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意思是在朝廷裏做高官就應當心系百姓;處在僻遠的江湖間也不能忘記關註國家安危。
此句寫出詩人的遠大抱負,表達了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獨特的感受和領悟,表現出詩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展現出憂國憂民的政治胸懷。
『原文』
範仲淹《嶽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①。越明年②,政通人和,百廢具 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③,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 記之④。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⑤,橫無 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 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⑥,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 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 鄉⑦,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壹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 泳;岸芷汀蘭⑧,郁郁青青。而或長煙壹空,皓月千裏;浮光耀金,靜影 沈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 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⑨,不 以己悲。居廟堂之高⑩,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 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 而樂”歟!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做了巴陵郡守。剛過壹年,政治措施推行無阻,人心和諧壹致,壹切被廢止的事都興辦起來了。就重新整修了嶽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模,在嶽陽樓上刻寫了唐代名人和本朝人的有名詩文。(好友子京)托我寫篇文章來記載這件事。
我看巴陵郡的最美的景像,全集中在洞庭湖。它好像口銜著遠山,腹吞著長江似的,浩浩蕩蕩,壹望無際。它早晨晴光瀲灩,傍晚霧雨蒙蒙,風雲多變,氣像萬千。這就是登上嶽陽樓觀賞到的最美景像。前人對此已經描述得極完備了。既然這樣,那麽(洞庭湖)往北直通巫峽,往南壹直達到瀟水湘水,南來北往的被貶官的人和詩人墨客們,大多在這兒會集,(他們)觀賞景物所產生的感情,難道就沒有什麽不同嗎?
像那陰雨連綿的天氣,壹連幾月也不見放晴,(湖面上)陰風狂吼,渾濁的惡浪湧向天空,日月失去了光輝,山嶽也在雨霧迷蒙中看不見了。往返經過這兒的商旅客船不敢行駛,(因為稍不留心),船桅船帆就會被刮倒,船槳就會被折斷。特別是到了傍晚,天氣昏暗異常,如虎嘯猿啼般的惡浪咆哮之聲傳來,令人感到恐怖淒涼。此時登上這嶽陽樓,就會產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被讒言毀謗、害怕別人譏諷的情感。滿眼望去全是壹派蕭條淒涼景像,感慨至極就要悲從中來。
至於像那春風和煦、陽光燦爛的天氣,湖波微起,漣漪蕩漾,湖光與天色上下輝映,望去萬頃碧波。沙鷗時飛時停,好看的魚兒在自由自在地玩樂。岸上的幽蘭、香芷散發著郁郁芒香,呈現出青青秀色。(到了月光皎潔的晚上),碧空如洗,月亮在廣闊的湖面上灑滿清暉,閃亮的金光如同在水上跳躍,(風平浪靜之時),月兒的倒影,猶如壹輪碧玉沈入湖底。漁歌聲聲,此唱彼和,這真是其樂無窮啊!此時登上這嶽陽樓,就會感到心曠神怡,什麽恩寵,什麽羞辱,全忘得幹幹凈凈,迎著春風,開懷暢飲,那真是喜氣洋洋啊。
哎!我曾經研究過古代仁人誌士的思想,他們的表現與上述兩種人的態度不同,是什麽原因呢? (古代的仁人誌士)不因為美景而高興,也不因為自己處境不好而哀傷。他們處在宰相那樣的高位,就為自己的百姓憂慮;身處偏僻的江湖之上,就替自己的國君憂慮。這就是說入朝當官憂慮,退居為民也憂慮。既然這樣,那麽他們什麽時候才有歡樂呢? (如果有人問他們),他們壹定會說“憂慮在天下百姓之先,歡樂在天下百姓之後’’啊!除了這種人,我還能和誰是誌同道合的朋友呢?
『註釋』
①滕子京:名宗諒,字
子京,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和範 仲淹是同年進士,因被人誣陷,貶官 至嶽州。謫:古時京官受處分降職出 任外官或犯罪流放。
②越:及,到。
明年:第二年。
③舊制:原來的規模。
④屬:同“囑”,囑咐,委托。
⑤湯 (shāng)湯:水流急、水勢大的樣子。
⑥遷客:被貶謫的官員。騷人:屈原
作《離騷》,後人即稱詩人為騷人。
⑦去國:離開京城。
⑧芷:香草名。 汀: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⑨物:外物, 這裏指環境遭遇。
⑩廟堂:宗廟和殿
堂,指朝廷。
江湖:民間。 微:沒 有。 歸:歸依。『全詩賞析』
本文僅368字,***分五段。第壹段,說明作記的緣由,著重寫滕子京 在謫守期間的政績。第壹句中的“謫”字是全文的關鍵。“政通人和,百
廢具興”,贊美了滕子京,也為下文闡發主旨設下伏筆。第二段,不對嶽陽 樓本身作具體描寫,而是由嶽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遷
客”遠承“謫”字,又引出覽物的不同感受。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第四 段,寫覽物而喜者。兩段采取對比的寫法,壹陰壹晴,壹悲壹喜,兩相對
照,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有詩壹般的意境。這兩段描寫引出了最後壹段, 點出了文章的主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否定、超越了前兩段所寫的
兩種覽物之情,從而表現出壹種更高的思想境界:以天下的憂樂而憂樂。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八評論道:“撇過嶽陽之景,專寫覽物之情,引起憂
樂二意,又從憂樂寫出絕大本領。從來名公作記,未有若此篇之正大堂皇 者,可想見文公壹生節概。”
《嶽陽樓記》的著名,主要在於思想境界的崇高。與範仲淹同時代的 文學家歐陽修為他撰寫碑文,說範仲淹從小就有誌於天下,常自誦曰:“士
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嶽陽樓記》末尾所說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壹生行為的準則。孟子
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傳統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 條。但範仲淹進壹步提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
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古往今來,人們閱讀此文,無 不為作者的高尚人格而感慨萬千,激勵鼓舞! 後兩句話所體現出那種吃
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作者介紹』
範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後移居蘇州吳縣。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範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