了咱們剛才提到的那兩件之外,還有很多,以至於康熙皇帝對他的憤怒戰勝了對他的偏憐。在太子第壹次被廢的事件當中,胤禛 的政治活動開始多了起來。對此,我們後面將會細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