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介紹壹下尼采吧。

介紹壹下尼采吧。

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采的哲學思想。

人物生平

童年

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3張)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壹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於是他獲得恩準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後來,國王指派尼采的父親到勒肯鎮擔任牧師,那個影響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這裏出生。尼采回憶:“無論如何,我選在這壹天出生,有壹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他的祖父是壹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壹名牧師。幼兒時期的尼采是個沈默的孩子,兩歲半才學會說第壹句話。  Nietzsche, 1861

1849年7月,尼采的父親死於腦軟化癥。數月後,年僅2歲的弟弟又夭折。當時尼采才5歲,親人接連的死亡,使這個天性敏感的孩子過早地領略了人生的陰暗面,鑄成了他憂郁內傾的性格。後來他自己回憶說:“在我早年的生涯裏,我已經見過許多悲痛和苦難,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樣天真爛漫、無憂無慮……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裏,我在那裏找到了真實的快樂。”父親死後第二年,尼采隨同母親和妹妹遷居瑙姆堡,從此便生長在壹個完全女性的家庭裏。祖母關於其波蘭貴族家族史的灌輸對尼采貴族情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壹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裏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尼采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壹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在尼采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壹般純樸。

中學

10歲時他就讀於瑙姆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諾瓦利斯,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繼承者、偉大的先驗主義和道德哲學的代表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尼采幼年曾受教於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當他的母親為他聘請這位老師時,尼采就深感日後的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支持了。  Nietzsche, 1864

1861年17歲尼采患嚴重疾病,首次出現健康惡化的征兆,被送回家休養。3月接受基督教的按禮。

大學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壹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復黑格爾、費希特、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壹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壹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尼采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壹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壹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壹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誌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在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瓦格納。  尼采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裏。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沈思了。在萊比錫期間,他偶然地在壹個舊書攤上購得了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壹書,欣喜若狂,每日淩晨2點上床,6時起床,沈浸在這本書中,心中充滿神經質的激動。後來他回憶說,當時他正孤立無助地經歷著某些痛苦的體驗,幾乎瀕於絕望,而叔本華的書就像壹面巨大的鏡子,映現了世界、人生和他的心境。他覺得叔本華好像專門為他寫了這本書壹樣。那時,尼采非常困惑:為何像叔本華那樣的天才會被現世所拋棄,其偉大的著作為何只在書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後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誌論的繼承者。這時的他,此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裏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同年因拒絕參加復活節聖餐引起了家庭的恐慌。 1867年秋,尼采在瑙姆堡服為期壹年的兵役,這次服役因他騎馬負傷而提前結束。在炮聲隆隆中,他低呼著:“叔本華保佑!”叔本華竟成了他的上帝。他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 1868年秋,尼采在萊比錫瓦格納姐姐的家裏結識了他仰慕已久的音樂大師瓦格納,兩人久久地談論他們***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隨後的幾年中瓦格納和妻子成為尼采在藝術和理智方面的良師益友,壹個家的代用品。並且得到他的導師李契爾思向巴塞爾大學的推薦:“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麽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壹個年輕人像這位尼采壹樣如此早熟,而且這樣年輕就已經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壹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裏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裏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跡,是的,他也就是個奇跡,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契爾是第壹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的人。

教授生涯

尼采

1869年2月,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壹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4月,尼采獲得了瑞士國籍,從此成為瑞士人。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瓦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裏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 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壹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尼采的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壹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誌’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鬥爭中,而是表現於壹種‘戰鬥意誌’,壹種‘強力意誌’,壹種‘超強力意誌’!”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Franz Overbeck),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居壹所住宅。

