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生,四川宜賓人。1986年西南師範大學(現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本 科畢業(學士),重慶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學術帶頭人,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油畫學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數字藝術設計專家委員會高級專家。
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與美術作品60多篇(幅);出版發行有《設計色彩》、《當代中國油畫家——張繼渝油畫作品》、《張繼渝色彩畫作品集》、《色彩提高》、《速寫》等多部專著。其中由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設計色彩》壹書(再版發行15次印刷,該書被兩百多所高校的相關專業作為教材使用),獲第七屆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暢銷書壹等獎;油畫“宏村”獲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獎’”最佳創作獎。有200余幅作品入選省級以上美展或在專業期刊上發表,其中《浴》、《絮》、《根》、《草地花》、《馬蹄蓮》、《苗家縫衣女》、《藏居》等作品獲全國或省部級獎。
編輯本段
個人榮譽
張繼渝作品《夏荷》2009年被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評為“中華文藝標誌人物”;2009年油畫獲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首屆“賀歲杯”壹等獎;
2009年油畫獲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盛世中華獎”金獎;
2009年油畫獲國際漢學研究會壹等獎並被評為“***和國藝術風雲人物”;
2010年油畫獲中國書畫學會第二屆全球華人“百花獎”金獎;
2010年獲世界華人美術學會“終身成就最高榮譽獎”
油畫《浴》、《山那邊》、《鳳凰古韻》、《土家民居》由“人民日報·海外版”專題介紹,並被評為“中華藝苑名家”。
編輯本段
獲獎作品
《設計色彩》獲第七屆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暢銷書壹等獎,2006年。
《風景》壹優秀獎 韓國現代美術人協會 中韓美術作品展2006、8
《絮》在人民日報“藝術名家金杯漿”活動中獲金獎2004年1、12
《春天的故事》銀獎 世界藝苑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國際藝苑之星書畫藝術大賽組委會 東方藝術雜誌社 2004、10
《設計色彩寫生的冷暖感覺與變化規律》優秀獎 “中華學術論壇”香港新聞出版社、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1
《色調的意境與色調的訓練 》優秀獎 “中國教育改革與研究”2004、10
《苗家縫衣女》優秀獎入選第三界重慶市美術作品展2004、9市文化局、市文聯、市美協
2005年5月
《馬蹄蓮》 優秀獎(市第3屆水彩畫展)市文化局、市美協
《夏荷》 優秀獎 重慶市首屆油畫展暨第三屆中國油畫展重慶作品展2003、4
《夏》 優秀獎 重慶市首屆油畫展暨第三屆中國油畫展重慶作品展2003、4
《泊》二等獎 重慶市“直轄五年看重慶”書畫展、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總工會2002、6
《根》重慶市首屆教師書畫作品展專業組二等獎2003、9
《春天的故事》獲國際藝苑之心書畫藝術大賽銀獎,2004、4
