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抽絲剝繭:臺燈

抽絲剝繭:臺燈

小範圍照明,縮小關註區域,聚焦註意力。

1、排除幹擾:人本能向往光明,逃避黑暗。趨利避害,追求已知、光明、確定性,逃離未知和恐懼。臺燈以外力作用縮小光亮範圍,放大黑暗界限,壓縮關註力的跳躍,形成聚焦,以排除幹擾。

2、單壹職責原則:核心是控制類的粒度大小、將對象解耦、提高其內聚性。壹個方法應該盡可能做好壹件事情。如果壹個方法處理的事情太多,其顆粒度會變得很粗,不利於重用。相同時間,關註度發散性和單個事件的重用度成反比。臺燈的效應,是追求單個事件的關註度及其縱向深度。

1、社交場景

社交的範圍,有臺燈效應的光亮區域和黑暗區域。對已知和確定的趨向,人們喜歡熟人社區的交互情境,更能感受到輕松,愉悅。 陌生環境,陌生交互對象,人本能會采取收縮、退避的策略以保持距離。社交黑暗區域,保持交互的同時,要分散更多的關註力分析判斷交互信息的可靠性和交互場景安全性等。而在光亮區域,天然排除了外界客觀信息真實度的故意人為風險,聚焦於交流本身,易於形成高質量信息對流,創造高效益社交成果。

(1)、擴大社交的光亮區域,把陌生變熟悉,把已知變未知。 在談戀愛、談判等社交場景中,提前對社交對象背景,社交場景,社交內容等等的提前搜尋學習和了解,主動擴大已知光亮區域,有助於提高戀愛或者談判本身的專註力。

(2)、對社交標的進行篩選和排除,壓縮社交黑暗區域。對陰影和黑暗區域進行摳選,排除隱含風險和不確定性標的。 選擇熟悉了解的,如在同學中找合作夥伴,在熟悉地區選擇工作單位,在熟悉行業進行投資目標等等都是主動排除隱含風險和不確定性陰影區域的行為,避免再重新分出側支線程進行風險判斷評估,達到聚集,專註主線單個事件。

2、學習場景

學習類似於擴大臺燈效應的光照區域廣度和加強區域內光照強度。 人們傾向於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從自己的喜好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這就是我們的對臺燈光亮區域的本能傾好。對自己有利、恰合自己價值觀、有確定性、自己能找到答案,我們總樂於接受和吸收;自己厭惡、在自己價值觀之外或者反直覺、與自己學識體系相悖,我們常常會采取逆反拒絕的應對策略。這個時候,臺燈的效應會影響我們的對問題的客觀看法。

比如舞臺上,要突出某個場景的時候,會把這個場景周圍的燈光調暗,或者壹個更亮的聚光燈,照在這個場景或者演員站立的區域,進而形成臺燈聚焦效應。這個也是現在社會上的各種嘩眾許寵新聞媒體最喜歡,也壹直在用的方法。抓住社會中某壹個特例的事件選擇性報道,且大部分是負面信息,把所有的光聚在這壹點上,為了激發公眾擔憂情緒, 引起關註。

我們學識的廣度,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視角的光亮區域覆蓋面大小。我們學識的深度,決定了我們看待世界視角光亮區域光的強度。

我們現在生活在各種各樣新聞媒體無數聚光燈故意誇大或縮小著的在扭曲的信息世界裏,戰爭饑荒,自然災害,政治錯誤,腐敗,疾病,恐怖主義等等。我們感受到的世界比真實世界更可怕,這是因為我們註意到信息都是被媒體精心選擇過濾過的,而且還刻意選擇那些嚇人的信息。

如果我們學識和眼界的光亮區域,比新聞媒體聚焦的光亮區域還窄的話,我們就會被誤導認為這個世界是壞的,消極的,負面的,因為我們看不到光亮區域之外,好的世界。同理,如果我們學識眼界的深度不足,光亮區域的亮度不夠,新聞媒體的聚焦亮度比我們高,就會認為新聞媒體聚焦的區域比我們的區域可信值更高,我們的大腦就會選擇采納新聞媒體誇張變形的信息。

3、工作場景

對比於學習場景類似於擴大臺燈的光亮覆蓋區域或者光亮的強度,而工作的場景,就像把註意力二次集中在光亮區域內壹項復雜的任務之上,從而提高做事效率。簡單來,是超聚焦模式。

