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格言(又稱四句教)出自《傳習錄》卷下錢德洪錄篇。王陽明心學的核心理論有三個:壹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壹;三是致良知。
這是王陽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他明確指出:心的本體晶瑩純潔、無善無惡;但意念壹經產生,善惡也隨之而來;能區分何為善、何為惡的這種能力,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而儒學理論的重點之壹-格物,在這裏就是“為善去惡”。
格物四句話解析
善惡說是應當說是壹種假設,如果說人性是善的,那麽再惡的人也可以原諒。如果說是惡的,那麽人就需要嚴格管理,遏制惡行的出現。心的本體是無善惡之分的,但人畢竟是活物,當受到外界刺激時,當有所選擇時,念頭必然會動。這動的念頭就是意,就是思想、思維等心理活動。
我們壹般看待問題是憑自己的主觀判斷的,對自己有利的就以為是善的,對自己不利的就認為是惡的,而事實往往出入很大,因此,王陽明先生提出致良知。良知是符合天理的,人心有公平的天理才有良知,有良知才能知道什麽是善的什麽是惡的,這是價值觀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