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產、消費、分配、交換(流通)
1.生產
擺在面前的對象,首先是物質生產。社會中進行生產的個人,——因而,這些個人的壹定社會性質的生產,當然是出發點。
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於壹個較大的集體。
人是最名副其實的政治動物,不僅是壹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
生產壹般是壹個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同點提出來,定下來,免得我們重復,他就是壹個合理的抽象。
對生產壹般適用的種種規定所以要抽出來,也正是為了不致因為有了統壹而忘記本質的差別。那些證明現存社會關系永存與和諧的現代經濟學家的全部智慧,就在於忘記這種差別。例如沒有生產工具,哪怕這種生產工具不過是手,任何生產都不可能。
資本,別的不說,也是生產工具,也是過去的、客體化了的勞動。
如果沒有生產壹般,也就沒有壹般的生產,生產總是壹個個特殊的生產部門——如農業、畜牧業、制造業等,或者生產是總體。
實際上,壹個民族的工業高峰是在這個民族的主要任務還不是維護利潤,而是謀取利潤的時候達到的。
他們說要說的是生產不同於分配等等。於是資產階級關系就被趁機當做社會壹般的顛撲不破的自然規律偷偷地塞了進來。即使根本不談生產和分配的這種粗暴割裂以及生產和分配的現實關系。總應該從壹開始就清楚地看到,無論在不同社會階段上分配方式如何不同,總是可以像在生產中那樣提出壹些***同的規定來,可以把壹切歷史差別混合和融化在壹般人類規律之中。
壹切生產都是個人在壹定社會形式中並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
總之,壹切生產階段所***有的、被思維當做壹般規定而確定下來的規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謂壹切生產的壹般條件,不過是這些抽象要素,用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壹個現實的歷史的生產階段。
2.生產與分配、交換、消費的壹般關系
膚淺的表象是:生產制造出適合需要的對象;分配依照社會規律把他們分配;交換依照個人需要把已經分配的東西在分配;最後,在消費中,產品脫離這種社會運動,直接變成個人需要的對象和仆役,供個人享受而滿足個人需要。
分配被規定為從社會出發的要素,交換被規定為從個人出發的要素。
在生產中,人客體化,在消費中,物主體化;在分配中,社會以壹般的、占統治地位的規定的形式,擔任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中介;在交換中,生產和消費由個人的偶然的規定性來中介。
分配決定產品歸個人的比例(數量);交換決定個人拿分配給自己的壹份所要求的產品。
生產是壹般,分配和交換是特殊,消費是個別。當然是壹種聯系,然而是壹種膚淺的聯系。
生產和消費
生產直接也是消費,雙重的消費,主體的和客體的。第壹、個人在生產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這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壹種消費完全壹樣。第二、生產資料的消費,生產資料被使用、被消耗。因此,生產行為本身就它的壹切要素來說也是消費行為。稱做生產的消費。
提出生產的收費這個規定,只是為了把與生產同壹的消費跟原來意義上的消費區別開來。現在我們來考察壹下這個原來意義上的消費。
消費直接也是生產。例如,在吃喝這壹種消費形式中,人生產自己的身體。而對於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從某壹方面來生產人的其他任何消費方式也都可以這樣說,消費的生產。
經濟學卻說,這種與消費同壹的生產是第二種生產,是靠消滅第壹種生產的產品引起的。
在第壹種生產中,生產者物化,而在第二種生產中,生產者所創造的物人化。
可見,生產直接是消費,消費直接是生產。
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消費從兩方面生產著生產。1.因為產品只是在消費中才成為現實的產品。因此,產品不同於單純的自然對象,他在消費中才證實自己是產品,才成為產品。消費是在把產品消滅的時候才使產品最後完成。2.因為消費創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
與此相應,就生產方面來說,生產生產著消費:1.是由於生產為消費創造材料;2.是由於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3.是由於生產通過他起初當做對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需要。
因此,消費和生產之間的同壹性表現在三方面:1.直接的統壹性:生產是消費;消費是生產。生產的消費。消費的生產。2.它們通過這個運動彼此發生關系,表現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處於對方之外。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3.生產不僅直接是消費,消費不僅直接是生產;生產也不僅是消費的手段,消費也不僅是生產的目的。生產為消費提供外在的對象,消費為為生產提供想象的對象。兩者的每壹方不僅直接就是對方,不僅中介著對方,而且兩者的每壹方由於自己的實現才創造對方。
他們總是表現為壹個過程的兩個要素,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是實際的起點,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
生產與分配
如果看看普通的經濟學著作,首先令人註目的是。資本,作為決定壹定的分配形式的東西。利息和利潤作為分配形式,是以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為前提的。他們是以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為前提的分配方式。他們又是資本的再生產方式。
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現為生產要素的背面。
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就對象說能分配的只是生產的成果就行,是說參與生產的壹定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
