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作文,以《傷仲永》的故事中提出壹個新觀點,並加以敘述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壹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仲永的事跡,便是這句名言最好的真實寫照。
初讀《傷仲永》這篇文言文,真有點“傷不起”。壹個五歲的孩童“未嘗識書具”。竟能“書詩四首,並自為其名”,此子若稍加指導,定當出列拔萃。仲永的才能受到邑人的好評,他們“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足見仲永的天資聰慧矣。然而他的父親“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從而釀成了仲永“泯然眾人矣”的悲劇。
仲永之所以泯然眾人,主要原因在於他父親,他目光淺短,愚昧無知,貪財誤才,“不使學”的錯誤做法,耽誤了仲永大好的學習時光,最終淪為常人。仲永出生在這樣壹個世隸耕的農民家庭裏,壹開始便註定了結局。難道就只是其父之過也?非也非也,若不是邑人有著和眾心理,仲永的父親也不會環謁於他們,不讓仲永學習。如此說來,邑人也為“幫兇”之壹。而我認為,真正的原因出在仲永本身。倘若他幼時的資質潛退是父親的錯,但他。e252。長大了卻還不懂的學習的重要性,懶惰而不思進取,不正是他自己的責任嗎?即便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沒有條件學習,也要去創造條件。就像壹個海綿只會擠出水分,卻絲毫沒有吸進“墨汁”,也總會江郎才盡的壹天的。
我們正值學習的大好時光,有著優越的學習條件,有什麽道理不好好學習呢?莫非要步了仲永的後塵,重蹈覆轍?要知道顏真卿曾說過:“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我們無法決定出身,卻可以創造未來。我們無法回到昨天,卻可以把握今天。壹個人的天資固然可貴,但後天的教育更為重要。付出的汗水和收獲的碩果是成正比的。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② 圍繞傷仲永為話題寫壹篇作文 600字左右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壹文給我的啟示是:壹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眾人矣”。
壹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為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著四處走訪,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為壹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不叫人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眾人,責任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為普通的人,那麽,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壹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終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愛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學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畢業後到壹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他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和工作,終於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不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紮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壹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③ 《傷仲永誰之過》這個作文怎麽寫
除了傳統的解讀,總覺得《傷仲永》和《孫權勸學》還另有深意。
因為兩個故事都和學習、教育有關,所以我把這兩篇文章進行了整合教學。在討論過程中,有壹個並不新穎的問題引起了教學雙方的探討興趣。
這個問題是:題目“傷仲永”可不可以改成“方仲永”,“孫權勸學”可不可以改成“呂蒙發憤”。
對於前者,大家都說不可以改,“傷仲永”重心在“傷”,這個詞語奠定了故事的情感基調。我追問是誰在“傷”,同
