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俄羅斯族的民族文化

俄羅斯族的民族文化

俄羅斯文學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源泉是俄羅斯人的祖先為後輩留下來的口頭文學遺產,如歌頌勇士的長篇史詩、童謠、諺語等。特別在19世紀初,俄羅斯的文學遺產對我國的俄羅斯族的文化有壹定的影響。

俄羅斯族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文學藝術,其中書面文學主要有詩歌、小說等,如加入中國籍的俄羅斯移民伊萬寫了壹部名叫《逃亡記》的小說,主要描述了他們從俄羅斯逃到中國的經歷,俄羅斯族女教師曾寫過《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壹詩,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融洽和團結。另外俄羅斯族還有大量的民間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格言、諺語、謎語、說唱等多種形式,其內容大多是歌頌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善良,富於創造,勇於克服困難的高貴品質。 擁有深厚音樂文化傳統的俄羅斯人視音樂、舞蹈為生命,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日常喜慶娛樂場合都有歌舞和樂器相伴。

我國流傳的俄羅斯族音樂可分為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兩類,以風格、體裁多樣的民間音樂為主體;其音樂屬典型的歐洲樂系,調式音階采用歐洲大小調式,織體以多聲為主,帶有縱向的、和聲的音樂思維特點,在56個民族中獨樹壹幟。

俄羅斯族民歌內容非常廣泛,從題材上可分為風俗儀式歌、抒情歌、敘事歌和舞蹈性短歌等類別。巴拉來克是俄羅斯族獨特的弦樂器,又稱“三角琴”。俄羅斯族相聚的時候,經常彈起三角琴或拉起手風琴,唱歌跳舞,傾訴歡樂。俄羅斯族的傳統音樂包括民間音樂和宗教音樂兩部分,民間音樂包括儀式歌曲、抒情歌曲、敘事歌曲、歌舞音樂和器樂曲。

儀式歌是俄羅斯民歌的重要形式,多與這個民族的傳統生活習俗相關,主要用於婚喪類儀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禮歌。傳統的俄羅斯族婚禮中,姑娘出嫁的前壹天親友們都會趕來祝賀,並在女伴們為新娘梳洗打扮時唱歌送行,歌聲充滿著離愁別緒,令人傷感不已。《飛去的燕子》就是壹首非常著名的婚禮歌。

抒情歌多表現愛情的內容,旋律非常優美。這類歌曲多為二部、三部合唱的形式,采用自然小調音階,有時也以壹領眾和的方式進行,各聲部自由組合並隨時調整以保持聲部間的平衡,音樂風格獨特且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民間流傳較廣的《漁夫之歌》就是壹首領唱與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歌詞敘述了漁夫3個兒子的愛情故事。這首歌曲的高聲部采用了富有特色的自然小調,低聲部則有旋律小調的特點,旋律深沈而內在,極受人們喜愛。

俄羅斯族民間流傳有大量的敘事歌,多是以壹曲多詞的形式反復演唱,內容題材十分廣泛。這類歌曲屬於多聲部的合唱,有以戰爭為主題的《兒子戰死在疆場》《壹個果園綠蔥蔥》等,和聲雄渾,音樂莊嚴肅穆;也有反映婦女悲慘命運和愛情遭遇的《被踱的少女》《崎嶇的阿爾泰山路》等,帶有悲愴、淒涼的色彩。

在民間許多節日喜慶或娛樂晚會中,熱烈奔放、活潑開朗的俄羅斯民間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娛樂節目。為這些舞蹈伴奏的音樂,多是以獨唱或對唱形式演唱的舞蹈性短歌,或者以民間樂器演奏的樂曲。俄羅斯民間流傳的舞蹈歌曲數量很多,它們多內容詼諧、風趣,曲調活潑明快,結構方整,並可即興填詞,既適於伴奏舞蹈也可單獨演唱;舞蹈音樂的曲調壹般來源於民歌,但也有少量專門的舞曲如《卡林努什卡》《米爾卡》《阿金諾奇卡》等。

俄羅斯族的器樂文化也比較發達,幾乎所有的男子都能演奏樂器,民間常見的樂器有“巴揚”(手風琴)、吉他、曼陀林和“巴拉萊卡”等。“巴拉萊卡”是壹種頗具特色的俄羅斯民間樂器,因琴身為三角形故又有“三角琴”之稱。它屬於彈奏弦鳴類樂器,上有長長的扁平把柄,正面用白色骨片嵌有音階的品位,把柄上部略有雕飾,斜立四個弦柱。音箱正中偏下,立有支弦的琴碼,壹般為四度定弦,形制有高、中、低音五、六種,其中以高音巴拉萊卡的音色最明亮清脆,音色清脆明亮,經常與曼陀林、吉他、手風琴等合奏,深受青年人喜歡,在民間流傳最廣。器樂曲多是在俄羅斯民歌基礎上采用旋律加花或和弦分解變奏手法發展而成,壹般在晚會上與歌舞及合唱穿插表演,樂手往往具有較高的演奏技巧和變奏才能。著名的樂曲有《我親愛的》《卡拉布什卡》等。 俄羅斯族是壹個心靈手巧的民族,其民間工藝十分豐富和發達,富有藝術性和民族風格,對新疆和黑龍江等地的民間工藝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俄羅斯族男性主要從事靴鞋加工、裁剪縫紉和木工雕刻等行業,他們設計制作的男女皮鞋、皮帶等品種多樣,色彩鮮艷,加工精美,深受人們的歡迎。俄羅斯族女性主要從事編織與刺繡,她們能用各色毛線、絲線編制掛毯、坐墊、地毯、頭巾等,上面還繡有人物、花鳥、野獸等圖案,美觀大方,精致高雅,都是精美的手工藝品。

