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是彬彬有禮,待人謙和,衣冠得體,談吐高雅,有良好的自身修養,知識淵博,心地善良、舉止優雅的男士。
1、中國的紳士,嚴格來說是君子。
君子指在地方上有錢、有文化、有聲望、有社會地位的壹個特殊階層,主要由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當地有文化的地主、賦閑或解職歸鄉的前官吏的人群組成。在古代,由於人民普遍未受教育,因此有文化的紳士在地方上可說是珍貴的知識與信息來源,深受民眾尊敬與信賴。
而地方官吏多來自外地,不熟悉當地民風民情,往往也倚賴紳士在地方上的聲望居中協調,方能有效治理。紳士是民而在民之上,非官而近似於官,他們與官員同為地方事務的要角,常並稱官紳。另外,紳士有機會與商人來往,本身經商的亦不少,常並稱紳商。
2、國外紳士
在中世紀英國,“gentry”是壹個社會階層,社會地位僅次於貴族。此階層的男性成人當時稱為“gentleman”(紳士)。
也由於中國傳統的紳士,與英國傳統的紳士在社會及文化上有其類似的重要地位,英國社會傳統上的階級分析把貴族和擁有土地的紳士階級統稱為“上層階級”,以對應由資產階級和小資產產階級組成的“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組成的“下層階級”。
英語“gentleman”最初是指來自優越家庭的男士。後發展為對心地善良,舉止優雅的男士的稱呼。此亦用來指稱中文的“紳士”。現今此定義已取而代之為大眾文化中對“紳士”壹名稱的形象。現在同中文的“先生”作為名次而非稱呼解時之意(即“女士們、先生們”中的“先生”,而非“王先生、李先生”中的“先生”)。
擴展資料:
中國無“紳士”,只有“君子”,“紳士”是西方的概念,與中國文化無關
中國沒有真正字面意義上的紳士,紳士是西歐國家(主要指英國男性)的概念,“紳士”這個詞和中國的傳統古典文化相沖突且格格不入,中國沒有引入這個概念,在文革期間,由於毛澤東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觀念,左派們曾經引入“紳士”這個概念來制約男人作風,並加進了古代漢語詞典中。
文革失敗後,“紳士”這個詞被鄧小平從古代漢語字典裏取消,並把該詞送入了那些含有西方外來詞匯概念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鄧小平之所以從古漢語字典裏取消“紳士”這個“外來物”,是因為鄧小平認為中國只有“君子”,要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只有“君子”。“君子”這個詞誕生於古代中國,如李白那樣恃才放曠、不與世俗亂象為伍的男子,就是壹名“君子”。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