學們說王安石。我問原因,同學們說作者是王安石啊。我繼續追問故事還涉及到哪些人物,大家說有方仲永的父親、秀才、邑人、王安石的舅舅等。我問為什麽這些人不去“傷”,大家沈默。後來壹個同學說,其實他們還是“傷”了的,舅舅家的人說方仲永“泯然眾人矣”,這話挺沈重的,就是證明。但另壹個同學不同意,他說這個句子結尾沒有用感嘆號,天知道說這話的人是感慨還是幸災樂禍。大家沈默。
至於後者,同學們也壹致認為不能改。因為改了之後,故事表達的重心就轉移了,就不能凸現孫權的重要作用了。我追問:那大家的意思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孫權而不是呂蒙了?如果這樣,故事的後半部分為何又完全拋開孫權而重點寫呂蒙呢?大家沈默。
於是我引導學生轉移視線去探究方仲永和呂蒙周圍的人——方仲永和呂蒙的背後其實還隱藏著兩類主人公。與其說這兩個故事是在寫方仲永和呂蒙,不如說寫的是造成仲永悲劇和成就了呂蒙進步的人。進壹步說,從這兩個故事並不引人註目的細節裏,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沈重的現實。
比如說,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社會對文化的畸形尊崇。農民的兒子方仲永因為年少就能“指物作詩”,於是迅速提升了家庭的社會地位。“邑人”不僅“賓客其父”,甚至“以錢幣乞之”。《孫權勸學》當中也是壹樣,聽勸始學的呂蒙不僅被同事魯肅熱烈贊揚,而且離別之時他還去“拜蒙母”,“結友而別”。可以這樣說,呂蒙因讀書而大大提升了他在朋友心中的地位。這和“邑人”對神童方仲永的態度本質上是壹樣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認為:“邑人”也好,魯肅也罷,他們的行為其實都是“勸學”。但這勸學的本質是什麽呢?從文本的描述來看,當時的社會是重知識尊讀書的。但是,這種尊崇從表現形式上來說是功利的落後的市儈的,當讀書有意無意地成了提升個人社會地位,獲取經濟利益的手段和臺階時,讀書就並沒有真正體現它對於人的深層價值。但孫權不壹樣,他勸導呂蒙是非常高明的,他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不經意的兩句話,卻展現出了孫權超脫功利的對於讀書的高境界的認識和體驗。我猜想,固執的呂蒙被打動之深,應該遠遠勝於後來魯肅對他的贊美之效吧。《孫權勸學》之迷人以及題目中以孫權作為主人公,我想,就來源於這段話中蘊藏的深刻理念:對讀書的終極目的的思考。可惜,在中國社會,在大多數人眼裏,讀書直到現在也依舊不過是獲取功名利祿的便捷手段,所以,中國社會的教育境界是比較低的。
呂蒙之“成”,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孫權這壹番明曉讀書大義之勸。但方仲永就沒有這麽幸運了,包圍著他的充滿著銅臭味兒的“勸”實際上從壹開始就預示了天才的悲慘命運。因為,他的父親以及“邑人”的行為折射出了壹個落後的社會必然的短視的選擇。
這需要我們進壹步探討。《傷仲永》開篇就強調仲永家“世隸耕”,這僅僅是為表現仲永天才的智商作反襯嗎?我想,這更暗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農村的教育極為落後,落後到了不是壹代人不受教育,而是世世代代都無法受到教育。經濟的落後制約了農民的意識,安於現狀,以不合理的現狀為合理,無心也無力反思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幾千年來大部分農民的生存現狀。而農民之上的其他社會階層也對此見慣不驚,以之為正常。這是社會的悲哀,也是個人的悲哀。只有認識到了這壹點,我們才可能理解為什麽方仲永的父親會“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當代許多貧困山區中,就算農民們教育子女的意識有了,但是受經濟條件限制,失學兒童的問題不是依舊還是嚴峻的社會問題嗎?
學生們問:為什麽當時就沒有人對方仲永伸出援助之手呢?他的父親愚蠢就算了,那些有文化的秀才們,“邑人”當中的有文化有財力者,甚至包括王安石,為什麽都眼睜睜地看著神童的父親糟蹋自己的神童兒子呢?我實在很難回答學生的這個問題。個人覺悟往往受制於社會的整體覺悟。當整個社會都還處在懵懂的不開化的狀態中時,我們還能強求個人的覺悟到達什麽高度嗎?更何況,對壹個國家而言,個人可能受到的關註程度實在是個人不可以抱希望的壹個未知數,或者這樣說,個人的命運在社會的發展面前實在是太渺小了。在傳媒高度發達,老百姓的生活受到社會空前關註的今天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在落後的農耕社會了。但是,我們提出這個問題是有價值的,這是不是可以讓我們思考壹個健全的文明的發達的社會應該對人的發展負有什麽樣的責任呢?
從這個角度來說,王安石“傷仲永”之“傷”的對象不僅僅是方仲永,也包括愚蠢的仲永之父、麻木的“邑人”,以及那個無能為力的社會,甚至,也包括冷眼旁觀但又回天無力的王安石自己。
我們還可以進壹步思考:仲永的“悲劇”可不可以避免?促成呂蒙“喜劇”的原因還有哪些?兩個故事的諸多不同點中有壹個不同特別需要重視:《傷仲永》的主人公是壹個五歲的天才兒童,兒童本身壹般無法對抗成人社會的引導以及施加的壓力,而《孫權勸學》講的是成人的故事,呂蒙自身的覺醒是他改變的關鍵因素。這些是不是可以啟示我們:壹個成熟的文明的社會應當對人的發展特別是兒童的成長擔負重要的責任,而個體的人的意識的覺醒也是決定壹個人命運的關鍵原因呢?