註意力資源很容易被消耗和分散。讓我們比較好奇的,感到舒服愉悅的,感到威脅的事情,都會 耗散我們的註意力。個人的知識體系不是平面的,專研的深淺度不壹、知識涉獵廣度、專業知識的差異性,會在我們知識體系的光照區域內形成大小不壹的黑斑,或者亮度深淺不壹的小區域。這些不壹的黑斑和區域,是耗散我們工作註意力的罪魁禍首。

要達到工作的專註,就類似於在臺燈的光亮區域內,制造壹個比平均光亮度略微高壹點的超聚焦區域。假設臺燈區域內總體平均光亮度為30,那麽我們可以制造壹個亮度為40的超聚焦區域。如果超聚焦區亮度太高,會過度聚攏我們的註意力,沒有剩余的空間去處理壹些突發的意外。如果亮度太低,註意力就會被其他區域同級別亮度或者高於其亮度區域掠奪。

工作中如何制造超聚焦區域:

第壹要求工作同級別內有高性價比生產力。比如工作的收益率,重要性,緊急度等方便去衡量和選;

第二要求工作有吸引力,在工作本身套上壹個興趣愛好或者好奇的光環,能很大程度上防止聚焦區域外非相關事件好奇,愉悅,恐懼事件的意外光點爭奪註意力資源。起碼這個工作,妳得給他賦予興趣愛好,競爭,好奇等等值得去超聚焦重大意義。

1、反分散效應

我們的學習有兩種模式,縱向和橫向。縱向為在原本的學知領域區域內往下深度鉆研,比如專業學科的鉆研。 類似油井開采,原來的基礎上,再往下鉆,往下挖掘開采更多的石油。 橫向為在原本學識的基礎上,沿著學識的邊界往外拓展,比如新技術新理論的開發創新 。類似於油井開采,放棄本來的區域,在另外的區域勘探新的油田資源。

臺燈效應專註聚焦和單壹,采取的是縱向策略,而放棄了橫向的發展,是壹種反分散效應。

反分散效應,對創新有極大抑制的負面作用。

創新在於尋找未知,積極應對不確定性,解決不協調和相悖理論。就要求我們走出臺燈的光亮區域,邁向黑暗,尋找不確定性。要求我們打散臺燈效應,把臺燈搖晃起來,讓無數的光點散落向黑暗區域的各個角落。

所以創新要做到三點:

(1)打破臺燈的聚焦效應,走出光亮區域,擁抱黑暗。打破固有思維習慣,走出舒適區。

(2)學會捕抓散落在黑暗中的光點。我們所謂的靈感,經常在我們思想放松,思緒翺翔的時候,突然就冒出來。如開車,洗澡,喝咖啡,半夢半醒的時候就會冒出來。要學會及時整理和記錄下來,擺在眼前,更好的解決現在有問題以及給未來的自己做好規劃。

(3)確定好要黑暗中要尋找的標的模型和存在的區域。在臺燈遙發散搖控起來之前,先要確定在自己想要在黑暗中尋找的標的長怎麽樣,在光點掃過的壹剎那能立刻識別。在創新中,我們進入分散模式之前,先確定壹個要解決的問題,讓自己的思維有意識的繞著這個問題隨機漫遊和跳躍。壹些獨特的,新奇的這個時候就會被連接起來,從而找到解決方法。

2、燈下黑效應

古代時人們的燈具多用碗,碟,盞等器皿註入動,植物油,點燃燈芯用於照明。照明時由於被燈具自身遮擋,在燈下產生陰暗區域,該區域的特點是離光源近。

在我們臺燈的放置區域,光亮的範圍內,臺燈的支架,將區域內的書本,筆具等都可以產生陰暗區域,我們常常視而不見。在此處,主要指專註力的選擇性認識偏誤。

臺燈的聚焦效應,所以我們的聚焦肯定是帶有目的的註意力,必然會選擇對象。而註意力壹旦集中於某壹對象,就會忽視其他可能的對象。我們的註意力天生有過濾的作用,把什麽重要的與不重要的,緊急的和不緊急的區別開來。預先設定的目的,對信息形成過濾和篩選,造成對不合目的對象視而不見。

