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甄嬛和米月之後,孫儷再次扮演了這位傳奇女人,陜西首富吳安的遺孀。好像有點戲劇性~ ~
隨著劇情的發展,秦尚這個鮮為人知的商幫逐漸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
在昨晚播出的電視劇中,吳的老父親教導:
這句話從吳老父親嘴裏說出來,我後背的汗毛都豎起來了——我是如此的震驚和敬畏,真想上微博去拜訪壹下“海底撈”的大佬們,請他們趕緊學習。
事實上,“誠”“三硬”不僅是吳商的準則,也是秦商壹直堅守的理念。那麽歷史上“貨真價實、信譽卓著”的秦商是如何崛起的呢?是怎麽衰落的?
秦商獨立的時期大概是明朝中期。
事實上,在明朝之前,並沒有所謂的商幫,大部分的商人都是個體戶。
到了明朝,晉商、徽商、粵商都沖上來了,很神奇。讓我們來看看是什麽把這些商人聚集在壹起:
銀色的。
當時中國是世界的“銀池”!
明朝滅亡前1550至1654的百年間,由於歐洲殖民財富的海外擴張和掠奪,以及中國茶葉、絲綢、瓷器等特產的青睞,世界各地的白銀湧入中國。據統計,這期間從海外流入國內的白銀約有14000噸,是同期國內白銀的10倍!從1545到1800,約6萬噸美銀,約1/3~1/2,最終流向中國。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的GDP都是世界第壹。
這麽多白銀的流入,直接推動了白銀的貨幣化。妳什麽意思?明朝初年,賦稅還是以實物繳納,比如糧食和布匹。白銀貨幣化後,可以用於結算,大大提高了結算效率,讓商品大規模流通。另外,商人納稅成本不高,“30個稅都是壹個,不能多收”。有了這個基礎,商人就可以走南闖北,擴大經營地盤。據該地區稱,正是因為商人可以自由流動,幫派才逐漸形成。
交通。
想富,先修路。
據說時速4000公裏的超高速列車已經提上日程。如果現在出門沒有高鐵,想想就頭疼。
同樣的,在明朝,如果沒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商人都在苦苦掙紮,留在家鄉,怎麽可能形成商業帝國?
明代,元朝盛世,山河壹統。“東有遼左,西有流沙,南有海面,北有沙漠,四極八廢”。
據1570年撰寫的《天下水陸路》壹書記載,當時,全國共有水陸路143條,其中南京至全國各地的長途路11條,構建了四通八達的商業網絡。“滇南車馬貫遼陽,山中商賈行過千裏濟北。有什麽看不見聽不見的?”
隨著道路交通的發展,商品流通也日益繁榮。孤軍奮戰,單打獨鬥,已經完全無法應對如此繁榮的商業格局。有句老話,“鹽業的好處特別大,沒有巨商是不行的。”因此,商人需要集中巨額資金,借助群體的力量開展經營活動,以實現規模經濟,鞏固實力。
社會風氣。
人分九等,士農工商自古以來就是末流。到了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商人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寫《壹嶺軒誌》的歸有光曾說,“古人與民不同,至於後世,士商常混”。甚至還有人認為,從事商品經濟的商人比那些恪守經典、追求榮耀的所謂名儒更傑出。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商人做生意自然會更加理直氣壯,光明正大,形成更大的商幫也就順理成章了。
好了,在介紹了商賈產生的社會背景之後,我們就可以看到秦商是如何“登堂入室”的了。
