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8 10:46:18 來源:榮縣全媒體新聞中心
壹九三八年六月,我父親隨叔祖吳玉章參加革命,後在吳老身邊工作十年之久,親聆吳老的教誨和培養。吳老去世後,為了緬懷吳老,父親送我壹套他珍藏已久的吳老題詞《祖傳三對聯》影印件給我。
今年是辛亥革命——榮縣獨立壹百周年,中國***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日子。為了紀念這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日子,更好地學習吳老、宣傳吳老,弘揚吳老精神,我將吳老給父親的題詞《祖傳三對聯》影印件公諸於世,並結合談談自己對這三幅對聯的認識和體會。
壹九六三年壹月,父親到北京參加全國鐵路公安先代會後即前去探望吳老。父親拿出獎品冊(紀念冊),請他老人家題詞以作紀念。這時吳老在紀念冊中這樣寫道:“我的侄孫吳本清同誌要我在他的獎品冊上提壹些指導性的話以紀念。我想把我們家祖先留下作事格言寫壹些出來也很有意義。現在我把小時所看見的略寫壹、二如下:
正堂屋門對聯:百年丕振延陵緒,三讓猶存泰伯心。
下堂屋門對聯:荊樹有花兄弟樂,書田無稅子孫耕。
客廳門上對聯:創業難,守業亦難,須知物力帷艱,事事莫爭虛體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則,行事當立好規模。”
吳玉章題完詞後,對我父親說:“這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現在我把它贈給妳以***勉。”他還解釋道:“這是我們做人的標準。它包含著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傳統美德,在今天***產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也就賦予了新的革命內容。無論對家庭、還是對國家都應該這樣。無論過去搞革命,今天搞建設都要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們***產黨人壹定要以身作則,在各行各業都要起模範帶頭作用。我壹生是這樣過來的,希望妳也這樣做。”
吳老的這三幅對聯,在1988年12月30日吳玉章同誌誕辰110周年暨吳玉章故居開館之際,展現於世人面前,即引來不少世人的關註,各種報刊也相繼報道了這三幅對聯並有評說。
資料表明:吳氏開姓始祖是商代未年周族首領古公亶父之長子泰伯。泰伯為了實現父親的意願,使聰明能幹的三弟季歷繼位而三次讓位,與二弟仲雍以采藥為名,斷發紋身,避到荊蠻之地(今江蘇壹帶)周武王為追念泰伯,將此地封為吳國。後來吳國逐漸強大起來。歷經二十五世六佰多年。吳國王族為了表達對故國的思念之情。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故泰伯是吳姓開姓始祖。
吳國滅亡前後,王室成員分布鄰近各地,其中絕大部分為泰伯第十八世孫壽夢四子季紮的後裔。當時壽夢有意把王位傳給季劄,他兩次避王位出至延陵(今江蘇常州)當農民。吳王無奈,只好封延陵壹帶作季劄食邑。於是季劄舉家遷到延陸,時人便稱季劄為“延陵季子”。其後裔構成“延陵世家”之美譽。吳玉章世家便是季劄(延陵)第三個兒子吳重道的後裔,幾經輾轉後由吳日道(泰伯第九十九世)的兩個兒子吳應丙、吳應亮兩弟兄從福建入川至榮縣,分別安居於雷家壩和大塘沖,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四年的歷史了。自泰伯起,吳玉章己是第壹百零五代世孫了。
泰伯,仲雍兄弟倆給荊蠻之地帶去了北方(中原)的先進生產技術,同時領導民眾興修水利,開鑿了壹條長87裏,寬12丈的泰(太)伯瀆(今伯瀆港),便利農田灌溉,又方便舟楫往來。至今伯瀆港仍是江蘇無錫市梅村與外界往來的主要水道。《吳越春秋·太伯傳》中說:“在太伯領導下,吳國數年之間民殷富”。
吳國初期,北方的商王朝已經衰落,這時戰爭不斷,民不聊生。為了保衛家園,太伯帶領百姓修築城廓。《吳越春秋·太伯傳》中說:“太伯修築的吳城周三裏,二百步,外廓三百裏,百姓皆耕田其中”。
泰伯謙讓、開拓進取的精神,為後人稱贊和弘揚。孔子贊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矣已,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太史公司馬遷稱“吳太伯世第壹”。
吳氏家庭是壹個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家庭,吳國滅亡後,太伯後裔們雖流亡他鄉,但他們吸取亡國的歷史教訓,勤耕讀、苦創業。自漢王朝吳氏族人成為各代王朝中的望族,不僅名賢輩出,而且遍布四方。
身為泰伯後人的吳玉章,從小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他關心時事,為了救國拯民於水火之中,他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主將,親自組織領導了首義天下先的榮縣獨立。盡管革命幾經曲折,可他始終不斷追求真理,勇於革新,終生為人類進步事業鞠躬盡瘁。他為革命辦教育,嚴謹治學的崇高風範令世人欽佩。他 壹貫謙虛謹慎、艱苦樸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優良作風,不名為、不圖利、講真話、辦事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永遠受到人民的景仰。毛澤東主席在吳玉章同誌六十壽辰題詞中贊揚吳老壹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壹貫的有益於廣大群眾,壹貫的有益於青年,壹貫的有益於革命。吳玉章同誌的言傳身教,真不愧為“前人典範——後世楷模。”
吳玉章革命的壹生表明:他不僅傳承了泰伯謙讓、開拓進取精神,而且用***產主義世界觀弘揚了吳氏文化,並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並教育後人“希望妳們也這樣做”。當今“十二五”開局之年,讓我們傳承和弘揚吳老精神,“德行天下”,唱響時代主旋律,以嶄新的時代風貌,艱苦創業,去打造更加美好的新榮縣,以告慰吳老在天之靈。(吳銀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