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大學生的責任

大學生的責任

試論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摘要:當今時代,大學與社會的聯系日益緊密,大學生勤工助學現象日益增多,然而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卻常常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筆者認為,以往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重視培養受教育者躬行實踐的能力,卻希冀通過灌輸道德規範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道德品質的養成,從而事倍功半。本文基於“道德本質是實踐的”思想,始終把受教育者當做實施社會責任感的主體,重視在實踐性的德育過程中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

關鍵詞:勤工助學;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

壹、問題的提出

身處21世紀,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困於“象牙塔”之內、“兩耳不聞窗外事,壹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了。當代大學生已經逐漸把步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以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因此,隨之而來的是,在校大學生自己創業或參與各種勤工助學活動的現象屢見不鮮。毋庸置疑,勤工助學對大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於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尤其面向21世紀的教育要求培養出各方面綜合發展的人才。也就是說,21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掌握知識,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關心環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具有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88年提出,未來的人都應掌握三張“教育通行證”,壹張是學術的,壹張是職業的,第三張通行證能證明壹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因此,勤工助學適應了時代的要求。然而大學生在勤工助學過程中表現出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失。例如勤工助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庸懶、推脫、違約、註重金錢、不關心他人和集體、自我中心等現象。尤其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越來越發達,相應地對人的道德品質要求的也越來越高,要求每個公民都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人類的未來著想,並懂得如何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為自己服務。以往的責任感教育常常無視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重視培養受教育者躬行實踐的能力,卻希冀通過灌輸道德規範的做法來促進學生包括社會責任感在內的道德品質的養成,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現代社會生活是壹個完整的系統,它不僅要求學生的人性的健康發展,而且還需要他們具有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同的生活觀念和與人合作相處的能力,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核問題等,都要求人們具有群體意識甚至全球意識。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不無公允地說,其實中國歷來都重視對年輕壹代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耳熟能詳的格言警句無不蘊涵著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時至今日,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學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極端的後果是,近年來,學生中各種越軌行為日益嚴重乃至對同伴、親友的生命漠然視之,連基本的出於人道的社會責任感都喪失殆盡……所有這壹切決不是危言聳聽!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壹)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

調查研究表明,責任感的教育是為全球人所重視的重要的品質教育,但在我國重視責任感教育的人“只有30%多壹點,處在世界各國墊底的位置”。相反卻把“智巧”和“計謀”看做是獲得發展機會的重要因素。某特大城市教委的壹項德育調查也表明,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心和艱苦奮鬥精神滿意程度較低。

經過筆者對某高校大學生進行隨意取樣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具體表現如下:

1.重個人前途,輕社會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社會。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的,他們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出人頭地,但有的僅僅局限於實現個人理想的夢幻裏,而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緊密聯系起來。此次問卷調查顯示,“妳為什麽要勤工助學?”76.3%的大學生回答是“為了個人的需求”,15.6%的大學生回答是“為了緩解家庭負擔”,而只有8.1%大學生回答是“為了培養能力以便將來能為社會做壹點貢獻”。“當妳遇到個人利益與社會或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妳會放棄個人利益而服從集體利益嗎?”64%的大學生回答是“不會”,23%的大學生回答是“可能”,13%的大學生回答是“會”。由此看來,當代大學生更重視個人理想,而輕視社會理想。他們認為社會理想太遠、太大、太空,可望不可及,而個人的現實生活才是最實惠的。因而他們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命運,更多的是關註自身發展的狀態和現時的利益,進而強調人首先應對自身、對家庭、對現實負責。從本質上看,這些大學生是缺乏對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關系的認識,缺乏對自己負有歷史使命的正確認識和建立在這種認識基礎上的對社會應具有的主人翁的嚴肅態度。