照最淺薄的理解,分配表現為產品的分配,因此它離開生產很遠,似乎對生產是獨立的。但是在分配是產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產工具的分配,2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這是同壹關系的進壹步規定。這種分配包含在生產過程本身中並且決定生產的結構,產品的分配顯然只是這種分配的結果。
有了這種本來構成生產的壹個要素的分配,產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確定了。
在所有情況下,生產方式,不論征服民族的,被征服民族的,還是兩者混合形成的,總是決定新出現的分配。因此,雖然這種分配對於新的生產時期表現為前提,但它本身又是生產的產物,不僅是壹般歷史生產的產物,而且是壹定歷史生產的產物。
最後,交換和流通
既然交換只是生產和由生產決定的分配壹方銅消費壹方的中介要素,而消費本身又表現為生產的壹個要素交換,顯然也就作為生產的要素包含在生產之內。
第壹,很明顯,在生產本身中發生的各種活動和各種能力的交換,直接屬於生產,並且從本質上組成生產。第二,只要產品交換是用來制造供直接消費的成品的手段,在這個限度內,交換本身是包含在生產之中的行為。第三、所謂實業家之間的交換,不僅從他的組織方面看完全決定於生產,而且本身也是生產活動。只有在最後階段上,當產品直接為了消費,而交換的時候,交換才表現為獨立於生產之旁,與生產莫不相幹。
但是,1如果沒有分工,不論這種分工是自然發生的,或者本身已經是歷史的結果,也就沒有交換;2私人交換以私人生產為前提;3交換的廣度、深度和方式都是由生產的發展和結構決定的。
我們得到的結論並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統壹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壹個總體的各個環節,壹個統壹體內部的差別,生產既支配者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本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過程總是從生產重新開始。
因此,壹定的生產決定壹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壹定關系,當然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於其他要素。
3.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例如在經濟學上從作為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的人口開始,似乎是正確的。但是,拋開構成人口的階級,人口就是壹個抽象,如果我不知道這些階級所依據的因素,如雇傭勞動、資本等等,階級又是壹句空話。直到我最後又回到人口,但是這回人口已不是關於整體的壹個混沌的表象,而是壹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了。
具體總體作為思想總體、作為思想具體、事實上是思維的、理解的產物;但是,絕不是處於直觀和表象之外或淩駕於其上,而思維著的、自我產生著的概念的產物,而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這壹過程的產物。
因此,就是在理論方法上,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現面前。
比較簡單的範疇可以表現壹個比較不發展的整體的處於支配地位的關系或者壹個比較發展的整體的從屬關系,這些關系在整體向著以壹個比較具體的範疇表現出來的方面發展之前,在歷史上已經存在在。這個限度內,從最簡單上升到復雜這個抽象思維的進程符合現實的歷史過程。
甚至在最文明的古代,在希臘人和羅馬人那裏,貨幣的充分發展,只是出現在他們解體的時期,因此這個十分簡單的範疇,在歷史上只有在最發達的社會狀態下,才表現出他的充分的力量。
可見,比較簡單的範疇,雖然在歷史上可以在比較具體的範疇之前存在,但是,它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充分發展恰恰只能屬於壹個復雜的社會形勢,而比較具體的範疇,在壹個比較不發展的社會形式中有過比較充分的發展。
亞當·斯密大大的前進了壹步,他拋開了創造財富的活動的壹切規定性,——幹脆就是勞動,既不是工業勞動,又不是商業勞動,也不是農業勞動,而即使這種勞動,又是那種勞動。
在這些勞動中,任何壹種勞動都不再是支配壹切的勞動。所以,最壹般的抽象總只是產生在最豐富的具體發展的場合,在那裏,壹種東西為許多東西所***有,為壹切所***有。
這個被現代經濟學提到首位的、表現出壹種古老而適用於壹切社會形式的關系的最簡單的抽象,只有作為最現代的社會的範疇,才能在這種抽象中表現為實際上真實的東西。
勞動這個例子令人信服地表明,哪怕是最抽象的範疇,雖然正是由於他們的抽象而適用於壹切時代,但是就這個抽象的規定性本身來說,同樣是歷史條件的產物,而且只有對於這些條件並在這些條件之內才具有充分的適用性。
資產階級社會借這些社會形式的殘片和因素建立起來,其中壹部分是還為克服的遺物,繼續在這裏存留著,壹部分原來只是征兆的東西,發展到具有充分意義,等等。
其次,因為資產階級社會本身只是發展的壹種對立的形式,所以,那些早期形式的各種關系,在它裏面常常只以十分萎縮的或者完全歪曲的形式出現,公社所有制就是個例子。
無論在現實中或在頭腦中,主體——這裏是現代資產階級社會——都是既定的;因而範疇表現這個壹定社會即這個主體的存在形式、存在規定常常只是個別的側面;因此,這個壹定社會的在科學上也絕不是把他當做這樣壹個社會來談論的時候才開始存在的。
在壹切社會形式中都有壹種壹定的生產決定其他壹切生產的地位和影響,因而它的關系也決定其他壹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
在資產階級社會中情況則相反。農業越來越變成僅僅是壹個工業部門,完全有資本支配。地租也是如此。在土地所有制處於支配地位的壹切社會形式中,自然聯系還占優勢。在資本處於支配地位的社會形式中,社會、歷史所創造的因素占優勢。
因此,把經濟範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後次序來排列是不行的、錯誤的。它們的次序倒是由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社會中的相互關系決定的,這種關系同表現出來的它們的自然次序或者符合歷史發展的次序恰好相反。
4.生產。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國家形式和意識形式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關系。法的關系。家庭關系。
