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壹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註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裏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裏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簡析]
這是壹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壹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絳”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壹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壹問壹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作者簡介: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人。唐代詩人。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註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曉:天亮。
3.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4.聞:聽。
5.聞啼鳥:聽見鳥叫。
[簡析]
這首詩描繪了壹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覺曉”,第壹字就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此句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處處聞啼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鳥噪枝頭,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為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這兩句是說:春天來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覺天已大亮。壹覺醒來,只聽見處處有鳥兒在歌唱。第三、四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然後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惜春也是愛春,喜悅是全詩的基調。
本詩寫春景,不是寫所見,而是寫所聞及所想。詩人把自己的聽覺感受寫出來,然後由讀者體味、再現詩人描繪的意境。構思巧妙,很有情趣。
作者簡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唐代詩人。他寫的田園山水詩很有名。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註釋]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建德縣(今屬浙江)的壹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煙渚: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州。
[簡析]
這首詩寫了江邊夜景,表現了詩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煙渚”,“移舟”即移動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煙渚”,煙霧朦朧的小洲。這壹句點了題,介紹了詩人觀賞景物的立足點。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黃昏時分,“客愁新”是指詩人客居他鄉,增添了憂愁。這句寫了詩人欣賞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寫江邊的遠景。“野曠天低樹”,詩人站在船頭,極目遠眺,曠野中遠處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林還要低。第四句寫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詩人。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於船上才能領略到。在這十分成功的對比描寫中,表現了詩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詩前兩句是觸景生情,後兩句是托景抒情。全詩淡而有味,耐人咀嚼。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詩派的代表。據說有壹次,他到長安參加文人詩會。他即席賦詩,寫出了“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微薄的雲淡淡地抹在銀河上,稀疏的雨點滴落在梧桐葉間)兩句好詩。大家都十分嘆服,擱筆不繼續賦詩了。
[賞析]
這是壹首抒發旅途愁思的詩。前兩句寫詩人的旅舟停泊在煙霧蒙蒙的沙洲邊,眼見日落黃昏,壹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後兩句是借景抒情,在詩人的眼裏,原野空曠遼闊,遠方的天空好象低壓在樹木之上,使心情更覺壓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動與人親近,帶來些許的安慰。詩中“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兩句是傳誦已久的名句,非常鮮明地烘托出了詩人孤寂、愁悶的心情。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註釋]
1. 鹿柴:地名。柴,壹作“寨”。行軍時在山上紮營,立木為區落,叫柴;別墅有籬落的,也叫柴。
2. 空:詩中為空寂、幽靜之意。
3. 但:只。
4. 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日光。
[簡析]
這首詩是王維後期山水詩的代表作《輞川集》中的壹首。詩中描繪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陽返照下的幽靜景色。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山之所以“空”,是因為杳無人跡。“不見人”三字,將“空”具體化。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局部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通常情況下,山中盡管無人,但不會無聲。“但聞”二字將瑟瑟風聲、潺潺水聲、唧唧蟲聲、啾啾鳥聲統統排除開,只聽見偶爾傳來的幾聲“人語響”。表面上看,這幾聲“人語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壹陣人語響過以後,空山又回到了萬籟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兩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說,要描寫幽暗的境界應回避光亮,詩人卻偏偏寫“返景入深林”。猛壹看,這壹抹微弱的斜暉似乎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壹絲光亮,其實恰恰相反。當“返景”的余暉透過斑駁的樹影照在青苔上時,那壹小塊光亮與壹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強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況且,那“返景”不僅微弱,而且短暫,壹抹余暉轉瞬逝去之後,接踵而來的便是更漫長的幽暗。
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輞川集》中的作品,大多著力描寫自然景色的靜美境界,前人認為這些詩不談禪機而深得禪理,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絕。這反映了王維晚年對現實冷漠的消極思想,但這些詩“詩中有畫”的表現手法卻具有不朽的美學價值。
絕句
杜 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裏船。
[註釋]
1. 鷺:壹種水鳥名,鷺鷥。
2. 西嶺:指岷山。
3.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4. 泊:停靠。
[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
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壹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壹動壹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裏”點出空間的遼闊。 這首詩,每句壹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壹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夜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註釋]
1. 乃:就。
2. 發生:催發植物生長。
3. 潛:暗暗地,悄悄地。
4.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5. 徑:鄉下的小路。
6. 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沈重的樣子。
7. 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簡析]
這是壹首描繪並贊美春雨的詩。題目中的“喜”字統攝全篇。全詩八句,雖沒出現壹個“喜”字,但詩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首聯寫春雨的來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壹個“好”字,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贊美。春天是植物萌發、生長的季節,正需雨,它就下起來了。詩人用擬人手法,盛贊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們的心願壹般。
頷聯刻畫春雨的特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趁著夜色悄悄地飄灑大地,綿綿密密,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不求人知,無意討好。春雨具有這樣高尚的品格,詩人格外喜歡。
頸聯寫春夜雨景:“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詩人希望好雨能下個夠,他開門出來看,只見天上烏雲密布,地上也是黑沈沈的,連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露出壹點亮光。
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詩人的想象:春雨過後的翌日拂曉,整個錦官城裏必然是壹派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景象,那壹朵朵濕漉漉、沈甸甸、紅艷艷的鮮花,壹定更惹人喜愛。花是如此,那田裏的莊稼也肯定會茁壯成長。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詩人怎能不贊美春雨呢!
絕 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註釋]
1.遲日:春天日漸長,所以說遲日。
2.泥融:這裏指泥土滋潤。
3.鴛鴦:壹種水鳥,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別號少陵,河南鞏縣人。他曾官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代偉大詩人,和李白齊名,又被稱為詩聖。杜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註釋]
1.獨步:壹個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嬌:可愛的。
4.恰恰:恰巧碰上。壹說鳥叫聲。
5.留連:即留戀,舍不得離去。本詩句用來形容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的樣子。“留連”是個“聯綿詞”。構成聯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這個詞讀音的記錄,而與詞義無關,所以壹個聯綿詞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留連”也寫作“流連”,詞的意義仍然壹樣。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壹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沈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舍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壹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由於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壹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勵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壹壹垂丹青。
——宋·文天祥《正氣歌》節選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戰國·屈原《離騷》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壹場。不是壹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唐·裴休《宛錄》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唐·韓愈.《原毀》
“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電。”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卷九·警世格言》
“昊昊青天不可期,舉頭三尺有神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清·錢彩《說嶽全傳》
寫物:山居秋暝①
王 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②。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③。
[註釋] ①秋暝:秋天的傍晚。②浣(huàn)女:洗衣物的女子。③“隨意”句:《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遊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這裏反用其意,意謂任它春芳盡,王孫也可久留。歇:消歇,雕謝。
對這首詩的賞析,下面四個選項中不恰當的壹項是()
A.首聯“空山”兩句點出此處山雨初霽,萬物為之壹新,且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暗示了山中如世外桃源,景物美妙怡人。
B.中間兩聯寫“月照松間”“石上清泉”“竹林浣女”“蓮叢漁舟”,特別是第三聯,以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作者想過安靜淳樸生活的理想。
C.《楚辭·招隱士》中說:“王孫遊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本詩反其意而用之,“山中”生活實為作者意之所向,有歸隱之意。
D.首聯寫環境,頷聯側重寫人,頸聯側重寫物,在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作者〕王維 (約692~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詩明凈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壹家。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又是傑出的畫家,通曉音樂,善以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歌創作之中。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
〔賞析〕 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寫秋晚山景,借以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詩人描繪了山中秋雨過後清朗明凈的月夜:松間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漁舟有機地構成了壹幅明麗的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