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柿林村民,去李家坑怎麽走,他們說李家坑很近的,翻過壹個山頭,大約壹公裏的路程,半個小時就能到達。既然這麽近,那麽,我們就在丹山赤水間多逛逛吧,幾乎每壹棵銀杏樹下都要去逗留壹番,看別人拍照,拍風景拍遊客,也拍自己,每壹次的出行,拍照就是首要任務,沒有照片,怎能留下記憶,怎能算是到此壹遊呢。壹直磨蹭到下午壹點鐘,才出發前往李家坑。
車子行進在四明山的崇山峻嶺間,到了岔路,對導航的指點理解起來總會有誤差,等明白過來,車子已經開出很大壹段距離,連掉頭的開闊處都不好找,更找不到人來問路。在山路間盤來繞去,把導航翻來復去研究,碰到人就誠懇地打聽,總聽到說他們也是遊客,不知道路在哪裏。最後,總算找到那條傍山臨溪的公路,找到了李家坑,我們這是從余姚來到了寧波呢。看到壹群驢友,從山路上下來,他們說就從柿林村爬山過來的,不到半小時呢。就只隔壹個山頭,我們車子卻開了老半天,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這是壹個世外桃源般的所在,樟溪水清澈明凈穿村而過,滋養著祖祖輩輩的李家坑人,溪水寬闊,溪岸平整,那可是漂流的好去處。周圍群山聳翠,把整個村莊捧在掌心,山圍水繞,青山綠水,村莊靠山而居,依溪而建,高山古村落李家坑村就是四明山裏的壹顆璀璨的明珠。
漫步古村,壹條條縱橫交錯的河卵石小徑,圓潤光滑,非常之潔凈,下雨天也不會積水,山民們大部分時間會打赤腳,這樣的卵石路還能起到無處不在的按摩保健作用呢,只要看看那些精神飽滿的老者,作為長壽之村,那貫通全村每壹個角落的卵石路可是功不可沒啊。不信,妳看村裏那些個老者,硬朗康健,氣定神閑,便是明證。當然,說到長壽村,妳壹定會說,這是因為李家坑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這裏風光旖旎,高山巍峨,古樹參天,溪水清澈,空氣清新,這裏沒有城市的燈紅酒綠,山民們按照古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裏多的是天然的 健康 綠色的飲食,這裏的人們與世無爭平和安閑......是啊,要達到長壽,妳得放棄很多很多的陋習。
村內古民居,大多是清朝中晚期和民國的建築,以對稱的兩層式四合院民居為主,保存完好,即使有坍塌的,也采用修舊如舊的做法,務使保持古村落的原貌。山石壘砌成的石屋厚實而有質感,配以白墻灰瓦,襯以壹盆盆怒放的艷麗的菊花,真是無處不風景,真想找壹處院落,就這麽住下來,過幾天安靜簡樸日子。妳看,那壹座座四合院遍布村落,那高聳的馬頭墻,那臺門上鑲嵌的磚雕門匾:“環溪樓”“得月樓”“鳳躍魚遊”“千祥雲集”等等,讓人迷失在 歷史 的風塵裏,那曾是山村怎樣輝煌的建築,凝聚著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苗姐壹路尋覓著美景,這處處如畫的李家坑,簡直要讓人樂不思蜀不想回家呢。
李家坑位居深山幽谷,世代以耕獵為生,而李氏的傳家格言卻是“承祖業克勤克儉,示子孫唯耕唯讀”,這個山間古村有著非常濃厚的讀書氛圍。漫步村頭,有壹座古色古香的李氏書塾,石砌墻基上雪白的圍墻,印著滿滿壹面的《弟子規》,李家坑有著悠久的辦學 歷史 ,說是光緒25年(1900年)村紳士李懷科創辦“李氏學堂”並親自任教,1912年更改為“私立李家坑善教小學”,以李家坑村50畝土地作為“學田”,“學田”所得為教學所需,村民就讀1—6年級全免學費。山村怕的就是閉塞落後,而這個大山深處的李家坑,卻走出過不少的名人。2019年1月,李家坑村入選第七批中國 歷史 文化名村。
不管風景如何迷人,夕陽西下,我們還得開車三個多小時才能回家呢,穿過橫跨樟溪的風雨廊橋,臨溪兩面掛著壹串串的紅燈籠,洋溢著喜慶,兩排的長椅子,有人坐著喝茶歇息,這兒還是壹個集市呢,很多的老人在這兒賣些山裏自家產出的土特產,既在壹起打發著時間,也給家裏貼補了費用,更給遊客送去了便利,那就買些吊紅吧,把快樂帶回家。
青山捧出李家坑,四明山腹地自駕遊,盡管因為陌生,走了很多的彎路,旅途的美好吸引著我們壹路前行。走出學校,走出家門,遠方始終像迷壹樣,牽扯著我們時時張望,欲罷不能。童話般的李家坑,妳也去探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