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有誌者事竟成事例

有誌者事竟成事例

失敗是成功之母

(題目就是中心論點。這是個比喻句,闡述“失敗”與“成功”兩者之間的關系,指明失敗並不可怕,只要總結經驗教訓就可能成功。論點鮮明)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似乎已成老生常談,但行動和言語有時是不相壹致的。(開篇首先擺出生活中的各種事實,當妳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會怎樣呢?正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處理這個問題,所以作者才有必要談談“失敗是成功之母”)當妳的成績單上出現“紅燈”,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妳的心中是否除了沮喪,別的壹無所有?妳是否意識到這失敗之中有孕育著成功的種子呢?對此,每個人的回答肯定不壹樣!在此頗有必要談談:失敗是成功之母。

世上少有壹帆風順的事,(用生活中普遍的感受,重申我們經常會遇到失敗)而失敗卻隨時會有,否則,那些“發明家”、“文學巨人”的美名豈不輕易地落到每個人的頭上去了?綜觀歷史,(緊接著以偉人之所以成功來說明正是因為他們正確對待失敗)那些出類拔萃的偉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能正確對待失敗,從失敗中獲取教益,從而踢開失敗這塊絆腳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以愛迪生為壹項發明經歷了八千次失敗的實驗論證“失敗是成功之母”)壹生的成功不計其數,壹生的失敗更是不計其數。他曾為壹項發明經歷了八千次失敗的實驗,他卻並不以為這是個浪費,而是說:“我為什麽要沮喪呢?這八千次失敗至少使我明白了這八千個實驗是行不通的。”這就是愛迪生對待失敗的態度。他每每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從而取得壹項項建立在無數次失敗基礎之上的發明成果。失敗固然會給人帶來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獲;它既向我們指出工作中的錯誤缺點,又啟發我們逐步走向成功。失敗既是針對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礎,也就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然而,在現實中成功並不是失敗的積累,而是對失敗的總結與超越。如不認識這壹點,就會導致“失敗越多越成功”的荒謬結論。(進壹步排除對論點的誤解,即“失敗越多越成功”的謬論)比如數學上有名的平行公理,從它問世以來,壹直遭到人們的懷疑。幾千年來,無數數學家致力於求證平行公理,但卻都失敗了。數學家波裏埃終身從事平行公理的證明卻毫無成就,最終在絕望中痛苦地死去。正當這個問題像無底洞壹般吞噬著人們的智慧而不給予任何回報時,羅巴切夫斯基(用波裏埃和羅巴切夫斯基的事實對比,說明“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關鍵是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經過七年求證而毫無結果時,找出了失敗的原因。羅巴切夫斯基在屢次失敗之後,總結分析了失敗的前因後果,從本質上認識了這壹問題,從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見,“失敗是成功之母”是壹條客觀規律,但真要把失敗向成功轉化由可能變為現實,還必須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科學的分析,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指導今後的工作,這樣才算沒有“白白”地失敗。

年輕人在工作中容易失敗,也容易灰心,因此,我們只有牢記“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壹名言,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才能從失望中看見希望,從失敗走向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僅應當成為我們喜愛的壹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失敗中獲益,從勤奮中崛起,這就是有誌青年的成才道路。

評析

文章開門見山,圍繞題目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生活中的感受談了這壹話題的重要性。然後以愛迪生為壹項發明經歷了八千次失敗實驗,最終因堅持不懈,得以成功的事例,論證了中心論點。文章可貴的壹點在於並沒有到此罷筆,而是更深入地剖析了“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內涵,即:並不是失敗越多,就越成功,強調了“失敗的積累過程應是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過程”,最後重申論點。

例文二

有誌者事竟成

何偉

(題目就是中心論點,其含義是說有決心、有誌願的人終能取得成功。中心論點在題目中提出更明確)