發表著作

悲劇的誕生

尼采在1872年出版了他的第壹本書《悲劇的誕生:源於音樂的靈魂》(Die Geburt der Trag?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在1886年則改以《悲劇的誕生:希臘文化和悲觀主義》(Die Geburt der Trag?die, Oder: Griechentum und Pessimismus)為名重新出版。第二版包含了壹篇序言—“自我批判的嘗試”,之中尼采對他的這本早期作品做了壹些評論和檢討。 與啟蒙時期傳統中認為古希臘文明屬於高貴、單純、優雅、而宏偉的看法不同的是,尼采將古希臘文明描述為兩種獨特派系的不斷鬥爭—阿波羅派與狄俄倪索斯派。阿波羅在尼采來看屬於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原則上的個人主義),帶著其優雅、冷靜、以及對於外表美觀的重視,人得以立刻將其自身與樸實的自然界區隔開來。而狄俄倪索斯則代表了酒醉、非理性、以及無人性,尼采在這裏也顯示了他受到叔本華提出的非理性成分主導人類創造力的概念所影響。尼采描述了在蘇格拉底之後阿波羅派如何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並且提出德國浪漫主義(尤其以理察·瓦格納為代表)作為復興戴奧尼索斯派的可能方式,以挽救歐洲的文化。 《悲劇的誕生》剛發表時受到了古典文字學家Wilamowitz-Moellendorff等人的激烈批評。到了1886年尼采也對這本書抱持保留態度,將其稱為“壹本難以忍受的書…寫的很糟糕、沈悶、讓人難堪、瘋狂。”

人性,太人性的

《人性,太人性的》壹書的第壹部分最初於1878年出版,尼采在1879年出版了增補的第二部分《各種看法和原則》,1880年出版了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陰影》。三個部分壹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靈魂之書》(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為名出版。這本書代表了尼采創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開端,拋棄了德國浪漫主義和瓦格納的影響,開始顯現出完全的實證主義的傾向。這個時期的寫作風格在於很少提出壹套建設性的哲學體系,這些作品都是以數百條格言邊匯而成,有時只有壹句話,有時則長達壹頁或兩頁之多。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揭發出許多錯誤的假設,而不是對這些假設提出解釋,雖然尼采也在許多論點中使用了壹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實證主義以及權力意誌的概念作為解釋問題的手段,雖然權力意誌的概念在這時還沒有發展成熟。

個人名言

1 自從厭倦於追尋,我已學會壹覓即中;自從壹股逆風襲來,我已能抗禦八面來風,駕舟而行。 

2 許多東西被我拋卻,故而被諸君視為傲慢;若從外溢的酒杯裏豪飲,難免灑落許多佳釀,故不要懷疑酒的質量。 

3“他沈淪,他跌倒。”妳們壹再嘲笑,須知,他跌倒在高於妳們的上方。他樂極生悲,可他的強光緊接妳們的黑暗。 

4 此人往高處走---他應受稱贊!那人總是從高處降臨,他活著,自動舍棄贊美,他是從高處來的人! 

5 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譴責面對這樣的情感也是軟弱無力的:“這個或那個東西是違背社會習俗的” 最強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輕蔑,他是這些人當中受過教育的,而且是為了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麽呢?怕孤立!這個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 了!---我們的群體本性如是說 

6 我們為自己創造了壹個適於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種體線面,因與果,動與靜,形式與內涵。若是沒有這些可信之物,則無人能堅持活下去!不過,那些東西並未經過驗證。生活不是論據;生存條件也許原本就有錯誤。 

7 哪裏有統治,哪裏就有群眾;哪裏有群眾,哪裏就需要奴性;哪裏有奴性,哪裏就少有獨立的個人;而且,這少有的個人還具備那反對個體的群體直覺和良知呢。 

8 當心!他壹沈思,就立即準備好了壹個謊言。 

9 大勝的最大好處,莫過於解除了勝利者對失敗的恐懼感。“我為何不能失敗壹次呢?”他自言自語,“我現在已有足夠的本錢了” 

10 他現在窮了,原因並非別人剝奪了他的壹切,而是他拋棄了壹切。緣何如此?---他慣於尋覓。所謂窮人,正是那些對他甘願受窮做了錯誤理解的人。 

11 他是思想家,這意味著:他善於簡單的---比事物本身還要簡單---對待事物。 

12 要破壞壹件事,最刁鉆的辦法是:故意用歪理為這事辯護。 

13 人們視需要為事物發生之因,其實,它往往是事物發生之果。 

14 智者問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徑是什麽?傻子毫不遲疑,就像別人向他打聽去附近那個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賞,再就是東遊西蕩。”智者嚷道:“住嘴,妳要求太多啦,自我欣賞就夠啦!”傻子回答說:“沒有壹貫的蔑視,又怎能不斷的欣賞呢?” 

