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什麽是待人之道

什麽是待人之道

《談待人》?

林子越大,鳥越多;舞臺越大,人越多。要想在更大的舞臺上,有著精彩的展演,則必須留心與環境相融洽,而善於同形形色色的人交際。

所以,為人當如古代的銅錢,內方正而外圓融。若外不圓融,則傷人害己,落落不群;若內不方正,則卑鄙輕薄,為人不齒。須知方正與圓融,並不矛盾:譬如正多邊形,邊長越多,棱角越鈍,而越接近圓形。故至德則庸,至方則圓。

由此不難理解,為何道德愈是深厚,為人愈是隨和。孔子推崇通權達變(可與立,未可與權),誨人當“無可無不可”;莊子“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可見對於內方外圓,儒道兩家並無分歧。

顯然,待人要圓中有方,既不隨意拂人之情面,又不輕易失己之真性——其中大有學問,姑且談談拙見。

古人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孔子亦雲:“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若見人而說鬼話,則失人,易被輕鄙;如見鬼而說人話,則失言,易遭忌害:識人不準,則出言不當。

世人大抵可歸為三類:君子,小人,常人。處世當心明如鏡,隨人呈象:遇君子,則為君子;見小人,便做小人;對常人,即是常人。人真則我不假,心直率而話誠懇;人假則我不真,心提防而話虛圓。故《菜根譚》有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於慮者;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警傷於察者:二語並存,精明且渾厚矣。”

其中又雲:“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對君子,心要近而身不可太近;對小人,心要遠而身不可太遠;對常人,則介乎兩者之間。若親近君子過度,反感之心易起;如疏遠小人太明,毀害之意常生。

攻君子之過,反得感激;揭小人之惡,常招忌恨。故於君子,當少譽善而多責過;於小人,要少責過而多譽善。所以,待善人,當心寬而語嚴;待惡人,要心嚴而語寬。故《菜根譚》有雲:“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此外,愛人者人常敬之,害人者人常惡之:所愛愈廣,所敬愈多;所害愈少,所惡愈稀。《菜根譚》有雲:“持身不可太皎潔,壹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壹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惡不加君子,必不受害;愛不及小人,可能遭殃。故寧可得罪君子,也要善待小人。

而愛人,也大有講究:上者利人建德,中者幫人立業,下者助人脫困。對君子,當就高,可攻大過、濟大業、解大困;對小人,要就低,宜警小過、扶小業、化小困。

《菜根譚》有雲:“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善愛人者,必善攻人之惡:於君子,則百無禁忌;於小人,需三思而行。小人之惡,所不知者,不提;知而不改者,少談;知而欲改者,多言——勸人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常常有利無害。

關於待人,還有極其關鍵之處:需註重損人之有余,而補其不足。功業有余者,當增其隱逸之心;不足者,要鼓其奮進之意。富貴有余者,當勸其行善修德;不足者,要替其出謀劃策。寬厚有余,則濟以精明;不足,則告以仁慈。私心有余,則勸其奉公;不足,則警其愛身。心高氣浮,宜借機挫之抑之,切不可為媚悅之舉;誌低意沈,宜適時暖之振之,切不可有顯擺之行。

——凡此種種,既是待人之道,亦為修己之方。善知人者,其身必正;善待人者,其德必高。若能修己而愛人,推己而及人,則世路之崎嶇自少,人心之險惡自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