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論語·顏元十二:子曰:“博學於文,約以禮,亦可為夫!”——孔子說:“廣泛學習古代文化知識,然後用禮儀、禮節等行為規範來約束自己,就不算違反君子之道。”培養君子或仁者是孔子教育的培養目標,而要成為君子,孔子認為不僅要廣泛學習古代文化知識,更要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防止自己的行為越軌,從而不違背君子之道。博學意味著廣泛地學習;“於”是“對”的意思;“文”指古代文化知識;“博學多聞”就是廣泛學習古代優秀的文化知識。“約”,即約束;“智”是指個體自身的行為;“要”,即“用、取”;“禮”是指人們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孔子視禮為修身的最高境界,也視禮為做人的最低要求。認為人必須知禮守禮,把禮作為自己存在的標準,才能修煉成為仁者君子。“以禮相約”,即用“禮”的道德行為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不使之越軌。“博學多聞,以禮相約”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對此,孔子的學生顏淵評價說:“夫子好而誘人,我文采豐富而有禮貌,卻欲罷不能。”——“老師善於用古代文獻豐富我的知識,用禮儀約束我的行為,使我無法停止前進。”按照孔子的教育思想,要做壹個道德高尚的君子,不僅要有知識有文化,還要懂禮貌,懂禮儀。所以“博學於文,相約以禮”這句古訓可以作為對師生的普遍要求,也可以作為我們教育的培養目標,即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德才兼備。這個學校的領導基本達成共識,在抓教學質量的同時,要下大力氣培養學生的行為規範。這裏的“禮”可以理解為包括“禮節、禮貌、客氣”等在內的道德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