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洪洞董家
山西洪洞縣杜戍村,壹個註定知名並留史的村莊。自明清以來五百年的名門望族,書禮傳代,簪纓世家——杜戍村永樂堡董氏家族,占盡了地靈人傑。董氏自明中葉居洪洞,書禮傳代。
董家人的名字,曾與這些名字緊密相聯:翁同龢、左宗棠、張之洞……時至今日,即使無緣書畫,去過晉祠的太原人也都對董壽平先生並不陌生——晉祠博物院的董壽平美術館中,珍藏著大師200余幅精品。
它們浸透著傳統文化的大美大境界,浸透著中國傳統文化人的赤子情懷——而這,也是董氏家族留給後人更為珍貴的饋贈。
2、壽陽祁家
清代中後期,山西壽陽祁氏是享有盛名的望族,與常熟翁家齊名,時稱“南翁北祁”。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翁心存、翁同 ;後者為祁韻士、祁藻、祁世長。與翁家相比,祁氏雖無“狀元門第”之榮,卻亦有“帝師”之譽,且三世之中,代有翰林。
祁家真正為世所知,首當歸功於史地名家祁韻士(1751~1815年)。祁韻士,字鶴臯,1778年中進士,後授翰林院編修,任《四庫全書》分校官和國史館纂修。
3、代州馮家
代州馮氏始於馮盛,代馮家族如今已經繁衍至26代,僅在繁峙、代縣就有後代七八千人。2017年馮氏文化研究會在代縣開會,除家屬代表外,還有外遷代馮之代表,來自於七八個省,他們究竟各代表多少族人,沒有統計,不得而知。
但代馮已經是個大家族,而且明清兩代,人才輩出,賢哲多有,成為清代全國無可與之並列的第壹高門望族。
4、靈石何家
山西靈石兩渡何家是清代延譽百年的科舉世族。清中葉以後,靈石何氏科第繁盛,代有聞人。在何氏家族不斷的發展中,先祖們漸漸註意到經濟基礎和重視文教對於家族發展的重要意義,並付諸實踐。
馮氏名人
壹是乾隆時曾任四部尚書、兩任文淵閣大學士(宰相)、死祀賢良祠的清官史貽直的論定:“我朝右姓,首推馮氏。外而屏藩節鉞,內而館閣臺員,著作勛名,先後輝映,海內翕然宗之。”
二是清代“桐城派”領袖姚鼐在給代州馮氏族譜所寫的序中說,代州馮氏之所以為高門望族,“非徒仕宦貴顯也,蓋賢哲君子多矣”。還有雍正、乾隆等皇帝對代州馮家官員的評價和看重,對此拙文已另有論述,此不贅言。
三是這個家族有四世祖馮忠所作“遺訓”“格言”等家訓,此訓“為千古並列為兩”的模範家訓(見清閻調羹為馮氏遺訓所作序),並代代傳承,做到了詩書傳家,懿德綿延。
四是代馮家族中眾多有識之士都把自己家族的興旺不衰歸之於家族文化中的道德基因。如道光時馮家最後壹名文進士(鹹豐時還有壹名武進士)馮誌沂就說代馮是“所以稱高門,端不在華膴(貴)”;“仰惟高曾來,清白慎取予”。
五是代馮從明代就有完整的族譜,而且成為作譜範式,多次續修,成為今天全國各大圖書館保存最完整的四家族譜之壹。馮家人物的傳記、墓誌銘、墓碑、功德牌坊,或有文字或存照片,真實記載了代馮的歷史軌跡,其道德文章,至今讀來仍令人十分感動,催人奮起。
六是馮家文化是以儒家為主體,兼具道家、佛家等各家之精華,充分體現了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精神;到了近代,代馮又與時俱進,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特別是註重現代科技和科學實驗的精神,有眾多族人在科技教育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湧現出為革命事業建功立業甚至獻出生命的壹些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