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學記》原文及翻譯如下:
1、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嗚,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2、翻譯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成為美器;人不通過反復學習,就不能夠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百姓,以教與學為首要事務。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會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學,就不會懂得它的精妙。所以,學習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之後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後才能奮發自強。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大學的教育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未發生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預防;當學生適合接受教育時而加以教導,叫做時機恰當;不超越學生的學習階段而講授,叫做循序漸進;組織學生互相學習以吸收別人的優點,叫做切磋。這四點,就是教育成功的緣由。
(學生的)錯誤出現後再去禁止,教與學就會互相抵觸,學生便不能改正錯誤;最佳學習時機已過,然後才去學習,就會辛苦而難有成效,雜亂施教而不循序漸進,就會破壞擾亂教學而不可收拾;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壹起切磋、交流,就會孤陋寡聞;沈溺於與朋友娛樂,就會違背老師的教誨;沾染上不良習氣,就會荒廢自己的學業。
這六點,是教育失敗的原因。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後才可以成為人師。所以說老師的教學就是啟發開導:(對學生)引導而不強迫,勸勉而不強制,啟發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
(對學生)引導而不強迫,則(師生)關系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則平易近人;啟發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則引人思考。能做到關系融洽、平易近人,並能引人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於啟發開導了。
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施教的人必須要知道。人們在學習中,有的過失在於貪多,有的過失在於學得少,有的過失在於輕視學問,有的過失在於淺嘗輒止。這四種過失,是(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造成的。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才能挽救他們的過失。教育,就是發揚學生的優點而糾正學生的過失。
大凡學習,尊重教師是難以做到的。老師受到尊重,這之後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這之後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態對待學習。所以君王不以對待臣子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情況有兩種:壹是請臣子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時候,不把他當臣子對待;壹是教師,不把他當臣子對待。
根據大學的禮制,老師即使被天子召見,也不必面北稱臣,以此來表示對教師的尊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輕松而功效加倍,學生從而感激老師;不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勤苦,但功效只有壹半,學生從而埋怨老師。善於提問的人,如同砍伐堅硬的大樹,先砍容易的地方,再砍伐枝幹交接、紋理糾結不順的地方,等到時間久了,問題就得到解決了。
不善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於對待提問的人,如同被撞的鐘壹樣,用小力敲打,響聲就小,用大力敲打,響聲就大,待被撞的鐘從容不迫地回響,這樣之後鐘才會緩緩地響完它的余音;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與此相反。以上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禮記·學記》賞析
《禮記·學記》是中國古代壹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壹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壹般認為是戰國晚期思孟學派的作品,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樂正克。
其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系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比較系統和全面地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先秦時期的教育經驗。
《禮記·學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壹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壹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