15 人要麽永不做夢,要麽夢得有趣;人也必須學會清醒:要麽永不清醒,要麽清醒得有趣。 

16“噢,我真貪婪!在這個靈魂裏安住的不是忘我精神,而是貪求壹切的自我,似乎要用許多人幫他觀察和攫取的自我,要挽回壹切的自我,不願失去屬於他的壹切的自我!” “噢,我貪婪的烈焰喲!我多麽願意獲得再生,變成壹百個人呀!” 誰不能以自身體驗理解這位謂嘆者,誰就無法理解求知者的激情。 

17 哪裏缺乏意誌,哪裏就急不可待的需要信仰。意誌作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標誌。 

18 妳們根本不明白自己經歷之事,像醉漢在生活中奔波,跌倒了,從階梯上滾下去了。所幸,妳們因為沈醉反而未受損傷。妳們的肌肉無力,神智不清,便不象我們覺得階梯上的石頭如此之硬! 

19 忠告:妳是否只在博取聲望?若是,這信條務請記取:自動放棄名譽,要及時! 

20 伏爾泰!人類!白癡!真理和追求真理有點難辦,如果弄得太人性了---只是為了行善而追求真理,我敢打賭,那將壹無所獲! 

21 若不是在通向知識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識的魅力便會很小。 

22 鄙薄自己的人,卻因此而作為鄙薄者,尊重自己。 

23 要填飽肚子,是人不能那麽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24 與怪獸搏鬥的人要謹防自己因此而變成怪獸。如果妳長時間的盯著深淵,深淵也會盯著妳 25“哪裏有知識之樹,哪裏就有天堂”---最古老和最現代的毒蛇都這樣說。 

26 克服壹種感情的意誌,最終只是另壹種感情或另外若幹種感情的意誌。 

27 由感覺產生壹切信任,壹切坦然的心境,壹切真理的證據。 

28 贊揚比責備有更多的強加於人的成分。 

29 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30 其他人的虛榮心只有在和我們的虛榮心相反時,才會令我們反感。 

31 人們不相信聰明人會做蠢事:人的權利竟喪失到了如此地步! 

32 較為相同,較為普遍的人,壹向總是占有優勢,較為傑出的,較為高雅的較為獨特的和難於理解的人,則往往孑然獨立;他們常常在孤獨中死於偶然事件,很少能繁衍下去。 

33 誰不想看壹個人的高度,而只是睜大眼睛註視此人身上的那些明顯的低處---誰就會由此而將自己暴露無遺。 

34 高貴的靈魂,是自己尊敬自己。 

35 漫遊的人,妳是誰?我看見妳禹禹獨行,沒有嘲笑,沒有愛,目光深不可測,象壹個線棰那樣濕漉漉的,顯得悲傷不已。剛剛探測過每壹深度,從水中 拉上來,壹幅不滿足的樣子---它在水下要尋找什麽?胸中從不嘆息,雙唇掩蓋著厭惡之情,壹只手只是在緩緩握緊:妳是誰?妳做了些什麽?妳在這裏休息壹下 吧!此處熱情款待每壹個人---恢復恢復精神吧!妳到底是誰,眼下什麽會使妳高興?什麽會使 妳恢復精神?說出來,只要我有,我就給妳!“使我恢復精神?使我恢復精神?哎,妳真是多管閑事,妳說的夠多的了!可還是給我吧,求求妳~~~”給妳什麽? 什麽?快說出來!“另壹個面具!第二個面具” 

36 “這兒自由眺望,精神無比昂揚”。可是還有壹種與此相反的人,這種人也處於壹定的高度之上,也展現了自己的前景。---可卻兩眼往下看。 

37 每壹位深刻的思想家較為害怕的是被人理解,而不是被誤解,後者可能會傷害他的虛榮心;但前者會傷害他的心靈,他的同情心,他的心靈總是說:“妳怎麽也和我受過同樣的苦?” 38 人與人之間是應當保持壹定距離的,這是每個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間。壹個缺乏“自我”的人,往往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自我”需要生存空間。妳剛好要獨自體驗和思索壹下妳的痛苦,妳的門敲響了,那班同情者絡繹不絕的到來,把妳連同妳的痛苦淹沒在同情的吵鬧聲之中! 39 妳們尊敬我,可妳們尊敬的人某壹天倒下了那又將如何呢?當心啊,別讓壹根雕像柱把妳們壓死。 