2.在人生的奮鬥目標上表現為日益增強的個人意識逐步取代了整體意識和社會意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漸得以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們必然從自身的利益需求出發選擇自己的行為,人們必須學會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和動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發展。個人的個性和地位真正凸現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視並積極追求個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要求,其自我意識、進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及自我責任明顯增強。此次有關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的問卷調查中,對“妳畢業後為了什麽而努力?”的問題,有74.2%的大學生回答是“既為社會也為個人”,真正“為了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僅為9.7%,而不太明確的占10.5%,盡管大學生兼顧社會和個人,但在兩者之間更偏重於個人。對“妳學習的目的是什麽”問題,有3%的大學生回答沒有考慮過學習目的。但大學生的學習目的顯示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趨勢,有13.8%的大學生以獲得壹張文憑為主要的學習目的。多數學生的學習目的更為實際,回答為今後能自食其力,謀求理想職業而學習的為33.3%,回答為提高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而學習的為23.6%。這證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多數大學生的學習目的從單純的壹紙文憑轉向校外競爭激烈的實際生活。他們更註重真才實學,更加務實,而表現出對自己負責的態度。調查結果也反映出大學生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例如,回答為報效祖國和為報恩父母或教師的僅有9人。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功利傾向還表現在,對將來能獲得直接利益的知識能力加倍學習訓練。對不能獲得直接利益的學習則敷衍抑制。有資料顯示,大學生中有45.2%人感到自己當前最缺乏的是社會責任感。

3.盲目的自我膨脹和實際的自卑意識。壹方面,思想上把成功看得太容易,無論是對自己的知識還是動手能力都估計過高,超出了實際水平。例如對“假如某單位看中妳,把壹項目交給妳負責,妳認為自己能勝任嗎”的問題,有64.3%的大學生回答“能”,有24%的人回答“也許”,僅11.7%的人回答“不能”。另壹方面,又不能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壹旦觸及到具體問題,又轉化成抱怨環境、無所作為的自卑意識。這些大學生同樣是對自己所負的歷史責任感缺乏正確認識。

4.重自我價值,輕社會價值,在利益關系上表現為以“我”為中心。這些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個人施展才幹、大顯身手提供了理想的舞臺,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強烈地意識到個人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但同時又意識到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無情,惟有坐上個人奮鬥的小舟才能遊弋到功成名就的彼岸。因此,相當壹部分學生在壓力下,目光定格在個人的努力、拼搏上,凡事從“我”出發,以“我”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實現、完善自我價值”。當集體與個人發生沖突是,只強調個體,並以“我”為主;當公眾利益與個人利益矛盾時,則以個人利益為重;缺乏為社會和集體犧牲的精神;在選擇職業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實現並重。例如此次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在考慮擇業的因素時,有62%的大學生考慮“專業對口,能發揮特長”,60%考慮的是“經濟收入高”,有41%回答“工作輕松而穩定”,這表明大學生從個人方面考慮的較多,對社會需要方面考慮的較少,有些大學生對那些不關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態度。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乏的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淡漠甚至缺乏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當代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潮的影響。西方個人主義倫理思想家片面誇大了社會和他人對個人制約的“異己”力量,把“單純利己”奉為評價人的行為是否道德的唯壹標準,這種觀念正好為道德判斷能力較弱的青年大學生所接受,使部分青年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論依據。於是,在這部分學生心目中,出現了關心自我,追求實惠,只要權利,不盡義務,為出人頭地而學習的現象。

2.獨生子女的優勢性,使大學生對自我過分關註。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的優越,父母對於女的過分溺愛,使這壹代人缺乏生活的磨煉。與以前的大學生相比,他們意誌顯得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差;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他人、社會的要求高而多,對自我的要求低而少。考慮更多的是別人應該為我做些什麽,而很少考慮我應該為父母、為家庭、為社會做些什麽,權利意識強而義務感、責任感弱。