④ 《傷仲永》的故事 作文
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媽媽給我講了壹個故事:從前村子裏有壹個孩子叫仲永版從來沒有讀過書,等到五歲的權有壹天,他突然大哭大鬧了起來,說要紙和筆,可他們家裏實在是太窮了,連壹支筆和壹張紙也沒有呢!家裏的人都勸他,他不聽,結果只好在鄰居家借了壹張紙和壹支筆他馬上不哭了,還寫了壹手好字呢!結果村外的和村內的人知道的都叫他去寫字了,他爸爸帶著他到處去給人寫字,有的人為了感謝他就給了他壹些銀子,他爸爸認為仲永能幫他掙錢了,就不讓他去讀書。
過了很多年後,有壹個村子裏的人出去回來了永現在如何了?”有壹個人回答:“跟普人沒什麽兩樣了。”我聽完這個故事明白壹個道理:天才不讀書也會笨蛋。
⑤ 當仲永讀到傷仲永600字的作文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裏頭還包含著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為社會損失了壹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設想壹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壹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設想壹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使學,繼續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壹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並論或是王安石的壹位徒弟;設想壹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裏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於荒廢了壹個好人才,設想壹下……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壹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壹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夫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枚舉。
是啊,成功得靠後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
⑥ 作文:我從《傷仲永》那裏學到的
我從《傷仲永》那裏學到的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為壹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壹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為了自己的壹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壹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裏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壹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麽方仲永最終成為了壹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鬥,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後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壹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於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壹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壹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壹代大文豪。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壹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與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於日積月累,聰明在於勤學不輟。壹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壹個人,天資壹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裏壹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幹出壹番大事業。
⑦ 作文:壹個天才神童的故事-傷仲永
《傷仲永》是王安石的壹篇文章,它講述了壹個天才兒童因為不去學習,而淪落成壹個凡人的故事.我認為這篇文章非常引人深思,特別是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
首先是對於學生來說.從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確是個極有天賦的兒童.他五歲時就可以指物立詩,並且這些詩都很有文理,令人稱奇.可是擁有天賦並不表示擁有永遠的優秀與成功.方仲永雖然有非凡天資,但他沒有去學習,去提高,所以最後成為了普通人.如此聰明的人不努力會淪為普通人,那麽沒有很高天賦的人不努力,結果會怎樣呢?這是壹個非常可怕的結果.所以說,我們更應該加倍地努力進取.
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改壹下:設想方仲永是壹個天賦不高的孩子,但他十分要求上進,日夜都在刻苦地學習.那麽這個故事的結局會怎樣呢?我估計這個後天不斷努力的方仲永壹定能成為國家的棟梁!許多人都認為後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天賦更重要.沒錯,因為“天才是百分之壹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所以現實與想象中的兩個方仲永有著不同的天賦,不同的努力程度,同時也有不同的結果.這正如大文學家茅盾所說:“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因此得到,後天自身的努力是相當重要的.
其次該深思的是家長.方仲永那麽聰穎的孩子,最終竟會淪為普通人,主要的責任是在他父親身上.方仲永的父親發覺了兒子的天賦,很是高興.但他沒有及時把孩子送去讀書,讓孩子進壹步提高,而是每天帶著孩子到處拜訪,以孩子的天賦換取別人對他的賓客禮節和錢財.方仲永的父親就這樣,貪圖自己所得的壹點蠅頭小利,而毀了孩子的壹生的美好前程.這不僅僅是方家的損失,更是社會人才的損失!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對孩子負起責任,不可為了自己,而摧毀充滿希望的明天.
方仲永的教訓告訴人們:家長必須給孩子創造條件,而孩子應該努力學習,不斷進步,不能辜負了自己、家長和社會。
⑧ 作文《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五六百字,急用!!原創哦~~~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內小小容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眾人”的結果。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壹定會成為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為國家的棟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壹天。
天才方仲永為什麽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覺得這是方仲永父親的錯,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他要承擔主要的責任。仲永的父親貪圖財富,在仲永年小的時候,每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尋求利益,而不讓他去學習,耽誤了他學習的機會,白白荒廢了壹個天才的壹生。這也告訴我們,作為父母的應該給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應該著重與眼前的利益。
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勤奮的。”我們現在有這麽好的學習條件,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的學習又是那麽重視,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勤奮學習。青少年時期是學習最好的時機,我們要抓緊時間,學習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能“老大徒傷悲."
⑨ 通過傷仲永這篇文章懂了什麽道理作文300左右
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變得“泯然眾人”。 讀罷此文,我不禁為仲永而之惋惜,愚昧無知、惟利是圖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導致仲永天賦泯滅。
隨波逐流、整日“環謁於人”的仲永,由於“不受之人”,而斷了自己的成材之路。
天才,壹是努力不懈、刻苦勤學所得來;二是先天所得到的恩賜。而真正的天才是二者結合。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是呀,仲永這塊好玉,是難得的。可再好的玉不經過雕琢也會成為爛石,但換壹塊肯努力的爛石,有壹日也會成為人們贊頌的美玉。
舉世聞名的音樂家貝多芬,沒有先天的聰慧,在生理方面,他還是個殘疾人--聾子。但是,他為了自己的音樂夢想,努力不懈,創作出家喻戶曉的世界名曲。
人人皆知的科學家牛頓,並無過人的天賦,可他越發喜愛讀書,最終在那極為普通的蘋果樹下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他的許多貢獻成為千古佳話。
古今中外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離子,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都是壹個道理:努力,是成功的基本。
有句話說“業精於勤,荒於嬉”如果我是方仲永,壹定會銘記這個道理。將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發揮出來,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薄發。讓自己的知識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然而,我不是他。我只有通過自己不懈的奮鬥,努力的追求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天才是百分之壹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哦。”那麽,我要用自己的百分之九十九加上那微薄的百分之壹。我堅信,我能行!
朋友,如果妳是壹塊玉,定要盡情地“琢”,使之為“器”;若妳是壹塊鐵,也要不懈地“磨”,使之為“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