40 我們越是接近事物的起源,事物對於我們就越是變得興味索然。 

41 壹些人統治是由於他們願意統治;另壹些人統治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被人統治---對於他們來說,統治不過是兩害中之輕者。 

42 我走在命運為我規定的路上/雖然我並不願意走在這條路上/但是我除了滿腔悲憤的走在這條路上/別無選擇 

43 孤獨生活的另壹個理由。 甲:“現在妳打算回到妳的荒漠” 乙:“我不是壹個快成急就的思想者;我必須長時間的等待我自己——水總是遲遲不肯從我的自我之泉噴湧而出,我經常焦渴得失去了耐心。我所以隱退到孤獨之 中,就是為了使我不至於不得不從公用的水槽飲水。當我生活在人群中時,我的生活恰如他們的生活,我的思想也不像是我自己的思想;在他們中間生活過壹段時間 以後,我總是覺得,似乎所有人都在設法使我離開我自己,奪走我的靈魂---我對所有人都感到憤怒,並且恐懼他們。因此,我必須走進沙漠,以便恢復正常。” 

44 充耳不聞的智慧——如果我們整天滿耳朵都是別人對我們的議論,如果我們甚至去推測別人心裏對於我們的想法,那麽,即使最堅強的人也將不能幸免於難!因 為其他人,只有在他們強於我們的情況下,才能容許我們在他們身邊生活;如果我們超過了他們,如果我們哪怕僅僅是想要超過他們,他們就會不能容忍我們!總 之,讓我們以壹種難得糊塗的精神和他們相處,對於他們關於我們的所有議論,贊揚,譴責,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聞,連想也不去想。 

45 贊美使壹些人變得謙遜,使另壹些人變得無禮。 

46 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47 致孤獨者。——如果我們在我們壹個人獨處時不能像我們在大庭廣眾之下時那樣尊重別人的榮譽,那我們就算不上正人君子。 

48 生活是我們的靈丹妙藥。---如果我們像思想家那樣,每天處在川流不息的思想和情感的洪流中,甚至在夜夢中也被它們推動著,那麽,我們就會渴望投入生活,以便得到寧靜和休息,而其他人正好相反,希望離開生活進入沈思,以便得到休息。 

49 沒有根據的根據。 妳討厭他並且為這種討厭提出了壹大堆根據--但我只相信妳的討厭,而不相信妳的根據!由於在妳自己面前以及在我面前把那些本能使然的行為說成是理性思考的結果,妳提高了妳在妳自己心目中的位置。 

50 成為道德的行動本身不是道德的。 使人們服從道德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奴性,虛榮,自私,陰郁的熱情,聽天由命或孤註壹擲。服從道德,恰如服從壹位君主,本身並無道德可言。 51 上帝死了,要重新評價壹切。 

52 超人即是海洋,妳們的偉大輕蔑會在海中沈沒。

 53 人是壹根繩索,連接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繩索懸於深淵上方。

 54 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是壹座橋梁,而非目的。

 55 人人需求同壹,人人都是壹個樣,誰若感覺不同,誰就進瘋人院。

 56 我的靈魂平靜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可是他們認為,我冷酷,是開著可怕玩笑的嘲諷者。

 57 人的生存是可怕的,且總無意義:壹個搞惡作劇的人可能成為它的厄運。我要向人們講授生存的意義,這意義就是超人,是烏雲裏的閃電。

 58 對於強大的,有負載能力的精神而言,存在著許多沈重之物。這精神包含壹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東西:它的強大要求負載沈重,甚至最沈重之物。

 59 有負載能力的精神要馱載這壹切最沈重之物,猶如滿載重物而匆匆走向荒原的駱駝。精神也正是這樣匆匆走進荒原。然而,在寂寥的荒原中發生了第二次變形:精神變成了獅子,它要為自己奪得自由,做自己沙漠的主人。

 60 不要再把頭埋進天堂這類東西的沙灘裏,而要使頭自由,使這顆塵世頭顱為塵世創造意義! 

61 我學習過走路,從此我讓自己奔跑;我學習過飛翔,從此我能就地飛走,而不願首先被推送。我現在輕松自如,我現在飛翔,俯視下方,現在有個神明在我內心舞蹈。

 62 人的情況和樹相同。它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處---向惡。 

63 當我到達高處,便發覺自己總是孤獨。無人同我說話,孤寂的嚴冬令我發抖。我在高處究竟意欲何為?