燈下黑的效應主要是指視而不見,看上去是註意力放錯了地方,但其實經常是壹種下意識中故意看不見的結果。

很大的男性同誌應該有這樣的經歷,在和女朋友或者老婆逛街的時候,眼前走過壹個漂亮的著裝暴露的美女,男性朋友們肯定都會有意識的把目光轉開或者 有意看別的地方,選擇對眼前的風景視而不見。的現象已經表明了,妳已經看見前面是個美女,而且看到他著裝暴露,對意識裏強制騙自己不應該看,而且也沒看見。換句話說目不斜視,壹本正經,恰恰是目己斜視,心有雜念的結果,同樣那些思想最正確的人,並不是從未有過不正確的思想,而恰恰是因為心裏清楚才能刻意有效避免的人。

在《必要的謊言,簡明的真相》(Vital Lies,Simple Truths)壹書裏,心理學家丹尼爾·古爾曼(Daniel Goleman)對這個實驗評說道,被測試者並不是真的什麽都沒看見,而是因為避免看見而沒有看見,不看見性內容,這是把註視轉向其他內容的結果。註視者欺騙了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欺騙。他寫道, “為了避免看見,頭腦裏壹定有某個部分事先知道畫裏有什麽,這才知道該避免什麽。頭腦壹定知道是怎麽壹回事,這才趕緊設置壹道防衛性的過濾,把註意力從有危險的地方轉移到安全的地方”。 看見和不看見的關系與記憶和遺忘的關系是壹樣的,要忘掉為什麽就必須先記住不該記住什麽。

比如在我們生活中的的親子教育,存在很多的燈下黑效應。比如性欲,死亡,疾病的問題,常常忌諱,避而不談。我們對這樣的問題回避的方式,大半是在頭腦中己先明白該談什麽不該談什麽。本是應該是幫助人們明辨是非和善惡的學問,反而使得他們回避這樣的問題,雖然轉移的不是目光,而是對基本正常知識的回避。可以說是壹種燈下黑效應。

古代的燈下黑是因為燈光被燈具所遮掩,今天的燈下黑是因為有人把本來光亮的地方設為盲區或視覺黑洞,這是壹種認識偏誤,也是壹種下意識的自我欺騙。

3、亮度錯覺

亮度錯覺,是因為我們註視力過度的專註某壹點,會放大或高估這個點,從而錯誤的放大關註點和其他區域的亮度權重落差。

這個道理是在思考中我們的思想聚焦或者工作行動中對某壹個點或某壹件事賦予我們的關註的作用力,這個點的重要性馬上就會放大。

我國古時候有個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有壹段這樣:

飛衛對他說:“雖然妳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妳的眼力還不夠。等到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壹件很大東西的時候,妳再來見我吧!”紀昌記住了飛衛的話。回到家裏,又開始練習起來。他用壹根長頭發,綁住壹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後每天站在虱子旁邊,聚精會神地盯著它。那只小虱子,在紀昌的眼裏壹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壹樣。

這是壹個專註力極度聚焦的壹個經典標本。 我們對某壹點持續註入大量的關註度,這壹點在我們眼中權重亮度就會隨之放大。

同樣價值的100塊錢,路上撿到,人們會利索花掉。如果是辛苦掙來的,可能要經過再三思量。同樣價值的東西,經過我們思考或行動上的作用力聚焦過,在我們心中的重要性就不壹樣。

我們想象壹下,妳的工資提高10倍,妳覺得非常好,幸福感會提高10倍;再想象壹下,如果因為某個疾病,我們要失明,那會是多麽悲慘的境地。亮度錯覺,人們常常會把上面兩個事件帶來的幸福感的變化,落差都大大的高估。讓我們去觀察壹下周圍的人,比妳工資高10倍的,妳發現他們過得並不如妳想象的那麽極度美好,當然有了更好的物質生活,但幸福感方面,也不是壹天到晚都樂呵呵。那些確實雙目失明的人,經過壹段時間的適應,也並非壹天到晚都活在痛苦之中,壹樣有歡樂的生活。

當然不可否認錢多更好,失明殘疾不好。其間的幸福度區別也許只有5%,我們容易想象成100%或者200%甚至更多。

卡尼曼對此說過壹句格言式的警句:當妳正在想壹個東西的時候,生活中沒有別的東西,像這個東西壹樣重要了。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要考慮到,影響某件事或者某壹個局面,是多方面多維度的,影響的因素可能很多。在我們對未來預期和相關的決策方面時,要避免單壹視角,負面思維,直線思維,就不會陷入亮度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