《水粉畫的性能與特點》獲新世紀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中國經濟科技開發國際交流協會、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2002、7
《設計色彩寫生的冷暖感覺與變化規律》優秀獎 “中華學術論壇”香港新聞出版社、香港教育出版社2004、1
《色調的意境與色調的訓練》優秀獎 “中國教育改革與研究”2004、10
編輯本段
經典作品(人民日報海外版評論)
《山那邊》是張繼渝先生的壹幅油畫。此作的色光應用幾近化境,很好地表現了景物的空間感、體積感和質感。這些都壹目了然,不用費神咀嚼。現實主義手法描繪的牧童、山羊,乃至泥石墻壁,都形象生動,趣味良多,亦無難解之處。那麽,為何還要咀嚼它?需要認真咀嚼的,是張先生創作此畫的真實用意何在,或者說,是該畫的內涵到底想要告訴人們什麽?而這卻是深藏不露的,不是壹眼看去便可明了的。
“山那邊”是相對於“山這邊”而言的。那麽,畫中所繪景物是在山這邊,不是在山那邊?如果將其理解為在山那邊,山這邊的應當是作者及其所處的環境。此解亦通。是說作者外出寫生,翻過壹道山梁,發現了牧童、山羊和房舍、羊圈,它們在溫暖的陽光照射下充滿詩意,大別於他所處的山這邊的情景,於是懷著欣羨的情感把它們搬上畫布。這般創作的畫幅很多,但《山那邊》不屬此類;是牧童的犀利目光讓我再往別處想想。
我因而想到:作者所畫的是“山這邊”,標題提示的“山那邊”卻壹筆未畫。但所有山這邊的景物,都通過牧童的目光異化為山那邊的景物。兩邊的景物絕然不同,對比強烈,或許有天壤之別。從牧童凝視、沈思、向往卻無可奈何的表情可以看出,山那邊只能比山這邊先進、繁華、熱鬧,而不是相反。究竟先進、繁華、熱鬧到什麽程度,妳只管順著牧童的目光去眺望,去想象。想象要比現實更加豐富;想象亦比繪畫更加燦爛。這就是張先生的高明之處。
藝術品要有嚼頭;讓觀眾壹目了然的東西無異白開水,喝時無味。畢業於美術學院、從事藝術教研的張繼渝先生,有不少油畫作品耐人咀嚼。
編輯本段
經典評論
張繼渝其人其畫
葛偉傑
在宜賓美術界說到“光頭畫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就是曾在宜賓工作許久,又到重慶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任教的畫家張繼渝。
與繼渝兄相識已有二十余年之久,由於同讀美術院校,加之偏愛色彩風景,使我們在繪畫上又有了***同的感知。前幾天——壹個雷雨交加的晚上,突接到他已回宜的壹個電話,久違想見到他的激動心情使我全然忘了時間與風和雨。那晚,我們幾個畫友飲酒、暢談,談藝術、談人生到深夜,把盞間談及他近日出的壹本畫冊。先下手為強,索要了壹本回家細讀,不知是酒的緣故還是老友重逢喜悅的興奮,我反復閱讀畫冊,幾乎讀了壹個晚上,心情被他的色彩感化得激動澎湃。
二十多年了,他還是那樣用自己的全部情感去同大自然對話,用自己的色彩去重塑自然。這裏有田園山居的清幽,有小橋流水的絮語,古城小巷的滄桑,草地上五彩斑斕的野花,夜晚的朦朧清麗,悠然意遠的鄉村,有逆光中的金秋……讀他的畫,總能感受到某種恬淡、閑靜、雅然與優美,而在壹片安謐之中,卻又寄寓著幾許淒情,落寞,孤寂與傷感。
張繼渝油畫《大足石刻1》藝術個性顯現藝術家的藝術傾向與人生態度,張繼渝內傾、沈穩的性格是他人生態度塑造起來的,也可以說他的性格使他的人生態度更加從容和順應自然。當別人在舒適的畫室中“閉門造車”,構想自己心靈樂土時,他卻不追趕時風,認定“生活之樹”長青,在生活中獲取創作的靈感,仍壹如既往地朝他認定的方向走,以冷靜的態度以心造化,以飽和豐富的色彩留住了轉瞬即逝的瑰麗多姿,傳達了他對生命從渾沌走向光明的人生格言。對自然的鐘愛,使他長於色彩風景畫。油畫、水彩、水粉等顏料在他手中,成為他與自然溝通的工具,任其馳騁。他的作品曾在許多大展上展出與獲獎。他在統壹生動的小筆觸,短線條秩序中表現出律動和靈致。在捕捉大自然靈氣的同時,亦表現出壹股陶冶心誌的清新與明凈,在相生相隨生命情態的瞬間,合而為境,悠然入畫。
