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解釋下孝文化

解釋下孝文化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裏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壹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孝的壹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麽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孝”字在《論語》中,壹***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有5章。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印度及其他亞洲地區也有類似的倫理概念,另外孝順還可以推廣為壹般對年長的人的尊敬和順從,比如對媳婦對公婆的孝順,對長輩親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順等。“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壹。孔孟時期,出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孝”被封建帝王利用來為他們的統治服務。這樣,“孝”就由道德範疇擴展到了政治範疇。《大學》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載:“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統治者利用孝道來教化百姓,就是修其身的過程。向廣大民眾宣揚孝行,就是希望以此影響人們,以齊其家。而這兩項措施最終都是為了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