“有誌者事竟成”。這句話闡述了“有誌”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有誌”才能“事成”,要想“事成”,必須“有誌”;若無“誌”則“事”不成。(針對論點,分析了二者的辯證關系)

這句話很有道理,頗能道出“事成”的真諦。不是嗎?請看:春秋時期,吳越相爭,吳勝越敗,越王勾踐淪為階下囚,(臥薪嘗膽的歷史故事道出“事成”的真諦)但他不甘屈服,立誌復仇,最後終於打敗了吳國,留下了“臥薪嘗膽”的千古美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由初中未畢業到數學巨人的巨大變化再次強調成功之真諦:立誌在前)小時候面對“沒有數學頭腦”的斥責而確立誌向,雖然連初中畢業文憑都沒有,但最終成為數學領域的巨人……古今中外諸多的政治家、科學家,都以其自身的行動證明了“有誌者事竟成”這句話的正確性。

但是“有誌者”是否都能“事竟成”呢?也不盡然。因為“有誌”和“事成”之間還有某些條件在起著重要的作用,若無這些條件,即使是“有誌”,事也是難成的。這些條件中的關鍵條件當屬如下兩條:

壹是有誌者的“誌”要符合客觀實際。(提出立誌的先決條件之壹)這就是說:壹個人所立下的“誌”,不能是脫離客觀實際的空想或幻想;“誌”與客觀的科學規律相抵觸、相脫離時,則“事”是永遠無法有“成”的。例如,曾有人立誌要研制成永動機,並為此付出了壹生的時間和精力,但卻始終沒能研制出來。這是為什麽?道理很簡單:其誌不符合客觀規律。物理學的知識告訴我們,當機器運行時,機械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而其間能量的損耗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研制永動機這個“誌”也就永遠無法成為現實之事。可見,符合客觀實際的要求,是“有誌者”事業成功的必要前提條件。(從壹個方面論述符合客觀實際的要求,是“有誌者”事業成功的必要前提條件,從側面論證了中心論點)

二是有誌者的“誌”必須是永不改變的“恒誌”,(提出立誌的先決條件之二)而且必須付諸於執著不懈的勤奮努力。這就是說:不能今天立誌當科學家,明天立誌當文學家,過不了多久又立誌當政治家,如此常常立誌,其“事”壹定難成;其誌向必須是始終指向壹個目標,不管外界如何變化,不管遇到怎樣的挫折,都“癡心不改”。這更是在強調:有了永不改變的“恒誌”,還要有永不改變的行動。為了實現自己之誌,要不怕困難,不怕諷刺挖苦,不怕挫折失敗;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探索,始終如壹地邁開勤奮的雙腳,在通向成功的曲折山路上不斷地艱難跋涉。只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有誌者事竟成”。(論述“恒誌”是“有誌者事竟成”的又壹前提條件,從另壹側面論述了中心論點)我國古代的大史學家、大文學家史馬遷,青年時代就立誌編寫出壹部有別於他人的史學著作。為此,他不僅以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殘章斷簡,奔波與民間,收集豐富的史料,就是在入獄慘遭宮刑之後,也沒有消沈下去,反而更加堅定誌向,愈挫愈奮,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奮寫作,到了晚年終於寫成了上自軒轅、下迄漢武的中國三千多年的鴻篇巨作——《史記》這部“千古之絕唱”(魯迅語),由此可見,有“恒誌”,而且有不懈的勤奮努力,是“事竟成”最重要的條件。(由司馬遷不懈努力最終完成《史記》這壹事實,再次有力闡明“有誌者事竟成”的觀點)

總之,“有誌者事竟成”,並不是說有誌事就壹定能成,而只是說明“有誌”與“事成”之間的辯證關系:無誌者則事必定無成,有誌而脫離實際則事不成,有符合實際之誌而無“恒誌”則事難成,有符合實際的“恒誌”而無堅持不懈的勤奮努力則事也難成。只有把上述條件有機地融為壹體,才能“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