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學說鼓勵知識分子“入世”,即直接做官參與政治,來報效君王和國家。漢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還不十分完善,主要是王室貴族推薦壹些品德高尚的人才進入政府。比如,以“孝”出名,被選拔為官員就很常見。考試不是必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既有很高的文學、藝術造詣,又有高潔的道德操守,但壹方面又狂放不羈,放浪形骸。他們中的許多人情願醉酒而死,也不在腐敗的朝廷中工作。這種精神氣質對孔子的“士”是壹種有益的補充,即如果政治黑暗,那麽因為不願同流合汙而遠離政治,醉心於文學藝術,也是符合“士”的操守的,即“隱”。這種精神也可在老莊哲學中找到母體。
雖然隋唐時期就有了科舉制度,但真正稱為選拔政府官員的唯壹途徑還是在宋代以後。宋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進壹步強化、發展了儒家思想,占據了哲學的主流地位。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化考試成了做官的唯壹合法途徑。“學而優則仕”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開始成為讀書人信奉的格言。反過來說,政府官員也必須是飽讀儒家詩書經典的文化人。這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了“士大夫”群體必然是壹個精英知識分子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