秦商的崛起得益於中央的兩項政策——開鹽和茶馬互市。
中鹽——中鹽是指妳可以根據需要,通過交糧的方式獲得鹽(相當於鹽票,有了這個,就看買賣私鹽了)。
當初明朝為了防止韃靼人的入侵,為了保護中原,在邊疆各地設置邊城,其中榆林、寧夏、甘肅都歸陜西管轄,有20多萬的常備軍。這麽多軍隊,在邊境地區,靠近軍隊開荒種糧,是遠遠不夠的;然而,從產糧區運輸糧食路途遙遠,費用昂貴。因此,有壹項政策,只要商人能夠運送糧食,政府就會賣給妳鹽。
近水樓臺先得月。陜商緊緊抓住這壹難得的歷史機遇,發揮區位優勢和期待已久的經濟實力,參與到國家屯田種糧換鹽工程中來。自古以來“鹽為利之教”,得鹽者,可獨自經商。史載“明初用法,鹽固,粟塞,故鹽系淮南北,明方重西北,山陜運粟,故淮鹽為西大宗。”“西商”也是“秦商”。
秦商交糧,得到的都是鹽,要想得到鹽,就得去產鹽的地方。因此,壹時間,全國各大鹽場都能看到秦商的身影。在鹽利最大的淮北鹽場,秦商的勢力僅次於徽商。孫犁的“寡婦吳安”曾在揚州開了壹家分號。在四川鹽場,秦商幾乎占據了壟斷地位。“做鹽商的,多是晉商”。
說到這裏,我想提壹下晉商和秦商的關系。晉商和秦商由於地理位置接近,商業活動相似,所以經常作為商業財團在各地合作,我們可以看到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山陜會館。
茶馬貿易——也就是茶和馬之間的貿易。
為了加強邊防,安撫少數民族,明政府實行邊防與邊貿相結合的貿易政策。當時陜西所轄邊境地區以遊牧為主,產馬,不產茶。對於遊牧民來說,“不能喝茶,就會生病。”因此,明政府實行以茶換馬的邊境管理政策,“鞏固民心,強中華”。
只是壹開始的茶馬貿易也是官方壟斷,民間不允許賣茶。後來因為利益的趨勢,很難取締私茶,於是政府開始放寬政策,效仿《開鹽法》,從原來的官銷改為官方監管商業銷售。這壹政策,對於秦商人來說,是壹個沈重的利好。秦商開始走上販運邊茶的規模化經營道路,並占據主導地位。當時川康壹帶流傳的民歌“豆腐,老陜狗,走遍天下”,正是秦代茶商勢力的寫照。
同樣,棉布也是壹種緊身軍需品。當地棉布不夠,秦商就去江南區采購。龐大的棉布長途販運,進壹步鞏固和發展了陜西商業資本集團。從江南購買的布匹與邊境地區的馬匹交換,大量馬匹刺激了毛皮業的發展。
因為秦商的興起與邊貿政策有很大關系,所以也被稱為“邊商”。
此外,八百裏的陜西秦川,盛產藥材和各種藥材,也是煙草生長的沃土。獨特的地理環境使藥材和水煙成為秦商的另壹個經營對象。
在劇中,從管家無意中提到老太太房裏缺少水煙,可以看出當時水煙的市場覆蓋率。
借助國家政策、地理環境和物資的東風,陜西商都集團——秦商(又名陜幫、西客、西商等。)逐漸形成了以陜西為中心,西北川為勢利區域,隆慶出口茶葉,淮川銷售食鹽,蘇滬經銷,江浙銷售香煙的龐大商業帝國。陜西關中作為西北和東南地區的交通要塞,自然成為秦商的核心。當時陜西最繁華的商業區是涇陽、三原兩縣。
總而言之:
成功是蕭何,失敗是我。隨著國運的衰落,秦商逐漸瓦解,成為十大商幫之首[1]。壹方面是因為清末陜西的多次戰亂,很多大亨的百年基業被消耗殆盡。另壹方面,由於被迫打開國門,秦商的保守主義未能及時適應新的商業格局,難以與西方資本主義競爭。
那壹年,花開花落,月圓人圓,恰逢晚清動蕩的年代。“武安寡婦”雕刻了秦商末年最輝煌的傳奇。
反正我很期待。
註:【1】中國古代十大商幫:山西、陜西、徽州、寧波、山東、廣東、福建、洞庭、江油、隴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