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世說新語》 不必遺言的全文譯文

《世說新語》 不必遺言的全文譯文

陶公疾篤,都無獻替之言,朝士以為很。仁祖聞之曰:“時無豎刁,故不貽陶公話言。”時賢以為德音。

譯文

陶侃病重,但關於對君主的規勸以及朝廷的利弊等方面,都沒有什麽要說的話,朝中官員覺得很遺憾。謝仁祖聽到這件事後,說:“現在沒有像豎刁那樣的小人,所以陶公不用留下什麽遺訓。”當時士人認為這是有德者說的話。

相關註釋

陶公,陶侃,字士衡,其祖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遷徙至尋陽(今江西九江,唐改潯陽)。陶侃由司空張華舉薦入郎中,但在門閥制度的壓抑下,只補任武岡(今湖南邵陽武岡)縣令。西晉末年,受八王之亂的影響,江南局勢動蕩。陶侃投身戎旅,方得施展才華,成為東晉壹代名將。歷任湘、廣、荊州刺史。晉成帝時,陶侃因破蘇峻之亂有功,遷太尉,都督七州軍事,封長沙郡公,贈大司馬。

疾篤,病勢沈重。

獻替,對君主勸善規過、興利除弊。

朝士,朝中的官員。

以為,以之為。恨,遺憾。

豎刁,春秋時齊桓公手下三大佞臣(豎刁、開方、易牙)之壹,齊國臨淄人。豎刁為了成為齊桓公的近臣,自宮為閹人。其人擅於獻諂,管仲死後,齊桓公重用豎刁、開方和易牙,致使齊國亂政。

貽,遺留。

話言,話語,這裏之遺言、遺訓。

德音,有德之言。

闡述

東晉的壹線曙光晉明帝司馬紹,在鎮壓了王敦之亂後,於公元325年壹病而亡。其僅在位四年,時年二十七歲,由五歲的兒子司馬衍繼位,是為晉成帝。太後庾文君臨朝稱制,外戚庾亮掌柄實權。庾亮排斥王導,私刪晉明帝遺詔,拒絕褒進陶侃、祖約等大臣,征召蘇峻入朝。公元327年,蘇峻聯合祖約叛亂,攻入建康。庾亮無力抵擋,只得轉而求助荊州刺史陶侃。陶侃捐棄前嫌,起兵擊破蘇峻、祖約的叛亂,東晉轉危為安。這是陶侃投身戎旅後,生命中至為閃光的亮點,也是他從備受擠壓到備受尊崇的轉折點。陶侃此後七年至去世,位極人臣,煊赫壹時。

這樣的人,在他彌留之際,如果能留下點什麽遺訓,應該是很具指導性、方向性以及決定性。這壹則中,“都無獻替之言”,是不合史實的。王隱《晉書》中就記載了陶侃臨終時所上之《表》,《表》雲:“臣少長孤寒,始願有限,過蒙先朝歷世異恩。臣年垂八十,位極人臣,啟手啟足,當復何恨!但以餘寇未誅,山陵未復,所以憤慨兼懷,唯此而已!猶冀犬馬之齒,尚可少延,欲為陛下北吞石虎,西誅李雄,勢遂不振,良圖永息。臨書振腕,涕泗橫流。伏願遴選代人,使必得良才,足以奉宣王猷,遵成誌業。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朝士並不是因為陶侃沒有獻替之言,而以為恨。恨的是什麽?恨的是陶侃沒有明確指出由誰擔當大任。試想,這個時候,陶侃可是壹說壹個準啊!這些朝士們當然會急切地希望陶侃那欲閉之目、欲垂之手能投向自己。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陶侃並沒有達成他們的願望。只怕此恨乃真恨,非遺憾也。

謝仁祖果然神悟,善於化解尷尬之局面。《呂氏春秋》記載:“管仲病,桓公問曰:‘子如不諱,誰代子相者?豎刁如何?’管仲曰:‘自宮以事君,非人情,必不可用!’”時下沒有豎刁之類,陶公自然也就沒有什麽遺言留下了。於是,壹幹人等,暗自慶幸,心安理得。哪裏能辨得出謝仁祖言下之意:妳們這些有所遺憾的人,難道要做管仲不屑之豎刁者流?

其實,謝仁祖又何必用豎刁來說事呢?弱主怕強臣,強主怕小人!齊桓公乃壹代霸主,不怕管仲有多能耐,就怕小人溜其須,拍其馬;而晉成帝自己都是刀俎之魚肉,周圍貪腥之貓環視,又哪來小人獻諂投媚?所以,陶公於獻替中無所舉薦,只能冀“犬馬之齒,尚可少延”,以“北吞石虎,西誅李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