3.中國教育歷來重視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而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發展的重視似嫌不足。我們過去德育工作的失誤和失範,在很大程度上就在於沒有很好地重視德育的本體功能,總是想培養從社會某壹角度看來在思想品德方面已經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歡用壹些外在的社會標準來要求和評價德育活動及學生的道德面貌,如我們經常教育學生為祖國、為社會而讀書,經常要求學生要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卻很少倡導學生關心、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很少要求學生學會對自己負責。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責任要求過於理想化、成人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這是對學校德育的壹種苛求,也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實現的。在學生應當與可能承擔的責任中,我們習慣於以成人視野中的主流價值取向為標準使強加於學生身上的責任理想化,卻不尊重兒童的主體性人格,全面拒斥著、阻抑著青少年那些常常被成人稱之為“調皮”、“搗亂”、“不聽話”、“別出心裁”等等的行為,結果要麽是學生的主體性被壓抑、心靈受傷害,要麽是毫無責任感可言;假大空的責任要求往往導致學生本應承擔、也完全可能承擔的基礎性責任被忽視,以至造成某種“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社會責任感真空狀態。

三、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途徑

1.根據責任感形成的心理機制,學校教育在培養大學生責任感上應重視在學校生活中營造嚴格的教育責任機制。即從學習到生活,從教育到教學,從管理到服務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責任機制。有了這壹全方位的教育責任機制的約束,必將使校園中壹切不負責任的行為都因不可避免的“責任追究”而受到有效遏制。惟有處於嚴格的責任機制中的人,才能時時感受到責任的情感態度體驗。這種外在的行為強化作用,其本質就是人的責任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也是有機體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接形式。任何脫離這壹教育責任機制的大學生都不會自動養成良好的責任感。

2.要改進教育方法,增強教育效果,充分發揮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作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壹點,權利和責任從來都是統壹的,脫離權利的責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必須從賦予壹定的權利人手。具體來說,教育方式要變灌輸式為啟發分析式,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想他們之所想,解決他們之所需,註意挖掘他們思想中的閃光點,鼓勵他們積極思考,對不正確的觀點進行幫助時也要註意方法,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在管理中,各級管理人員應具有平等意識,不要動輒訓斥,要把盡可能多的參與機會提供給學生,幫助學生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動意識。總之,在高等學校我們應從各方面努力創造出壹種與大學生社會地位相符合的環境機制,重視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能真正主動地承擔起歷史使命,這樣我們的國家就壹定大有希望,我們的民族壹定大有希望。

3.註重對大學生進行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壹個人根據社會的道德規範,去處理各種關系和評價他人或自己的行為時所體驗到壹種情感,它是道德行為產生的重要助動或激發力量,也是維持人們自覺行為的重要力量,同時還是使社會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個體內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條件。實踐證明,學生的情感調控直接影響他們的包括責任感在內的各種心理品質和能力的培養。責任感反映個體的內在傾向,正是個體的情感與責任感的傾向性大致相同,才使得情感同樣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壹般而言,良好的、豐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會有與之相適應的積極的責任感。反之,社會責任感水平會大打折扣。教師要善於運用需要原則、期望理論、價值目標和激勵手段,通過情感教育,幫助學生塑造優良的人格,引導、啟發學生發現和完善自己。同時,學校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和輔導,以利於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養成。

4.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正確把握社會現象、社會發展的本質和主流。青年學生的價值觀是在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中形成的,也只有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才能改變。社會現象是極其復雜的,有本質的、非本質的,有積極的、有消極的。由於生活範圍和視野的局限性,壹些學生容易把非本質、非主流的社會現象當做社會的本質和主流,形成壹些錯誤的觀念,同時,又以這些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職責在於,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把社會主導的現象、觀念加以歸納整理,引導學生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本質、主流,理解社會主導的價值觀;認識到社會上暫時存在的壹些問題產生的條件、原因,黨和國家采取怎樣的措施來限制、解決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站在時代的高度認識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發展的前景。

作者:浙江大學 周芳 金貴興 來源:《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