張繼渝的作品在色調上是樸素而高雅的。在色彩的表現上從不按習慣的套路去描繪自然,在追求色彩的豐富與復雜,追求對立統壹的辯證和諧把握大關系的同時,小心把握著色彩的冷暖的微妙對比,謹慎地在冷調子中加進變化幽微的暖色、灰色,又在暖調子中滲進若幹僅可意會的冷色,以典雅、明快、濕潤、亮麗有機地融在壹起。用筆生情,拙與巧、虛與實、緊與松、經意與隨意***同依存著。顯示出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書卷氣息。和諧中見豐富,靜雅中見廣愽,壹種胸襟氣度,壹種人品才情,淳厚蘊藉,清新濃雅、樸實無華。讀他的作品,我們固然可以感受到他那高超嫻熟的藝術技法所帶給我們的審美快感,同時流動著對於生命奧秘的去敝、觀照、呈亮、甚至感恩。它們的美在於精神的內在指向,神來之筆逼促妳的心靈升華。
繼渝兄幾十年如壹日,用他豐沛的情感擁抱自然,又以自然表現著情感,數十年間已是碩果累累,成就斐然,早已享譽油畫壇。而今雖進入中年,卻又童心未泯,熱愛自然之心更切,藝術創造之情亦更甚。突然間我想起他十多年前畫的壹幅自畫像,那在綠蔭陽光下照著的壹個光頭形象至今記憶猶新,那逆光透過樹葉照在光頭上高光是那樣的明亮,所反映的是他藝術的升華和智慧的結晶。彈指壹揮間,十幾年過去了他還是那樣執著與奮發在熱情的生活成就著自己的藝術,我願光頭上的“高光”更亮,同時深情地祝願張繼渝在藝術的生命之樹中常綠常青。
文人寫意與抽象表現的完美結合
——讀張繼渝的自然風情油畫
何良
30多年來,張繼渝懷著壹種藝術審美和藝術表現的激情,以壹個獨行俠的堅定和瀟灑,行走鄉土,回歸自然,堅持在風景寫生中探索獨具特色的審美意趣、色彩語言和藝術語境。通過對大自然激情的色彩美感和意象表現,探索文人寫意與抽象表現相結合的形式,體現了自己對大自然對故土鄉情的依戀和偏愛,表達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審美追求。張繼渝的這種依戀、偏愛和追求,可以說近似宗教信徒的執著與激情。讀他的油畫寫生是壹種享受。在享受和感動之余,我們會禁不住萌發自己對大自然、對故土的懷戀和熱愛。壹、色彩美感與意象表現完美結合
張繼渝的作品彌漫著壹種激情,這種激情是通過斑斕瑰麗的色彩噴射出來的,是畫家與大自然靈魂交融、真誠對話的結果。張繼渝說,大自然是有生命有靈魂的,我們不能帶著僥幸的或者說某種庸俗的心態去索取。畫家的這種關愛自然、熱愛生命和追求自由的本真和坦誠,催發了畫家多姿多彩的審美意趣、精神意象和創作激情,從而實現了色彩的形式美感與理性的精神意象完美結合,也就造就了作品的至善至美的雅致品位。
作品對大自然色彩美感的表現,顯然是形式不是目的,更不是純視覺化的表現。在張繼渝看來,色彩美感只是畫家對作品主題的壹種審美態度及其表現形式,畫家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物象主體的各種表現形式,表達自己內在深處的某種感悟。於是,作品是壹種物象化的暗喻,是畫家發自內心急於訴說或表現的壹種意象。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形式與表現並不是藝術的本身,藝術的本質在於人的心,在於人的意,更在於人的情。”我們往往習慣地通過某種社會關照的眼光來審視這種色彩美感,殊不知,繪畫往往正如音樂的欣賞與詮釋具有不確定性壹樣,很多畫作所表現的“內容”或主題既深刻但又可能模糊。張繼渝的畫作中,很多都洋溢著壹種激情奔放之美,但即使是有些印象摹寫的風景,也屢見抽象的色彩表現形式。色彩作為繪畫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壹個元素,它與其它基本元素顯然是相依存的,點線面的激情演繹與形象造型的藝術表現無疑是相輔相成的。誠然,色彩美感的追求並不是畫家純粹視覺化的追求,在筆者看來,即便是對色彩和光影十分崇拜的畫家,他也可能在潛意識中追求色彩表現的純視覺化以外的某種意象性的暗喻或蘊涵。在這壹點上,相信即便是早期印象派的先驅們也概莫能外。