 64 即使妳對他們溫柔敦厚,但他們仍舊是覺得受到妳的蔑視。他們以隱秘的傷害行為報答妳的善舉。妳無言的驕傲總與他們的口味不合;倘若妳某次謙虛到虛榮的地步,他們就喜不自勝了。 65 總有壹天孤寂將會使妳厭倦,妳的驕傲將會扭曲,妳的勇氣將會咬牙切齒。有朝壹日妳會吶喊:“我孤獨!”

 66 要真正體驗生命,妳必須站在生命之上。

 67 遲到的青春是持久的青春。 

68我是太陽! 

69 理想主義者是不可救藥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會再制造出壹個理想的地獄。 70 白晝的光,如何能夠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71那些沒有消滅妳的東西,會使妳變得更強壯。 

72 真正的思想家最最向往的是閑暇。與此相比平凡的學者卻回避它,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處理閑暇,而此時安慰他的是書籍。

 73 壹個勤奮的人雖然會因為他的勤奮而損害到他的見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與創意,但是他依然會受到褒獎

 74 真正的男子渴求著不同的兩件事:危險和遊戲。

75 對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險

 76 許多真理都是以笑話的形式講出來。

 77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 

78 行動是可以承諾的東西,而感情卻無法予以承諾。

 79 只有當壹個人成為自己的主人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世界的主人。尼采7歲 

80 鬥爭是糧食,它給靈魂以力量。 

81 人的法律是壹些機智優美的謊言。 

82 如果妳尋求的是安逸,那麽妳就相信;如果妳渴望的是真理,那麽妳就探索。

 83 要成為不朽,其代價有時就是生命。 

84 任何壹種偉大的思想都是危險的,而危險首先就在於其新穎。

 85 我是最後的哲學家,我是最後的人。

 86 痛苦既是知識,只有最深地體驗了痛苦的人,才能悲悼致命的真理。

後世影響

尼采的著作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壹種無比強大的沖擊力,它顛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機。雅斯貝爾斯說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而此顫栗的最後意義尚未被估價出來。20世紀初的整整壹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發了他們富於創造性的作品的觀念和意象。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傑克·倫敦、福柯和德裏達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托馬斯·曼、肖伯納、黑塞、裏爾克、紀德、還有我們熟悉的魯迅。

客觀評價

路·莎樂美、保羅·瑞與尼采

如果我們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尼采的壹生是不幸的,他的結局是悲慘的。他是壹個典型的失敗者:他的思想的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可怕的孤寂始終包圍著他;最後,病魔緩緩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壹部分。反過來,人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的患病與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與著作都是無法想象的。 但是,任何壹個沒有偏見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會發覺它們才氣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當然,這裏面也夾雜了誇張和神經質式的自我陶醉。在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輕而易舉地顛倒了各種公認的觀念,奚落了壹切美德,贊揚了所有的邪惡。尼采並沒有建立壹個封閉而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只寫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裏行間並不證明什麽,只是預告和啟示;但恰恰不是憑借邏輯推理而是憑借神奇的想象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壹種新的哲學,也不僅僅是壹首詩或壹段警句,而且還是壹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歷程太短暫,閱歷太簡單,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發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長壹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壹些鼓勵,也許他會把自己那粗糙混亂的觀念梳理成和諧優美的哲學。 

無論如何,尼采思想是現代思想的壹座巍然聳立的裏程碑。在尼采去世後的壹個世紀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如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裏爾克、赫塞、托瑪斯?曼、斯蒂芬?喬治、蕭伯納、紀德、薩特和馬爾盧這壹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僅在德、法語區域聞名遐邇,而且還流傳於遙遠的北美、南美、亞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大無畏地反對哲學形而上學及其在認識論方面的絕對優勢;反對千百年來哲學以純理性觀察宇宙、運用邏輯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為中心的龐大思辯體系;他熱愛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奮發的意誌力,肯定人世間的價值,並且視自然界為唯壹的真實世界,給歐洲古典哲學註入新鮮血液並開辟了古典語言學的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開創了人類思想史的新紀元,哲學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後來劃分。在尼采之後,傳統的哲學體系解體了,哲學由非存在轉變為存在,從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測、玄而又玄轉變為引起億萬人心靈的無限***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