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論語·憲問篇》
翻譯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壹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卻不壹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壹定有仁德.”
解讀
本章談“德”與“言”、“仁”與“勇”的關系.
在孔子文化中,“德”與“仁”通常是同義詞,“為政以德”即“為政以仁”.德通常也稱為“仁德”.“言”與“智”相通,智者多言,言者必有智,智者必有言,智者不失言,壹言既出,即知是否為智,孔子說:“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篇》)“君子壹言以為知,壹言以為不知.”(《子張篇》)“智”“言”相通.實際上本章所談的就是“仁”與“智”與“勇”三者之間的關系.《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仁、勇、智,“仁”乃“全德”之謂也.“仁德”包涵勇德,智德,仁者高於智者,智者高於勇者,也就是說勇不如智,智不如仁.仁者比勇者又高出壹等境界.《述而》有壹段對話,表明孔子對顏淵和子路的不同態度,可以看出孔子對仁者與勇者之境界高低的不同評價:“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乎!’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無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這裏,孔子贊揚了顏淵的君子之仁,嘲笑了子路的匹夫之勇.所以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關於“言”“德”“仁”“勇”的關系.《論語集釋》引李充說:“甘辭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陳成敗,合連縱橫者,說客之言也.淩誇之談,多方論者,辨士之言也.德音高合,發為明訓,聲滿天下,若出金石,有德之言也.故有德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德也.陸行而不避虎兕者,獵夫之勇也.水行不避咬龍者,漁父之勇也.鋒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順大難而不戄者,仁者之勇也.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