張繼渝的畫,為什麽能讓人感動?因為他通過色彩美感,將生活中受感動的自然和風情的氣韻和美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哪怕是壹片梨花園、壹個櫻桃林或者鄉村僻靜的裸泳場,通過畫家激情的色彩表現和演繹,自然引起大眾***鳴。畫家的審美觀念和精神意象不是壹朝壹夕形成的,它必定是畫家多年的生活歷練和藝術探索的形成過程,當然從作品角度上說自然也是主體意象與形式表現的和諧過程。因此,初讀張繼渝的《自然系列油畫》,我為其色彩美感震撼!又讀他的《風情系列油畫》,我為其鄉土情結感動!再讀他的《中國風景大系列》,我為其審美理念和藝術精神所折服!我們萬萬不可忽視張繼渝畫刀下的《桃園閑趣》、《農家樂》、《東泉裸浴》和《山那邊》》等這些反映大眾生活常態的黎民俗趣的現象,萬萬不可只從“色彩印象”來分析作者的創作動機和表現沖動,否則我們勢必得出純粹印象主義的結論!如果我們將張繼渝這些自然風情畫作看作是純視覺化的“色彩印象”的話,我們就有可能誤讀甚至褻瀆作品的藝術本真和精神內涵。在我看來,那些神奇的色彩背後蘊含著畫家對藝術表現形式的審美偏愛、對自然和生命的虔誠關註、對鄉土人文風情的拳拳情懷,以及其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和社會擔當。譬如《桃園閑趣》、《農家樂》和《濱江茶園》,決非單純的閑寫園景茶趣,而是通過人文風情寫意,表現了當代中國農村優美雅致的環境和人們生活舒適而富有情趣的人文風貌。
張繼渝油畫《桃紅李白》追求色彩美感,是每壹個畫家的藝術天性!但色彩美感說到底也是為了表達作者的心靈感受、精神追求和時代意象。即便是同壹作品,不同的讀者由於欣賞角度或精神意境不同,其解讀或評價也可能有所不同,正如音樂的聽懂與聽不懂壹般。我每讀《川西系列——白塔寺》,神情都會凝聚於紅白綠那三種美妙的色調與意境之中,內心深處似乎湧動壹股寧靜清雅的暖流,令我激動不已。表面看來,作者畫的不過是壹座平凡寺廟,遠遠看去也不見殿宇巍峨金碧輝煌,但其中暗喻了多少宗教作品所難以深刻表達的宗教意味和精神意象。據說這座白塔寺是全國唯壹的觀世音菩薩金剛道場。唐宋詩人王勃、杜甫及清代文家李調元等皆留戀此地並留下名篇佳作。清代詩人楊端那首“……欲登白塔窮秋望,且泛扁舟蕩日斜。山外白雲渾似水,江頭紅樹勝於花”正出於此。《白塔寺》主要由紅、白、綠三種主色調來表現,中間的寺廟是紅瓦白墻,近遠處寺廟前後幾乎被綠色鋪蓋……妳看那高貴肅穆的紅瓦、純雅清幽的白墻,以及青翠欲滴的綠蔭,分明蘊含著壹種濃厚而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讓人禁不住於悠然恬靜之中萌發淡淡的孤寂與淒清!最是四周那幽幽綠野、濃濃綠蔭,更是深刻演繹了佛海無量、蔭福天下的意蘊。《白塔寺》基調鮮明,筆觸奔放,構圖完美,色彩豐富而典雅,整個畫面氣韻表現恰如其分,給人豐富的視覺感受和無限的想象空間。每翻開張繼渝畫冊,我便會不知不覺地欣賞《白塔寺》,而每次欣賞《白塔寺》,我都如清風拂面、甘霖沐心,仿佛有壹束至純至善的靈光在心底閃爍,有壹種無聲勝有聲的精神意象讓人蕩氣回腸……初讀張繼渝的畫作,我多少會聯想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等遺風,但應該說那絕不是或不僅僅是張繼渝畫作所追求的審美理念和藝術精神,更不會是張繼渝畫作的旋律和靈魂!我以為,張繼渝的畫作,追求的實際上是壹種精神意象的色彩表現形式。
二、內容形式與審美精神彰顯和諧
張繼渝的風景寫生,洋溢著中國傳統文人濃郁的本土情懷和浪漫的寫意精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人寫意與西方印象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的完美結合。在表現形式上,張繼渝畫作通過豐富的色彩元素和油畫語言,詩意地表達了自己對自然對人生的樂觀審視、殷切關照和美好渴望;他通過抽象地表現現實生活中的人文生態,彰顯了自己的審美偏愛、生活態度與精神追求。作品或含蓄委婉、或激情張揚、或思鄉懷土、或思接廣宇。在題材選擇上,張繼渝幾乎不追求“內容決定形式”的宏大敘事或“主題”創作等流行選題形式,也不張揚“好為人師”的所謂社會思辨意識或社會批判精神,而往往只是對自己身邊的自然風情甚至小花小草激情歌唱,只是對千姿百態的人生況味聲聲嗟嘆。他幾十年如壹日,緊貼鄉土、親山善水,艱苦寫生,樂此不彼!令人欣慰的是,張繼渝這種多少染點印象主義遺風的藝術態度和形式美感追求,卻創作出不少反映生活意趣和時代意象的佳作,卻有不少作品彰顯藝術意境和精神氣韻之美!