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例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
壹個成人不能再變成兒童,否則就變的稚氣了,但是兒童的天真不使成人人感到愉快嗎?古代民族中有許多是屬於這壹類的,希臘人是正常的兒童。他們的藝術對我們所產生的魅力,同這種藝術在其中生長的那個不發達的社會階段並不矛盾。這種藝術倒是這個社會階段的結果,並且是同這種藝術在其中產生而且只能在其中產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會條件永遠不能復返這壹點也分不開的。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我學的專業本來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學和歷史之次,當作輔助學科來研究。
無論哪壹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之前是絕不會出現的。
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後壹個對抗形式,這裏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
這只是要證明我的見解,不管人們對它怎樣評論,不管它多麽不合乎統治階級的自私的偏見,卻是多年誠實研究的結果。但是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壹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裏必須根絕壹切猶豫,這裏任何怯懦都無濟於事。
《資本論》第壹卷
第壹版序言
問題本身並不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所引起的社會對抗的發展程度的高低,問題在於這些規律本身,在於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並且正在實現的趨勢。
在其他壹切方面,我們也同西歐大陸所有其他國家壹樣。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
除了現代的災難外,壓迫著我們的還有許多遺留下來的災難,這些災難的產生,是由於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茍延殘喘。不僅活人使我們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們受苦。
現在的統治階級撇開其較高尚的動機不說,他們的切身利益也迫使他們除掉壹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階級發展的障礙。
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的。
任何科學批評的意見我都是歡迎的。而對於我從來就不讓步的所謂輿論的偏見,我仍然遵守偉大的佛羅倫薩人的格言:走妳的路,讓人們去說罷。
第二版跋
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最後的絕對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鬥爭處於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於階級鬥爭不發展的時期的。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資產階級在法國和英國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鬥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采取了日益鮮明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勢,他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
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分成了兩派,壹派是精明的貪利的實踐家,另壹派企圖調和不能調和的東西。
所以,德國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排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德國取得任何獨創的成就的可能性,但是沒有排除對它進行批判的可能性。就這種批判代表壹個階級而論,它能代表的只是這樣壹個階級,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後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
辯證法在黑格爾手中神秘化了,但這絕沒有妨礙他第壹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壹般運動形式。在他那裏,辯證法是倒立著的,必須把它倒過來,以便發現神秘外殼中的合理內核。
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第壹篇 商品和貨幣
第壹章 商品
1.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發現這些不同的方面,從而發現物的多種使用方式是歷史的事情。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會尺度也是這樣。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但這種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於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壹種使用價值同另壹種是有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交換價值好像是壹種偶然的,純粹相對的東西。也就是說,商品固有的內在的交換價值,似乎是壹個形容語的矛盾。
同壹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表示壹個等同的東西,交換價值只能是可以與它相區別的某種內容的表現形式。
二者中的每壹個只要是交換價值,就必定能轉化為這第三種東西。