套娃是俄羅斯著名的傳統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打開娃娃的肚子,會發現可以壹層壹層的剝下去。套娃不僅只數多,而且每套娃娃都大致不同,或許表情,或許顏色,還有每套娃娃的肚子上都描繪了迥異的故事、景物和文化。

俄羅斯族是壹個純真善良的民族,世界上成千上萬的孩子的歡樂童年就是在美麗的俄羅斯童話的陪伴下度過的,像小紅帽和狼外婆、野天鵝、三只小熊的故事等,都讓人百聽不厭。而世界聞名的俄羅斯套娃之所以如此在大千世界深受歡迎,是得益於這些娓娓動聽的童話故事。

俄羅斯套娃最早的創意就是為了取悅孩子而做成的木頭娃娃,孩子們都喜歡童話故事,於是故事裏著名的人物、動物都被做成了娃娃。隨著時間的推移,套娃形成了其特有的風格,大小不壹的娃娃壹個套著壹個,讓人更覺趣味。14世紀至今,最早起源於莫斯科以南70公裏的俄國古鎮Zagorsk的套娃,由於世世代代工匠精湛的雕刻和繪畫技藝以及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積澱,受到了各國大小朋友的喜愛。漸漸地,套娃素材也越來越豐富,除了童話人物外,歷史人物、權貴政要,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都成為創作的對象。按照肚子裏含有小娃娃個數的不同,套娃以分成5件套、7件套、12件套、15件套等等。

至於可愛的俄羅斯木娃娃為什麽被稱作套娃娃(matryoshka/俄語:матрёшка),這裏面還有壹番淵源呢,在舊時俄羅斯農村,Matryona和Matriosha是兩個十分普通的婦女名字。學者們指出,這兩個名字中含有拉丁詞根“mater”,意思就是母親。聽到這個名字,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大戶農民家庭裏的母親,通常是壹個健壯能幹、略顯肥胖,生育了許多孩子的俄羅斯婦女形象。而胖嘟嘟的木娃娃肚子裏又藏著這麽多小娃娃,於是套娃(matryoshka)就自然而然成了精雕細刻、色彩鮮亮的木娃娃們的名字了。

套娃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壹是相傳俄羅斯民族有兩家表親相鄰,表兄妹童年相伴長大,後來表兄遠走它鄉,由於思念家鄉的表妹,每年續做木娃娃,壹年比壹年做的娃娃大。數年後,見到表妹就將壹排木娃娃送給表妹以表達思念之情,後人模仿傳稱套娃,又叫吉祥娃娃。又壹傳說講的是千年前,壹個小男孩在放羊的時候走失了可愛的小妹,他非常想念妹妹,就刻了壹個,每天帶在身上。過了幾年,他想妹妹應該長大了壹些,於是又刻了壹個木頭娃娃,就這樣壹直過了十幾年,小男孩成了英俊小夥子,身邊壹直帶著自己刻的木頭娃娃,他把這些壹個比壹個大的娃娃壹個套著壹個,思念的時候壹個壹個的打開來看。由於它有這樣壹個美麗的傳說,直至今日,在俄羅斯某些地方仍保留著男孩贈送女孩套娃的傳統。

俄羅斯族套娃的制作工藝十分考究,需經過楦空、燙花、鑲金等工序手工制成,由大到小,層層相套或壹字排開,情趣盎然。單單木材的準備就頗費時日,萊姆樹、樺樹、椴樹是制作套娃的理想木材,壹般在初春時節,樹木中富含汁液,砍倒後剝去樹皮,只剩少數幾環樹皮以防止木材開裂,然後暴露於空氣中通風。如果要做中等尺寸的娃娃,就要晾幹兩年,而如果要做15件套的娃娃,那麽每個娃娃的內壁要做得很薄,對木材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壹般要晾幹5至6年。每個娃娃要經過15道工序,大小都不用工具測量,而是憑借藝術家們的感覺和經驗,他們獨特的手工設計使套娃們變得與眾不同,獨壹無二。

娃娃們相互套在壹起,意味著妳中有我,我中有妳,不正是代表著多福多貴、多子多孫嗎?套娃的深層含意表達了人民對家庭和民族的熱愛與尊重,對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至今,俄羅斯套娃仍頗受青睞,妳無論是親臨俄羅斯還是在遊歷於中國其他地方都會買壹套帶回家的,因為套娃不僅是孩子們的好夥伴,且是獨具俄羅斯風情的手工藝品。 俄羅斯族的住房被稱做“木刻楞”,房屋又高又大,單壹木材構築的房屋,分為臥室、客廳、廚房和儲藏室。木刻楞也有土木結構的,他們的住房都建在高高的臺基上,墻壁很厚,多在 50厘米以上。房屋呈四方形,房頂傾斜,有的上面還覆有漆著綠色油漆的鐵皮,正門前有門庭和圍廊,門內有過道,過道兩旁是臥室和客廳。室內的墻角有土坯壘砌的火墻。有的人家是大型壁爐,外包壹層鐵皮,鐵皮上抹壹層黑油,俗稱“毛爐”,是很好的取暖設備。室內陳設比較講究,臥室擺放著木床或鐵床,鐵床欄桿雕有花草圖象,給人以古雅之感。客廳裏的桌椅多為圓形,也有方形的。雖是鋪地磚,但上面又鋪有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