這些年來,由於歷史的、現實的種種原因,藝術界在藝術創作上太流行“內容決定形式”了。尤其是“體制內”的藝術家們常常無法擺脫“主題先行”或受名利誘惑的“命題作文”,以至於不少作品形式缺乏美感、內容蒼白、缺乏藝術生命力。張繼渝的畫作中,刀法之豪邁、色彩之美感、造型之精簡、氣韻之生動等等,都是吸引我們的“形式”,而不壹定是宏大敘事的“主題先行”,有的甚至是藝術表現力強烈的“形式先行”。色彩美感是他畫作最強調的元素之壹,他的色彩表現又不是庸俗花哨的“顏料遊戲”。可以說,中國傳統文人的寫意精神與西方抽象的意象表現,在張繼渝的油畫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現。經過30多年的自然陶冶和形式探索,張繼渝在激情創作之同時能夠理性地寄予了色彩壹種至善至美的魅力,讓它“擔當”壹種藝術形式的表現角色與“使命”,從而寄托他對自然、對故土、對人生和諧而美好的向往和渴求,於是,形式與內容在這裏彰顯了和諧。看來,還是大師吳冠中在論述繪畫藝術時說得好:“內容不宜決定形式,它利用形式,要求形式,向形式求愛,但不能施行夫唱婦隨的夫權主義”。
在長期的油畫寫生創作中,張繼渝都懷揣壹顆虔誠、感恩和關愛的心情走向自然,借大自然抒發情懷,不論是瞬息萬變光怪陸離的光影色象,還是春夏秋冬的人文風情和自然景觀,他都以壹種至誠的心態去面對,都以自己壹種獨特的審美偏愛和色彩偏好去表現。他說,“要真正掌握好油畫語言,唯有到自然中去接受光的洗禮。通過對自然的感悟,並將這種從大自然中獲取的視覺感受轉化為自己創作中的表現意識”、“只要我們真誠地關愛自然,理解自然,我們就會得到自然的豐厚的回報”(《張繼渝油畫風景》p48)。最讓人羨慕的是,張繼渝居然能利用三尺講臺激情粉墨的閑暇,有意無意間浪漫效法莫奈、塞尚、梵高、高更等大師們的審美理念和自由精神,像當年的梵高在藝術創作成熟期仍放棄奢侈而投身郊野摹寫自然、理解自然、感悟自然和創造自然壹樣,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鄉土的感恩之情,投入大自然和鄉土的懷抱,醉心探索充滿美感的色彩、造型和筆法等藝術表現形式,創作了壹批批優秀作品。
印象寫實也好,抽象表現也罷;鄉土情結也好,本土指向也罷!張繼渝孜孜不倦追求的是壹種激情而詩意的精神審美意象及其藝術表現形式,探索的是體現中國傳統文人寫意精神和反映鄉土文化意象的本土油畫風格。因此,張繼渝油畫色調鮮明而亮麗;造型精簡而典雅;筆法瀟灑而果敢;筆觸豪放、明快而節奏感強。壹句話,色彩醉人,情調誘人,意蘊感人,氣韻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