商品交換關系的明顯特點,正在於抽去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商品交換關系中,只要比比例適當,壹種使用價值就和其他任何壹種使用價值完全相同。
隨著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麽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現在我們來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他們剩下來的只是同壹個的幽靈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這些物現在只是表示,在他們的生產商耗費了人類勞動力,積累了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為它們***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
可見,使用價值或財物具有價值,只是因為有抽象人類勞動對象化或物化在裏面。
那麽它的價值量是怎樣計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價值的實體”即勞動的量來計量。勞動本身的量是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而勞動時間又是用壹定的時間單位,如小時、日等做尺度。
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同壹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從而在商品的生產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作為價值,壹切商品都只是壹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
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的變動,與這壹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的變動。
壹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不是以勞動中介,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是這樣。例如空氣等。誰用自己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沒有壹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
2.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
來表明勞動就它表現為價值而論,也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
由自己產品的使用價值或者由自己產品是使用價值來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勞動,我們簡稱為有用勞動。
各種使用價值和商品體的總和,表現了同樣多種的、按照屬、種、科、亞種、變種分類的有用勞動的總和,即表現了社會分工。這種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
可見,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著壹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或有用活動。各種使用價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質的有用活動就不能作為商品相互對立。
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壹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
種種商品體,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勞動並不是他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壹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作為價值,上衣和麻布是有相同實體的物,是同種勞動的客觀表現。
如果把生產活動的特定性質撇開,從而把勞動的有用性質撇開,勞動就只剩下壹點,它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縫和織只是耗費人類勞動力的兩種不同的形式。
正如在作為價值的上衣和麻布中,它們的使用價值的差別被抽取壹樣,在表現為這些價值的勞動中,勞動的有用形式及縫和織的區別也被抽去了。作為使用價值的上衣和麻布是有壹定目的的生產活動同步和紗結合,而作為價值的上衣和麻布不過是同種勞動的凝結。
因此,就使用價值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物質的質,就價值量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量。
在前壹種情況下,是怎樣勞動,什麽勞動的問題,在後壹種情況下,是勞動多少,勞動時間多長的問題。
更多的使用價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質財富。然而隨著物質財富的量的增長,它的使用價值可能同時下降。這種對立的運動來源於勞動的二重性。
既然生產力屬於勞動的具體有用形式,他自然不在能同抽去了具體有用形式的勞動有關。因此,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麽變化,同壹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使用價值量是不同的。
壹切勞動,壹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形成商品價值。壹切勞動,另壹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壹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就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生產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