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人生格言 - 文化丨老子:無為而無不為(上)

文化丨老子:無為而無不為(上)

《莊子·天運》篇記載: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壹君無所鉤用。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茍得於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孔子對老聃說:“我研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經書,自認為很久了,熟悉了舊時的各種典章制度;用違反先王之制的七十二個國君為例,論述先王(治世)的方略和彰明周公、召公的政績,可是壹個國君也沒有取用我的主張。實在難啊!是人難以規勸,還是大道難以彰明呢?”

老子說:“幸好妳不曾遇到過治世的國君!所謂《六經》,乃是先王留下的陳舊的遺跡,難道能作為踏成足跡的鞋嗎?妳現在所講述的《六經》,也像足跡。足跡是鞋所踏出來的印跡,難道足跡能當鞋穿嗎?……本性不可改變,天命不可變更,時光不會停留,大道不會壅塞。假如真正得道,無論去到哪裏都不會受到阻遏;失道的人,無論去到哪裏都是此路不通。”

孔子三月閉門不出,再次見到老聃說:“我終於得道了。烏鴉喜鵲在巢裏交尾孵化,魚兒借助水裏的泡沫生育,蜜蜂自化而生,生下弟弟哥哥就常常啼哭。很長時間了,我沒有能跟萬物的自然變化相識為友!不能跟自然的變化相識為友,又怎麽能教化他人!”老子聽了後說:“好。孔丘得道了!”

不管此故事是否有虛構的成分,然而,老子為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裏人,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所以相傳孔子曾到他這裏查閱資料,並向他請教許多問題。

從上段文字,我們可看以出老子“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思想。可是老子講給尹喜講的壹部《道德經》,以“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治身、治心、治國、治天下,具足其中了。

《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在於“道”“德”兩字。遵循於“道”,合乎於“道”。也就是以天道——“道”而言人道——“德”。所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是自然的規律,是最根本的規律;德是道的運作或表態,是道的展示。歷來解釋“德”字,或說“道之功”(韓非語),或說“道之用也”(陸德明語),或說“道之見也”(蘇轍語),壹言以蔽之:就是“道”的再現。

只要掌握住“道德”的精義,就可獲得老子《道德經》之主旨。《道德經》文字簡約、辭義精蘊、奧妙深邃。全書以“道”為核心,闡述了關於宇宙之起源、世界存在方式、事物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中的種種矛盾與其解決方式,充滿與《大易》相同的辯證邏輯體系和智慧的光芒。

《道德經》可以概括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需實證,此不可思議,即不可用壹般邏輯去推演;唯證方知,所以也非不可知論)。其對於個人成長、企業管理、國家治理都可以應用。

(壹葉/20210405)